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点对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2172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践观点对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践观点对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践观点对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践观点对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践观点对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践观点对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观点对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践观点对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党性原则。深入认识和科学把握解放思想的本质和内涵,积极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重要的一点在于,必须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 实践的客观性要求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实践固然离不开认识,但认识只有深刻反映既有的社会实践,把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和推动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外乎吸收前人经验、借鉴别人做法以及总结自己实践经验等几条路径,不管哪一种路径,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深刻把握身处其中的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及其蕴涵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的症结所在。

2、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的教条主义尤为盛行,为害最重。新世纪以来,围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诸如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二元对立、环境污染加剧等社会问题,一种声音认为这是由于我们过去走了一条错误的改革开放道路所导致的,必须以“新改革开放观”取代旧的改革开放观,从而形成一股怀疑改革、批判改革的思潮。是继续深化改革,还是改变方向,走回头路?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社会矛盾状况,即认识到我们仍然处于并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说,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得出这一历史结论,得益于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紧紧自觉坚持这一历史性结论,在深入总结改革实践经验,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上下功夫。 实践的能动性要求解放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动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之一。以科学实践观为理论指导的共产党人,主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不断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推进实践创新。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其动力来自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它要求实践主体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常态来保持。思想解放是推进社会实践的强大动力

4、,思想僵化抑或思想随意化,就容易犯错误、摔跟头。思想观念必须跟得上实践前进的脚步,过去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观念和经验也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些发展、变化。在今年人大回答记者问时,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说:“解放思想运动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成功,到那时也还需要解放思想。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社会利益格局、社会阶层结构、经济体制等都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深刻反映社会物质生活领域的变迁。 实践的群众性要求解放思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是实践创新的主体,也是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的主体。

5、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生动新鲜的经验,亟待我们去研究、总结和提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吸取总结安徽省凤阳县农民的实践探索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广开来的。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 ”、着力发展私营经济 的“温州模式”、以“三来一补 ”为特点的珠三角外向型 经济发 展模式等,无不是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一步步走出来的成功范例。当前,围绕村民自治、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思路、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践中涌现出一些新做法、新经验、新模式,这就为解放思想提供了新鲜素材,我们应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6、业的高度,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摒弃成见、偏见和谬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理论高度予以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以实现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作者: 张西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

7、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

8、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

9、是分工掘成的。 ”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 间接经验归 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10、,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其次,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 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

11、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

12、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

13、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

14、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