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53737349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 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创新经济增长与转型动力 摘要:笔者运用耦合演进模型,以浙江和广东两省为参照,实 证评测了山东省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山东省的综合创新能力整体呈线性增长趋势,制度创新能力较强, 但技术创新和创新环境相对较弱;同时,技术创新具有较大的发 展潜力,而创新环境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与激励机制。此外,山 东省的综合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经历了从轻度失调衰退到良 好协调发展的依次演进,并已开始逐步走向优质协调发展;但由 于经济增速可能下滑的影响,未来协调发展将面临巨大压力。 关键词:创新;动力机制;经济增长 2007 年,我国提出了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以此为契机

2、,珠三角、 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增长极都在积极探索中长期可持续发展 路径。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增长极的核心省份广东、江苏、 山东等拉开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帷幕。 相比而言,广东和江苏两省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而经 济总量和人口规模位居我国前三甲的山东省,从国内经济布局来 看,其本身并不具备很大的区域辐射与被辐射优势,加之受传统 产业规模大、先进制造业比重低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其高速发 展的经济开始遭遇瓶颈,因此,亟需探索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更 为符合的创新发展模式。 一、文献综述 创新能力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经济发 w 展方式转型的动力机制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

3、用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技术创新。多数研究认为发展 方式转型应从微观机制的调整人手,构造具备技术创新的国际竞 争力的新兴产业结构是关键。林毅夫(2005)认为,要实现经济发 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比较优 势的产业。胡鞍钢(2010)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是通过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第二,经济、资源与环境三者的 协调共进。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构建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再制造”为原则的循环经济(钟水映,2007)。第三,制度的完善 与创新。大多数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与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相协调。基础性制度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的关键,而政 府职能转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吴敬琏,2007)。 后者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第一,我国与创新型国家的差 距。路甬祥(2006)认为从综合国力、科技基础、文化氛围等三个 方面来看,我国已基本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条件和基础。苗东 升(2006)指出我国”离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 ,应尽快 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发展战略。第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 选择。李元元(2006)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是创新所推动的高质 量生产活动不断演进的结果。因此,我国应在完善创新制度保障 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创新路径、设计创新体系,在关键技术、 科研投入、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求突破,走出一条具有中

5、国特 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w 二、山东省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一)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1.指标体系的建立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科 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其主要特征为创新 综合指数明显高于他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在 70以上,研发投入 占 gdp 的 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 30以下。目前, 2.数据来源 首先选取 2004 年2008 年山东省的相关数据,用于分析其综合 创新能力;然后将江苏省和广东省的计算结果与山东省进行比较, 进一步验证山东省在创新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指标的数据来源于 部分年度各省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 中国科

6、技年鉴和政府官方网站。限于篇幅,原始数据不再列出。 (二)实证分析与评价 1.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九标度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其计算步骤如 下:(1)构造主观判断矩阵。(2)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 对应的特征向量。(3)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通过检验, 则继续求权重值;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4)确定 权重值。对通过检验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 处理,即得相应权重向量。 因篇幅所限,具体计算过程不再列出。经计算,5 个判断矩阵的 w 权重值分别为。 我国与这一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创新型省份一般是指主要 依靠科技、知识、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

7、驱动发展的省份。创新 型省份的主旨体现在包括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 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体系的构建上。 要客观地分析和评价省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建立一套科学的 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创新型省份的内涵,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遵循系统性、可量化性、可获得性原则,本文设计了包 含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创新环境 4 类共计 19 个具体 指标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此,我们区分“正向 指标”与“负向指标” 。前者是指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影响越大的指 标;后者是指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影响越大的指标。具体计算公式。 3

8、.创新能力综合水平的计算 根据式(1)和式(2),对各省历年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处 理的结果乘以二级指标的权重得出一级指标的得分,再用一级指 标的得分乘以相应权重并相加得到各省综合得分。 4.结果分析与评价 第一,综合来看,可知,广东和江苏的创新综合得分基本持平, 且都远高于山东。在单项得分上,江苏在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方 w 面领先,但制度创新处于落后地位;而广东省各项创新指标大体 保持协同并进,同时在制度创新和创新环境两个方面居于领先地 位;山东省制度创新能力较强,但技术创新明显落后于其他两省。 究其原因,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得益于长三角创新城 市群的相互依托与支撑;其次,以“苏

9、、锡、常”为代表的苏南 模式,激发了外资和民营经济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突出作用,使 当地民营企业以创新支撑自身的活力与发展,进而带动了全省的 创新发展;同时,发展良好的“高科技园区”模式又进一步促进 了创新环境的优化。此外,江苏省政府近年来还出台了众多优惠 的鼓励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政策。从近年来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 产业产值等科技进步指标来看,广东 省都居于全国前列;同时,凭借紧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以珠三 角高度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为依托,在外资以及国外先进技术的引 进与吸收方面,广东省具有良好的环境与优势。山东省在以上几 个方面都不具备明显优势,它所处的东北亚经济圈以及环渤海经 济圈都比较松散,并未形

10、成与长三角、珠三角相当的区域创新辐 射与协同共进模式。 第二,在技术创新方面,山东省二级指标中的技术引进费用、 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与广东和江苏相比,差距偏大。但由表 3 可知,2005 年以来,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增幅较大。此外,山 东省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 近年来也比较平稳,且居于 3 省之首,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大幅增 w 加。由此可知,山东省技术创新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在知识创新方面,山东省总体比较平稳,且自 2008 年开 始快速提升,并与其他两省差距不大。由二级指标的数据可以看 出,近年来技术成果转化率、万名 r&d 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显著 提高

11、,这标志着全省知识创新的步伐正在加快。 第四,在制度创新方面,山东省有一定的优势。2006 年以来, 各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加强,科技三项经费占 gdp 的比重逐 年增加,特别是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居 3 省之首,这一点提高了市场的灵活性,并促进了市场竞争性效率 的提高。 第五,在创新环境方面,由指标数据可知,山东省的污染减排 状况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幅度有限,同时在万人国际互联网用 户数与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等方面,2004 年以来虽然 增幅明显,但仍落后于江苏和广东两省;此外,金融机构贷款占 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比重虽然已由 2004 年的 16.3减少到了 200

12、8 年的 6.72,但该指标在 2008 年仍然是广东省的 3 倍、江苏省的 2.3 倍。因此可知,山东省创新活动仍缺乏较为有效的市场竞争与 激励环境。 三、山东省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演进分析 (一)研究思路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 而彼此影响的现象。一个省份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其经济发展, w 而经济发展又会影响该省份的创新能力,二者互为因果,可视为 同一交互系统中的两个方面,从而可用耦合来反映创新能力与经 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二)分析方法及过程 1.指标体系的建立 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所示。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所示。 2.权重确立、数据搜集与标准化处理 利用

13、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经济发展指标的权重为。 相关数据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 ,并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各 指标的标准化值与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出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3.耦合度的计算 有关耦合度的计算方法很多,本文参考廖重斌(1999)提出的经 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型进行计算。具体模型如下。 (3)式中,c 为协调度,(2)为调节系数;(z)为创新能力综 合水平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r 为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指标,其中待定权数,由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故取 a=0.5;d 为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计算结果。 (三)结果分析 1.耦合发展类型的判别 为了更好地说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

14、耦合程度,可以对耦合 度进行划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划分标准。 2004 年2008 年间,山东省的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并有继 w 续增长之势。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技术创新能力逐年提高;知 识创新能力稳步增长;制度创新能力自 2007 年以来明显增强;创 新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山东省综 合创新能力线性增长,并且呈现继续提升的稳定趋势。 第二,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逐渐下降。 由此可知,山东省经济增长水平自 2005 年以来一直在 0.6 水平上 波动,整体平稳,有些年份略有下降;山东省的经济结构逐年得 到改 2.结果分析 观察计算结果,对照表 6

15、可知,2004 年2008 年间,山东省创 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轻度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发展、初 级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到良好协调发展 5 个阶段的演变。从 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正逐步走向优质 协调发展阶段。善,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正是经济增长相对变动 和-经济结构的逐年改善使得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抛物线形 状。 由上式也可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会 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幅可能会持续下降,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率达 到峰值之后,将会出现绝对下降态势。 第三,山东省综合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不断增 强,但未来协调发展可能面临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结

16、合可以看 出,2004 年2008 年,山东省的综合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 w 耦合关系逐渐增强,但由可知,在时间序列上,两者的耦合度表 现为二次抛物线形状 2004 年,由于综合创新能力较低,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综合创新 能力显示出不协调的一面。随后几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综合 创新能力也呈线性增长,两者之间的离差变小,耦合度提高。显 然,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也对创新能力 产生了很强的正向促进,但创新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对经 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可能减弱。由可以推测,在未来的年份里, 山东省综合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还会加强,逐渐进人 0.901.00 之间的优质协调阶段。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的 经济增长率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而综合创新能力却呈不断上涨 趋势,两者的耦合度在达到峰值之后也会呈下降趋势。所以,今 后应继续探索新的创新路径,特别是与本省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 的综合创新模式,努力实现综合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协调。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应用非参数耦合方法,从截面和时序两个层次展开山东及 其他典型省份创新发展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