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43866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摘要: 日本平安时期的文化和文学深受中国汉唐文化的影响,产生于这个时期枕草子也不出例外地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影响之下。从具体的文献分析中可知,唐代文学杰出代表的白居易的诗歌对于枕草子的影响很是突出。在枕草子中不但可以找到大量引用白居易诗歌的直接证据,而且在写作的方法和思想上也都进行了吸收和学习。这篇论文就是想要讨论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本文拟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切入,先从文本分析着手就枕草子 对白居易诗歌的引用进行具体的分析,接着结合文学史和文化史探讨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最后对两者的审美意识、文学思想等的异同性从文化根源上进行

2、比较分析, 打算从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的角度探讨清少纳言对于白居易文学的接收、容纳和发展。通过深入性研究,文章指出,不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可以看出,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日本的古典名著枕草子 的写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立足于日本民族的特性和平安时代宫廷贵族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精通于本土传统文化和汉文化的清少纳言,对白居易及其诗歌作了充分且有所选择的吸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白居易和清少纳言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了不同的现实精神,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和审美意识的差异。关 键 词:白居易;清少纳言;枕草子;白氏文集;平安文学;清趣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清少纳言对白居易诗歌的学习清少纳言( 约 96

3、6 约 1027),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女作家, 她出身文学世家,从小在文学环境的影响下,非常喜爱和歌及汉学。她第一次婚姻嫁给橘则光 ,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则光勇武,缺少文化教养,最终二人因为性格与教养的强烈差异而离婚。约993 年,也就是清少纳言27 岁的时候,她奉召进入宫庭,侍奉当时的中宫皇后定子,并且因为对和歌与汉学的擅长以及聪敏的智慧,被皇后定子深深的器重。长保二年(1000),定子死后 ,离宫归乡,嫁给藤原栋世,做了继娶的妻子。可惜不久栋世病亡,清少纳言出家为尼, 最后落魄而死。 她的作品除了随笔 枕草子 外,还有诗集清少纳言集 。清少纳言的 枕草子 是一部散文随笔集,其书名的来源不一

4、。全书一共三卷, 有 310 则,每则内容独立, 篇幅长短不等。 枕草子 内容的多数篇幅都是清少纳言在宫中生活时的记录,大体上可以分为杂撰、日记、随感三类,在这本随笔里,清少纳言用自己敏感锐利的洞察力,致力于捕捉事态与人生一瞬间的种种感触与情趣,细致而且生动地描绘了所见所感,千变万化,人际往来,悲喜烦愁,体现了贵族韵味的高雅、娴静的美的境界。其中有些篇章却又充满了浪漫的情致,显示出冷静的态度和抒写现实的倾向。比如,开篇第一则 四季的美。枕草子的语言清雅欢快,情致韵味深长。比如第 39 则说鸟 ,写了鹦鹉、山雀、丹鹤、鹭鸶、鸳鸯诸多鸟儿的特点习性之后,特别用意地写了黄莺“ 不在宫中啼叫 ” ,“

5、 尽管宫中既有翠竹,也有红梅 ,应当是黄莺儿喜欢栖息的地方 ” ;可是, “ 一走出宫外 ,即使在平民人家很普通的梅树上,也可听到黄莺儿在婉转娇啼” 的特殊生态习性, 宛转曲折地流出了作为女官对于田野大自然的神往和对于宫庭深院的厌倦。总之, 枕草子在借自然物态抒发情感,体现作者灵气的方面,发挥了不同一般的创造性,有着难以模仿的艺术成就。根据统计,枕草子中2 引用白诗共有二十个段落的二十九个地方,被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也有十九首之多的数量。枕草子 不仅频繁引用白居易的诗文, 就连作品的书名也是源于白诗。枕草子的名字一向被看成是来自跋文中的“ 枕侍( 放置于枕边 ) ” 这样一段话, 但是根据日本学

6、者池田龟鉴的研究,这段话的原本出处是来自白居易的闲适诗秘省后厅一诗,即“ 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根据这首诗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写的是白居易五十六岁担任秘书省的长官时孤独无聊的心态处境。据枕草子 跋文中记载, 当时的中宫藤原定子把担任内大臣的哥哥伊周送给她的一本宝贵的小册子放到清少纳言的跟前,认为可以让她写点东西在上面。而那个时侯正在中宫定子左右奉命的清少纳言正好也整日没有太重要的事,所以就随口回答说:“ 那我就放在枕边吧” 。 从这里可以看出,清少纳言提及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内心里面也许隐约联想到了白乐天的诗,也可以说, 由于

7、她同样是 “ 尽日无一事 ” ,因此才想用这些无聊的时间写下来些东西,所以才产生了枕草子。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清少纳言对于白诗的熟悉程度已经达到了随手捏来的境界,这也说明白居易的作品在清少纳言的心里占据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对于清少纳言来说,唐汉文学事实上就意味着白居易的文学,而论及唐汉的作品,她自然而然会想起 白氏文集 。大概可以这样说,清少纳言是把白居易的白氏文集作为自己的创作模板和参照资料来写作枕草子的。枕草子对白居易诗歌的具体引用及其特点淸少纳言在枕草子第一七三段文中说:“ 文是,文集。文选。文章博士所作的申文。” 淸少纳言家学深厚,她列举出的作品,都是日本平安文学受容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

8、古典汉籍。从枕草子中可以看出,她对史记、文选、蒙求、白氏文集等汉籍,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后3 撰和歌集等和歌集,以及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宇津保物语等物语都很熟悉。那么,在这种文学氛围和自身对和汉典籍熟悉的情况下对白氏文集作出的评价是有相当的权威性的。文这段话作为评价当时白氏文集历史地位的珍贵记录,将白氏文集置于大学寮中学生必读的古典权威文选之前,是很有意味的。可见白氏文集对平安朝文学的影响,在11 世纪终于压过了在平安朝初期风靡一时的文选。清少纳言对古典汉籍的引用在枕草子中随处可见。据日本学者藤本的考察和统计,枕草子中引用自中国典籍共二十三处,日本的汉文典籍共十六处,合计三十九处,引用白氏文集

9、以十三处为最多。而根据日本学者松尾聪、永井和子的研究,枕草子中与白诗有关联的多达二十九处,分布于二十个章段,白诗被引用计十九首之多,这一方面明显可见淸少纳言对白诗的独特喜爱和熟悉,另一方面也可看出, 清少纳言是把白居易的作品集当成自己的写作参考资料来创作枕草子 的。从各种具体搜集的资料可以知道,清少纳言在把白氏文集当做汉唐文学的典范作品进行引用的时候,采用了很多独到的形式和方法,通过这些形式和方法使得枕草子表现出了有别于其他借鉴白居易诗歌的作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原封不动的直接引用。最可以看做有典范意义的引用是第三十五段“ 树木的花 ” 一节,在这一节中作者非常用力地描绘了梨

10、花,无形中将自己的所理解的文化内容与汉唐诗歌的天地沟通在一起。 “ 梨花在唐朝被认为是最美的,繁受推崇,它好像杨贵妃见到皇帝御使时泪流满面的容颜。有诗为证 ,梨花一枝春带雨?” 。虽然这个地方看起来没有改变地引用了长恨歌 里面的句子, 而且没有其他附加的解释和开拓,没有附加任何新的寓意,但是细读之下,作者仍然有其独到之处。作者在谈到梨花时,先是从梨花本身的特点进行全面否定,先是说梨花“ 没有一点妩媚的颜面” 是“ 扫兴的东西 ” ,忽然眼前一变,通过不加改变地引用长恨歌里面的那句 “ 梨花一枝春带雨” 来为梨花做一番解脱,并最终称赞清丽的梨花好像是正在哭泣的杨贵妃那样 “ 无与伦比地美丽” ,

11、“ 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4 拟的 ” 。在这一段引用中,清少纳言并不是把笔墨都用来于绘出梨花的各种角度的魅力之处,而是着眼于解释梨花所富有的文化层面的意义, 作品对于白居易诗歌的不加改变的引用和联想,却把读者们一瞬间带入了长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恨歌 中所营造的哀婉绮丽的诗歌意境里面,带给读者们一种内涵独特,意味悠长的审美快感和感情共鸣。 并且,作者对一枝春带雨的梨花的偏爱,实际上是因为寄予着对中宫定子的同情。因为当时恰值中宫定子因家族突然失势而离开皇宫,所以作者感慨如同杨贵妃一样貌美的中宫定子, 命运也好像当年的杨贵妃一样,无法自由自在地与深爱的人在一起;而离开皇宫的寂寞的中宫定子就如同带雨的

12、梨花般美丽动人的联想,无疑是用 长恨歌 中故事的情景让读者产生了共鸣。其二是对白居易诗歌的创新性引用。虽然枕草子中作者对白诗的引用被认为围绕白诗的记事几乎都是能称赞淸少纳言机智的绝妙性的,有关联的诗也都是脍炙人口的流行的,但作者对白诗的引用确实因充满了机智而别具特色。从这一部分里可以充分看出白氏文集是如何打动并促进清少纳言的,她在作品中并没有简单地引用和模仿,而是融纳汇聚, 贯之于心,通学熟练,这样用的时候才会随手捡起,如同泉开水涌。从枕草子对白诗的引用可以看出, 清少纳言本身的诗歌修养已经达到了令人叹服,称之绝妙的地步。当中, 第 261段香炉峰的雪是枕草子中最著名的一段。一次大雪之后,女官

13、们放下帘子,侍候中宫定子围炉闲话。“ 中宫说道: ,少纳言呀, 香炉峰的雪怎么样呵?? 我就叫人把格子架上,站了起来将御帘高高卷起。中宫看见笑了。大家都称赞道:? 充当这中宫的女官,也要算你是最适宜了。 ?” 清少纳言与中宫定子莫逆于心,迅速领会定子的用意,将“ 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做出了最完美的回答。淸少纳言此举不可谓不聪敏,她或许对自己的高于众人的机智也是相当自负的吧。参考文献1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二( 修订本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2 李寅生: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成都: 巴蜀书社, 2001年版。3 叶渭渠、 唐月梅: 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 叶渭渠: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