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54123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危害控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健康管理与职业病控制,职业病控制是职业健康管理的目标,职业病控制是个系统工程。其包括三个方面相关度很高的工作内容:职业病预防、作业现场的职业危害控制、职业病医治。 职业病预防、职业病医治由卫生部门主管,职业病的生产场所管理,即作业现场的职业危害控制由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管。,职业性危害控制,企业存在的职业性危害,均来源于生产过程,产生于设备、扩散于环境、作用于接触人群。因此,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控制,应从设备、环境、人三个方面考虑。主要是了解生产性粉尘、毒物,以及物理因素控制技术。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物理因素危害的控制技术,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一

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生产性粉尘来源于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3类:,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分成3类是: 1无机性粉尘 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

3、砂等。 2有机性粉尘 有机性粉尘包括棉、麻、面粉、木材等植物性粉尘;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人工合成的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 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 1粉尘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学性质,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尘的致纤维化作用。 2分散度:分散度与粉尘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存在的持续时间(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直径小于5微米的粉尘对机体的危害性较大。 3溶解度与密度:粉尘溶解度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而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

4、增加其危害作用减弱;粉尘颗粒密度大者沉降速度快、稳定程度低。 4形状与硬度:粉尘的形状能影响其稳定程度。坚硬、尖锐的尘粒易使呼吸道黏膜损伤。 5荷电性:尘粒带电荷,可促进凝集、加速沉降。对选择除尘设备有重要意义。荷电尘粒在呼吸道可被阻留。 6爆炸性:高分散度的煤、糖、面粉、硫磺、铝、锌尘等具有爆炸性。,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 生产性粉尘治理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并加强作业现场安全和职业危害检查等管理要求。综合防尘措施,概括起来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方针。 而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

5、本措施,是粉尘治理中治本的对策。,第一节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通过改革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 (2)湿式作业:湿式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低。 (3)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该方法。可采取密闭一抽风一除尘的办法,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部分。 (4)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当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标准水平以下时,应佩戴防尘护具,注意清洗。,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一)来源: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

6、品、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微粒,统称为气溶胶。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二)毒物存在形态 (1)气体,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无定形气体,如氯、溴、氨、一氧化碳和甲烷等。 (2)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和苯蒸气等。 (3)雾,混悬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等。 (4)烟,为直径小于0.1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

7、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等。 (5)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10m。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筛分、包装等可引起粉尘飞扬。,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二、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根本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 (一)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二)局部排气罩(1.密闭罩;2开口罩;3通风橱 ) (三)排出气体的净化(1洗涤法;2吸附法;3袋滤法;4.静电法;5燃烧法) (四)个体防护,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

8、,三、 密闭空间作业管理 两种形式的管理规定:无需准入密闭空间(定时监测和持续机械通风);需准入密闭空间。 需准入密闭空间作业管理: 明确作业负责人、准入者、监护者; 警示标志和告知制; 提供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作业前评估,作业场所防误入; 提供合格安全设施、个体防护、报警仪; 应急救援保障,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一、 噪声 据调查,我国生产场所的噪声声级超过90dB(A)者占3242,中高频噪声占比例最大。噪声不仅对听觉系统有影响,对非听觉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有影响。 生产性噪声一般声级较高,有的作业地点可高达120130dB(A)。,第三节

9、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生产性噪声共3类: 空气动力噪声,气体扰动,与其他物体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和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机械性噪声,机械撞击、摩擦、不平衡旋转等引起振动所致。如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和织布机等。 电磁性噪声,磁场脉冲,磁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电磁振动台和振荡器、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控制生产性噪声的3项措施 (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为防止振动使用隔绝物质,如用橡皮、软木和砂石等隔绝噪声。 (2)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

10、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3)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二、振动 产生振动的机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机、送风机和打夯机等。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职业病。手臂振动作业有操作凿岩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和铆钉机等;操作电钻、风钻、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使用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和电锯等;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振动的控制措施有: 控制振动源。应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人体无害水平。 改革工艺。采用减震和隔振等措施。如采用焊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

11、,减少撞击振动。 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三、辐射 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射线等。当量子能量达到12eV以上时,对生物体有电离作用,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的控制与防护:高频电磁场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和合理布局等。对微波辐射的防护,是直接减少源的辐射、屏蔽辐射源、采取个人防护及执行安全规则。对红外线辐射的防护,重点是对眼睛的保护,减少红外线暴露和降低炼钢工人等的热负荷,生产操作中应戴有效过滤红外线的防护镜。对紫外线辐射的防护是屏蔽和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佩戴专用的防护

12、用品。对激光的防护,应包括激光器、工作室及个体防护3方面。激光器要有安全设施,在光束可能泄漏处应设置防光封闭罩;工作室围护结构应使用吸光材料,色调要暗,不能裸眼看光。 电离辐射的防护:电离辐射的防护分为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通称“外防护三原则”。内照射防护的基本防护方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护措施。,第三节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四、异常气象条件 (一)异常气象条件种类 1高温作业 2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3高温高湿作业 4其他异常气象条件作业 (二)异常气象条件防护措施 1高温作业防护:远离热源;采用开放或半开放式作业。 2

13、隔热:可利用水来进行。 3通风降温: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4. 保健措施:暑季供应含盐的清凉饮料。 5个体防护:防寒和保暖。 6异常气压的预防: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健措施,高热量、高蛋白饮食等。注意,职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此类工作。,职业危害的监测与技术标准,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内容有三个方面。工作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职业病预防、作业现场的职业危害、职业病医治。 与职业危害控制紧密相关的,也是职业病预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作业现场的职业危害的监测。监测的执行依据和分析依据都是技术标准。,第四节 有关的规范与标准,一、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 58171986)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规

14、定了生产性粉尘(放射性粉尘、有毒性粉尘除外)危害程度分级,分级指标有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L(d人),粉尘浓度超标倍数。该标准将具有人体致癌性的石棉尘,列入游离二氧化硅大于70一类。 (一)使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区分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大小,是职业卫生管理的依据,但不适用于放射性粉尘及引起化学中毒危害性粉尘。 (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方法 根据生产性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3项指标,按表划分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级别。,第四节 有关的规范与标准,第四节 有关的规范与标准,二、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

15、范 (GBZl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规定了测定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正确空气采样方法。空气中不同理化特性的物质,其采样测定方法和要求各有不同。因此,在监测时,就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正确设计空气采样方案。必须按监测规范的要求进行采样。如果该毒物容许限值是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就应按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测定法进行采样,最后计算8h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如果按该毒物特点应测定短时间接触限值,则应按STEL测定方法要求,在15min完成采样,算出15min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如该毒物定有上限值,则应按上限值测定法要求进行采样。以上3种采样方法都强调了采样时间。在采样空间上可分为区域

16、采样和个体采样两种方式。,第四节 有关的规范与标准,采样方式及采样要求 (1)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作业人员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2)在不影响作业人员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作业人员。 (3)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再进行采样。 (4)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第四节 有关的规范与标准,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 标准不仅对生产性噪声提出控制要求,还规定了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接触生产性噪声的卫生限值。如: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h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h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确定其噪声限制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过115dB(A)。工作场所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见表。,第四节 有关的规范与标准,第四节 有关的规范与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