六年级上信息技术课件(C)-第15课 循环语句FOR辽师大版(三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7101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信息技术课件(C)-第15课 循环语句FOR辽师大版(三起)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信息技术课件(C)-第15课 循环语句FOR辽师大版(三起)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信息技术课件(C)-第15课 循环语句FOR辽师大版(三起)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信息技术课件(C)-第15课 循环语句FOR辽师大版(三起)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六年级上信息技术课件(C)-第15课 循环语句FOR辽师大版(三起)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信息技术课件(C)-第15课 循环语句FOR辽师大版(三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信息技术课件(C)-第15课 循环语句FOR辽师大版(三起)(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循环结构 for语句,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1、教学目标,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辩证思维及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品质。,知识目标 :掌握for语句的一般形式和执行过程 ,并能应用for语句程序设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难点 : for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剖析和应用,教学重点 : for语句格式和执行过程,教学关键:确定循环三要素,任务驱动法、对比法、归纳法和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即在讲解中通过多次设问提出任务,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从而完成启发诱导过程,让学生

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电子教案及课件)、讨论、思考,实现学习探索过程,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法和对比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使用了归纳法和对比法,使学生思维过程有深度、有条理,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演示法: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清晰直观。,2、学法指导,本节课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五个教学环节:,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2、准确定位,探究新知;,3、分析实质,深化认识 ;,4、知识应用,巩固提高;,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1、 巧妙复习,引入正题 ;,1、

3、巧妙复习,引入正题 ;,实例引入:编写一个猴子吃桃问题。猴子第一天摘下若干个桃子,当即吃了一半,还不过瘾,又多吃了一个。第二天早上又将剩下的桃子吃掉一半,双多吃了一个。以后每天早上都吃了前一天剩下的一半零一个。到第10天早上想再吃时,见只剩一个桃子了。求第一天共摘多少桃子?,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用上一节学的while 循环语句编写这个程序,从而引出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重复执行大量的操作,要想简化此操作,应该怎么办?答案就是使用for语句是最佳选择。由此让同学展开讨论,自然引出本节课题,使全体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参与进来,为新课的展开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返回,2、准确定位,探究新知;,任务一

4、: 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如何?for循环语句的格式为: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循环体语句; ,For语句下一语句,任务二:for语句的执行过程如何?,执行顺序: 1.求解表达式1(即为循环变量 初值); 2.求解表达式2,判断条件是否成立,若条件成立,执行循环体; 3.求解表达式3,即改变循环变量的值。之后转向2,再判断条件是 否成立。 4.若条件成立,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不成立为止,结束循环。,任务三:在for语句格式中,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的意义如何?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省略吗?,For语句格式说明: 1、表达式1用来实现循环控制变量等的初始化,仅执行一次。它也可以

5、省略,此时应在for语句之前给循环变量赋初值。 2、表达式2为条件判断,通常为关系表达式或逻辑表达式,用来决定是否执行循环体,当该表达式的值为1时(就是条件成立),执行循环体,否则即当该表达式的值为0值时(就是条件不成立),将结束循环。如果表达式2缺省,表示该条件为非0(就是条件成立),即永远循环,这时要通过循环体内的退出循环语句(break语句)来结束循环语句。 3、表达式3一般是描述控制变量的变化,常用的是自增、自减运算表达式。省略表达式3时,应该在循环体内设置改变循环变量的语句,保证循环能正常结束。,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阅读网络资源,锻炼学生网上学习的能力,然后进行分析,对比

6、,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采用分组讨论方式,让同学共同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FOR语句的灵活性,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阅读网络资源,锻炼学生网上学习的能力,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采用分组讨论方式,让同学共同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FOR语句的灵活性,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3、分析实质,深化认识 ;,【例】编程计算100至200自然数之和。要求用for循环语句,编写5种不同的程序

7、来实现。,方法一:#include main( ) int i,sum=0;for(i=100;i=200;i+)sum+=i;printf(“sum=%dn”,sum); ,使用了for语句的标准格式 ,确定了循环三要素。,方法二:#include main( ) int i=100,sum=0; /*先给循环变量赋初值*/for( ;i=200;i+) /*省去表达式1*/sum+=i;printf(“sum=%dn”,sum); ,先给循环变量赋初值,从而省去表达式一,方法三:#include main( ) int i=100,sum=0; /*先给循环变量赋初值*/for( ;i20

8、0)break; /*使用break语句退出循环*/ printf(“sum=%dn”,sum);,三个表达式都省略,增加break语句,方法五:#include main( ) int i,sum;for(i=100,sum=0;i=200;sum+=i,i+); /*循环体是一个空语句*/printf(“sum=%dn”,sum); ,循环体是一个空语句,设计意图:从不同方法中看出for循环语句在使用中的灵活性。(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是如此,一定要学会多条腿走路,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虽然例题的数量很少,但是很典型,通过一题五解,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用多种方法解决

9、同一问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返回,4、知识应用,巩固提高,练习:用五种方法求2100之间的所有偶数之和。,算法分析:循环求和问题可以利用for循环每次向和变量中加一个数。假设存放和的变量为sum,先使sum为0,设变量i初值为2,终值为100,每次变化量(即步长)为2,再用for循环语句,每次循环执行的循环体语句为:sum=sum+i.,设计意图:该题与例题类似,只是步长不同。分析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分析,抓住关键环节:循环三要素;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写出程序。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并且把所编程序在机器上运行,输出运行结果,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返回,5、归纳小结,布

10、置作业,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for语句的格式及执行过程,并且学会了使用for语句进行一些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体验了用多种方法编写程序的过程。 (格式、过程、问题),课堂小结:,思想方法总结:体会for语句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灵活性),1.画出for语句流程图并说明其执行顺序。 2.求2+4+8+16+28的和。 要求:使用for语句,至少用3种方法编程。,布置作业,提示:此题也是循环求和的典型题。只是每 一个加数都是2的倍数,即求21+22+23+24+28的和,把幂指数作为循环变量i,则循环体内每次加进去的是2i.,板书设计,for 语句,一、

11、for 语句的一般形式:for () ; ,二、for 语句的执行过程: 1、求解表达式1(即为循环变量初值); 2、求解表达式2,判断条件是否成立,若条件成立,执行循环体; 3、求解表达式3,即改变循环变量的值。之后转向2,再判断条件是否成立。 4、若条件成立,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不成立为止,结束循环。,For语句下一语句,五、课堂小结:,三、For语句格式说明:,六、作业:,四、例题:,1、格式;2、执行过程; 3、注意的问题;4、灵活性。,设计意图:由于for语句格式及执行过程是本课重点,所以选作板书内容,其它如说明、例题、习题都体现在电子教案及电子课件中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for语句的格式,理解for语句执行过程,初步掌握使用for语句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使其分析推理能力有一定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循环嵌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教学效果预测,谢 谢 大 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