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专业学科发展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770605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29.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症医学专业学科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重症医学专业学科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重症医学专业学科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重症医学专业学科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重症医学专业学科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症医学专业学科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症医学专业学科发展(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1,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2,四川紧急医疗救援,2008.5.12.14.28. 这一刻让我们反思!,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学科 发展与展望,四川省急救中心 胡卫建,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4,学科建设,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专业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要素: 1.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 2.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 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学科建设方法: 1.成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2.确

2、定学科的功能定位。 3.制定规划及建设标准,明确学科工作任务和目标。,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5,医院学科建设,医院学科建设:是指促进和加强专科医疗实践中的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它包括人才培养、学科管理、科学研究、引进设备和新技术等内容。 医院学科建设与管理,是指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在宏观上对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使投入、产出和功能发挥最优化;在微观上,进行日常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医院为了适应国家、地区、行业及医院自身专业技术建设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功能与任务,按照相应的标准要求确定优先发展、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学科,经过努力和建

3、设,可以成为本行业的“重点学科”。医院依据本院现有条件,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有潜力的可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发展的专业学科,使之成为本地区、本行业乃至全国同类专科的重点学科。,医院学科建设,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6,重症医学科建设,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 是一门主要研究危重症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发病机制、诊断、监护和治疗问题的临床学科,它的研究治疗对象为危重但经过救治后有可能好转或痊愈的患者。 重症医学科(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医院集

4、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学科,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 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EICU)是急诊医学与重症医学的交叉学科,其工作职能与急诊医学专业学科密不可分!也是急诊医学提高专业抢救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科建设,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7,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危重

5、病医学学科的临床实践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脏器功能支持、应用先进的诊断、治疗、监护设备与监测技术,对病人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治疗,以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重症医学科概论,一重症医学概论,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8,病人之所以被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医学科(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是因为危重病已经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这时在治疗上应该强调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病人是个整体,疾病也是个整体,所以

6、,治疗也应该具有整体性。 重症医学注重疾病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和治疗的整体性,应用先进的诊断和监测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和定量的观察,通过有效地干预措施,对危重病进行积极的治疗。,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9,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ICU),应该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训练有素的医生和护士。这个梯队应掌握重症医学的理论,有高度的应变能力,善于配合。 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治疗手段。借助于这些设备和技术可进行动态、定量的监测,捕捉瞬间的变化,并可反馈于强有力的治疗措施; 可以应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对危重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1

7、0,重症医学专业医生是重症医学科的主体。 没有重症医学专业医生的专科监护病房(单位)可以称为“专科监护室”,而不是“重症医学科”。,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11,二急危重症医学发展史,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为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提供住所,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认为是ICU的起源。将危重病人集中管理是ICU的基本概念之一,早期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南丁格尔时代,为降低伤员死亡率将伤势严重的伤员放置在一起,给予特别的照顾,对挽救伤员的生命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次世界大战中大量战伤和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促使欧洲各地纷纷建立创伤

8、中心和休克病房,使创伤和休克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早期的外科ICU(SICU)。 .,急危重症医学发展史,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12,早期重症监护治疗,1942年美国波士顿可可谷大火烧伤集中治疗 19481953年间,在洛山矶、丹麦、瑞典为控制小儿麻痹症流行设立的脊髓灰质炎治疗中心 哥本哈根为收容烧伤患者设立的烧伤中心 抢救安眠药中毒而设立的治疗中心, 为ICU的雏形!,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13,术后恢复室/加强医疗单元,ICU的发展与术后恢复室(recovery room)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1923年美国Dandy为脑外科开设了三张病床的术后恢复

9、室,被认为是最早期的术后恢复室可使术后24小时内的死亡率降低近50。 1952年欧洲的斯坎迪纳维亚(Scandinavia)为抢救流行性脊髓灰质炎患者所设立的呼吸治疗单位(respiratory care unit,RCU)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加强医疗单位。,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14,ICUCCU,1956年美国巴尔地摩城市医院(Baltimore City Hospitol)建立了具有现代规范的综合性ICU。 1962年美国坎萨斯市(Kansas City)的巴施尼(Bathny)医院Day医生首先建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对急性心肌梗

10、死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测,发现室颤立即进行电除颤,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由39下降至19,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15,现代科学技术发展,1970年SwanGanz导管热稀释装置应用于临床,为监测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了重要手段。 集成电路、激光、红外、电子计算机和新型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ICU的监护装置日新月异,如呼吸监护仪、直接或间接动脉压监测系统、无创多参数的心功能仪、以心电监护为主的全自动化监护系统、颅内压和诱发脑电的监测装置,自动输液泵等,对精确测定危重患者的生理参数,观察病人的状态和及时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创监测手段正在为无创技术所代替,急危重症急救医学

11、专业发展与展望,16,培训与提高,1963年美国首先开设了危重监护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培训课程。 1970年美国设立了危重病医学会。经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批准,于1983年在内、外、儿、麻醉四科正式成立了危重病专业,目前国外已出现了取得CCM学位的加强监护医师(intensivist)。,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17,我国重症监护发展,20世纪6070年代,我国部分大中型医院随着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危重患者的增多,率先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术后恢复室,为大手术术后的危重患者提供了专门的治疗护理单元,为患者康复期提供了最大的医疗安全保障。 20世纪80年代

12、是中国国内ICU的创业阶段,主要表现为重症医学专业的创立和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18,中国第一个ICU,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成立了加强医疗科,从此将危重病监护的概念引入中国的医学发展当中。同期,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也成立了危重病监护病房。 20世纪90年代是ICU发展的年代,随着大中型医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的加强,ICU的建立成为一家医院对危重患者救治能力的一种体现,成为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19,进入新的世纪后,重症医学的发展更加表现出系统化、规范化。重症监护病房(ICU)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科室建制及梯队

13、人员组成也更加规范。重症医学专业学术水平明显提高。 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进行的遭遇战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危重伤员的集中收治。在艰难的时刻,重症医学专业人员作为团队冲向战斗的前线。一位又一位重症医学专家进入战斗的指挥层。 这充分地体现重症医学专业和ICU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重症医学专业学科发展,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20,国际危重病学会,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21,专业学术组织(委员会)建立 急诊医学,1986年急诊分会急危重症专业学组急诊、ICU质量控制专业学组,1996年四川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委会2003年急危重症专业学组,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

14、发展与展望,22,专业学术组织(委员会)建立 重症医学,2004年中华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 2005年重症医学分会 2006年四川省医学会重症医学专委会,急危重症医学学术委员会相继成立,标志着危重症医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23,我国重症医学科的确立,2006年重症医学分会制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9年1月19日卫生部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 文件 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 增加一级诊疗科目“重症医学科”(代码:“28”) 2009年1月23日卫生部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23号文件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急

15、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24,三、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 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 卫医政发20099号 文件(1) 2009.1.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根据和有关专家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25,卫生部通知 卫医政发20099号 文件(2),一、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卫医发1994第27号文附件1)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重症医学科”,代码:“28”。 重症医学科的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

16、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应当有具备内科、外科、麻醉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重症医学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 三、目前,只限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具有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申请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急危重症急救医学专业发展与展望,26,卫生部通知 卫医政发20099号 文件(3),四、拟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院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严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 五、“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应当以卫生部委托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和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等为指导开展诊疗服务。 六、从事“重症医学科”诊疗服务的医师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重新申请核定医师执业范围;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师申请和医院证明材料,对符合第二条规定医师的执业范围核定为“重症医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