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炼字技巧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70165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中炼字技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诗鉴赏中炼字技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诗鉴赏中炼字技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诗鉴赏中炼字技巧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诗鉴赏中炼字技巧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中炼字技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中炼字技巧课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中有真意 能辨亦能言 古诗词中的“炼字”之美,一.感 受,小结: 1“炼字”的本质是“炼意”。 2“炼字”的作用在于表情达意。品味古诗词中的“炼字”之美,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情思。 3好“字”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1)准确而形象; (2)新奇而自然; (3)含蓄而凝练。,二.研 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试题)过香积寺(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

2、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学生答案1: “咽”和“冷”。 因为“咽”和“冷”写得很形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好的表现了这首诗的意境。学生答案2:“咽”和“冷”。 “咽”在这里有吞没的意思,突出了泉水流动声音的大,以声衬静; “冷”既写出了日色因青松而冷的自然景观,也体现了诗人的心境。 学生答案3:“咽”和“冷”。 “咽”字使人联想到泉水环绕着危石,声音渐低的景象; “冷”字很传神,日色本为温暖的代表,此处却说其“冷青松”,一暖一冷的对比,写出了寺周围清幽的环境,以此抒发诗人对不受尘世所扰的古寺的喜爱之情。,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3、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试题)过香积寺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参考答案:本诗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的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

4、北卷试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参考答案:(1)“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的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2)“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极度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问题。(2006年高考上海卷试题)黄钟 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

5、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受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小结: 1“炼字”先“炼意”。答题时应联系全诗的思想情感、艺术倾向来评析,切不可就字说字。 2答题要点: (1)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三.演 练,向高考快乐进发!,上海九院整形科地址上海九院整形科好不好上海九院整形科预约挂号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样 上海九院整形外科 上海九院整形价格 2017上海九院整形价格上海九院整形科价格 上海九院整形科价格表 暒眚凊,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