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375829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孟子二章,R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1.了解作者,熟悉文体。(重点) 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学习目标,新课导入,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走近作者,疏通文意,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正,确实,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怎么,哪里,行冠礼,教导、训诲,告诫,准则,标准,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宽大的住所,中正之位,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循着,使昏乱,译文: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

3、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分析内容,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

4、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思考道理,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妾妇之道: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大丈夫之道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重点)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重难点)

5、 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学习目标,疏通文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被起用,筑墙的劳作之中,狱官,海滨(隐居的地方),“所以”,指示代词,这。,使痛苦。,使劳累,使贫困。,违背,使(他的)心触动(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同“增”,增加。,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6、,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常常犯错误,被难住,通“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同“弼”,辅佐,往往,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

7、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内容探究,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联系实际,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磨

8、炼目的是什么?,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板书设计,出身低微 磨炼成才(六人) 造就人才(正面) 国家兴亡(反面)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