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物质与意识同一性的基础和桥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2045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践是物质与意识同一性的基础和桥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践是物质与意识同一性的基础和桥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践是物质与意识同一性的基础和桥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践是物质与意识同一性的基础和桥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践是物质与意识同一性的基础和桥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践是物质与意识同一性的基础和桥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是物质与意识同一性的基础和桥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践是物质与意识同一性的基础和桥梁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体会之三蔚严春怎样把主观与客观连接起来?人的意识怎样才能真正认识物质世界?认识的正确(真理性)与否用什么检验?认识的目的是什么?意识通过什么深化和发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实践。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根本标志就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只有坚持实践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2、”一、实践的主要特点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指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实践有以下主要特点:(一)客观实在性。实践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但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它使用的手段是物质的,改造的对象是物质的,改造的过程和结果也是物质的客

3、观现实得到一定的改变,这些都是独立于大脑之外的客观实在。例如,人们进行生产实践,从原材料的投入到产品下线的全过程都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过程。因此,实践是一种主观见诸于客观的物质活动。(二)自觉能动性。一般动物的本能活动也有客观实在性,但它只是顺从自然,只能是消极地适应外部环境而不是有目的地改变环境。例如动物饿了会找食物吃,碰见障碍物也会拐弯绕过,冷了会避风,找温暖地藏身等,这些都是本能而不是意识。因此,一般动物不具有能动性。人的实践则是有目的、有一定价值追求的活动,它不是消极地适应外部环境,而是要努力按自己的要求和志向去改变环境,在客观世界领域打上自己主观的烙印,在改变事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形成新

4、的物质组合形态,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人们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的正常活动无一不是在一定的意向、打算、设计和规划下进行的,只是有正确与错误、周密与凌乱之分罢了。看我们的吃穿住用行和社会交往,哪样不是自觉能动性的结果?所以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客观条件基本具备,都要十分注意强调发挥正确的周密的自觉能动性,否则就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三)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从事的活动,人与人在活动中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社会生活的实质是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又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

5、展。每一时代的人都只能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自己的活动,并把前人实践成果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推进,从而使人类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既有后者脱胎于前者而来的内在联系性,又有质的飞跃性。例如,苏共(布)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充分借鉴了巴黎公社的正反经验,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充分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同时不断地总结和吸取自己历经的每段经验教训,才使革命获得成功。再如,我所亲历的青州卷烟厂,之所以有 1997 年 4 月至2006 年的起死回生、全面成功,除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指导外,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了我党

6、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扬了大庆油田的先进经验,继承和发扬了本企业以老厂长书记林治淮为代表的老一代干部职工创造的宝贵经验,学习和借鉴了上海卷烟厂、长沙卷烟厂等同行企业的成功经验。因此,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把握事物的暂时性、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趋势,都要把个人的活动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都要把学习与借鉴、继承与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开拓创新,奋力推进。否则,人们就会被动和错乱,个人的行动就会枉费。二、实践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所谓主体,就是有思维能力并运用一定的手段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所谓客体,就是主体认识与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其关系有三:(一)改造关系。主体的活动首

7、先是改造客体的活动,没有这种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种改造活动,不但是改造自然界,更包括改造社会(人与人关系),改造人的思维方式(主观世界)。(二)认识关系。主体要改造客体,必须正确地认识客体,否则就不能达到改造的目的。而认识客体又是在改造客体过程中实现的,没有改造便没有认识。所以,认识关系是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又反过来指导改造关系。例如,因为我们干着烟草业,才对烟草历史和烟草制品的生产、服务、专卖管理特性及内容了解和熟知,干其他产业的人就没有这种全面的知识。同样,我们对钢铁、石化工业等也不可能有全面的认识。(三)价值关系。不论是改造客体还是认识客体,都是一个目的主体的需要。主

8、体不但认识客体是什么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且评价客体应该是什么事物的属性即真假、善恶、美丑,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决定行动的方向和方法、步骤做什么、应当怎么做,通过具体实行来满足主体的需要。人对自感无意义,不能带来好处的事是不会自觉地去干的;人都是为实现一定的人生价值而作出努力的。只是在“为什么人” 上有区 别:有的人一切为了个人(自己);有的人一切为了少数人;有的人一切为了大多数人。由此也导致了不同的人品和人生价值形象。在以上三种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地位是不同的。主体是能动的、主导的方面,客体是被动的、基础的方面。我们应当全面把握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对主体活动的物质性(尤其是规律)制约

9、性。主体是依据客体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性而发挥能动作用的;客体是通过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得到改造的。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是有效的实践。三、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在实践中最终(过程的曲折性是正常的)达到预期效果的认识,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即真理性得到证实,反之,一般来说就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都是为实践服务的,离开实践,一切认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实践是深化认识和发展认识的途径,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前提是实践的不断上升和反复。马克思能够创造出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

10、的科学理论,不仅是因为他以超人的毅力和极浩繁的功夫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化成果,而且他亲自参加和组织了无产阶级的实际运动,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运行状态及趋势。列宁、毛泽东同样这样做了。他们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进行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创造出符合俄国革命实际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科学理论,并指导革命走向彻底胜利。试问,我们每个人要想得到真知(包括把书本知识变成信念),扩充真知,按真知获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哪个环节上能离开实践的作用?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方 针,也只有在遵循 实践第一观点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贯彻落实。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结论部分作了精辟概括:“通 过实 践而 发现真理,又通 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