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糖尿病危害,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3756020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糖尿病危害,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关注糖尿病危害,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关注糖尿病危害,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关注糖尿病危害,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关注糖尿病危害,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糖尿病危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糖尿病危害,(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糖尿病危害, 启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适当时机和正确干预,有效防止并发症 保护细胞功能,尽早实施有效控糖方案 胰岛素的使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糖尿病在亚洲(2003-2025),糖尿病人数(000),Source: http:/www.eatlas.idf.org/prevalence/index (accessed 10/7/2005),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快速飙升,3.21%,4.5% *,9.7%,*Urban population,20 years old,Yang WY, N Eng ,2009,DATA ON FILE,视网膜病变,终末肾脏病变

2、的首要原因,卒中增加2到4倍,非创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75%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糖尿病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1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 Diabetes Res 1990; 13:111. 2Fong D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9S102. 3The Hypertension in Diabetes Study Group. J Hypertens 1993; 11:309317. 4Molitch M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

3、Suppl. 1):S94S98. 5Kannel WB, et al. Am Heart J 1990; 120:672676. 6Gray RP 26 (Suppl. 1):S78S79.,随时会发生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 中毒,乳酸性 酸中毒,高渗性 昏迷,低血糖 昏迷,长期积累发生的慢性并发症(1),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中 风,下肢动脉闭塞,糖尿病足坏疽,长期积累发生的慢性并发症(2),微血管并发症,神经并发症,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感觉神经病变 运动神经病变 植物神经病变,糖尿病与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无心肌梗死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在未来810年发生心肌

4、梗死的危险高达 20,约等同于已患心肌梗死者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糖尿病患者心梗危险等同于 既往有心梗病史的患者,Haffner SM et al. N Engl J Med. 1998;339:229-234.,糖尿病与中风,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 15 倍,占非外伤截肢原因的第 1 位,千万不能忽视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患者失明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的 25 倍。糖尿病眼病主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警惕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造成肾功能衰竭者比非糖尿病者高 17 倍,糖尿病患者中有糖尿病肾病的占1/3以上,复杂多样的糖尿病神

5、经病变,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病发神经病变,感觉神经病变,血管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肢体疼痛、麻木, 有烧灼感, 感觉有蚂蚁爬过,全身无力 肌肉萎缩 肢体疼痛,腹胀,腹泻、 便秘交替出现 直立性低血压 有尿排不出来, 或小便淋漓不尽 阳痿不育,糖尿病本身并不怕, 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会造成各种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会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适当时机和正确干预, 有效防止并发症,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不同阶段的干预 适时干预的意义循证学研究结果的提示,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病理生理异常的演变,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不同阶段干预的重要性,21,严格控制血糖使糖

6、尿病慢性并发症风险明显下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76 糖尿病肾病 54 糖尿病神经病变 60 心血管病变 41,大型循证研究之一 DCCT研究,DCCT Research Group. N Engl J Med. 1993;329:977-986;,强化治疗组严格控制血糖可使: 总的糖尿病相关终点 12% 心肌梗塞 16%(p0.05) 微血管病变终点 25% 白内障摘除 24% 视网膜病变进展 21% 微量白蛋白尿 33%,大型循证研究之一 UKPDS研究,UKPDS 33: Lancet. 1998;352: 837-853;,虽然糖尿病并发症危害严重,,但我们可以预防和控制它们的发生和发

7、展。,只要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及其它危险因素,,就享有与健康人基本相同的寿命和生活质量。,HbA1C下降1,带给我们诸多好处,一项临床研究(UKPDS)证实,HbA1C每下降1,只有1/3糖尿病患者被诊断 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只有1/3接受治疗 接受治疗的只有1/3患者达标,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 HbA1c分布情况,潘长玉等,中国城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420-424,2004,达标率%,血糖达标患者人数不足,保护细胞功能 尽早实施有效控糖方案,b细胞功能的下降的两个阶段,BAGUST et al Q J Med 2003; 96:2

8、81288,时期A,时期B,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 单纯口服药治疗难以维持疗效,FPG10年,糖尿病病程,7,6,9,8,HbA1c (%),10,积极的治疗: 早期联合治疗策略,2008 最新发布 ADA & EASD 糖尿病管理共识,3个月后A1C6.5%,3个月后 A1C6.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根据患者体重选择治疗方案,超重、肥胖患者,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二甲双胍,3个月血糖未达标,加用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 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3个月血糖未达标,加用胰岛素,正常体重患者,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加用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二甲

9、双胍、噻唑烷二酮类 磺脲类、格列奈类 -糖苷酶抑制剂,3个月血糖未达标,加用胰岛素,2007年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治疗流程,权威指南一致建议 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初诊糖尿病人治疗方法选择,实现控糖达标的保证,生活干预是基础,患者宣教更重要 及时评价控糖效果,调整方案: HbA1C(每3月)方案的调整 指血血糖监测(每周)剂量调整 口服药失效,应及早起始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使用,启动时机 应用障碍,EASD/ADA高血糖治疗共识,血糖控制目标 以HbA1c7%作为开始和改变治疗的界限 以HbA1c水平尽可能地接近正常范围为目标 至少,需要将HbA1C降低到7%,DIABETES CARE

10、, VOLUME 32, NUMBER 1, JANUARY 200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患者 在生活方式和OHA联合治疗的基础上仍未达标者,即可开始加入胰岛素的联合治疗 一般经过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仍大于 7.0%时,就应该开始启动胰岛素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对新诊断的与 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伴有明

11、显高血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立即启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空腹血糖水平大于13.9mmol/L 随机血糖大于16.5mmol/L HbAlc大于10% 存在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有口渴、多尿、体重下降的症状,武晓泓,刘超.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5):1174.,胰岛素的使用,启动时机 应用障碍,为什么应当使用胰岛素而未使用?,医生原因: 加拿大50%社区或家庭医生不敢或不会用胰岛素 (Dr.Thomson2001年4月) 病人认识误区:一曰: 胰岛素是“激素“,激素有副作用二曰: 注射胰岛素会使“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变成

12、“ 依赖型“三曰: 使用胰岛素会“上瘾“四曰:用上胰岛素就再也撤不掉五曰:使用胰岛素需要注射,太麻烦 胰岛素不良反应、胰岛素的剂型医疗、服务网络的缺陷、 医疗服务收费问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特殊群体结论: 糖尿病的良好控制,需要医生和病人的共同努力!,胰岛素治疗的主要障碍,低血糖风险 然而, 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 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不高 1型糖尿病: 每100病人年, 61 个事件数 2型糖尿病:每100病人年, 1-3个事件数 体重增加 2-4 kg 可能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Nathan DM et al. Diabetes Care 2006;29(8):1963-72.,胰岛素治疗的关键 良好的血糖控制与低风险的低血糖之间取得平衡,低血糖,血糖控制,胰岛素的发展和进步使我们更加容易达到这种平衡,解决患者使用胰岛素障碍的策略,社会(医保政策) 患者(心理与生理) 社会(救助和服务体系) 家庭(参与和鼓励) 药物(剂型、剂量、搭配) 监测,解决患者使用胰岛素障碍的策略,胰岛素制剂的选择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剂量的选择小剂量开始 剂量的调整监测血糖谱,适当调整剂量 给药次数的选择每日一次或两次,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