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探索发展创新型经济与产业实际结合新路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53719307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探索发展创新型经济与产业实际结合新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探索发展创新型经济与产业实际结合新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探索发展创新型经济与产业实际结合新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探索发展创新型经济与产业实际结合新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探索发展创新型经济与产业实际结合新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探索发展创新型经济与产业实际结合新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创新型经济发展论文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探索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论文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探索发展 创新型经济与产业实际结合新路创新型经济与产业实际结合新路 摘要:近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的嘱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开放创新、转型升级取得初步 成效,经济运行质态不断提高。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泰州市的做法:立足泰州所处的发 展阶段,确立开放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积极探索创新 型经济与泰州产业实际相结合的转型升级之路;坚持开放式创新和自主创新并举,构筑泰 州产业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科技创新;自主

2、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 这几年,泰州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51 亿 元,财政总收入 344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38.6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市区规 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 筑业总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各项贷款余额等指标均突破千亿元关口。2010 年一季度,全 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15%;15 月,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41.4%和 43.3%。2009 年以来,在国际资本投资萎缩的情况下,重大项目招引实现历史性突破,总 投资 10 亿美元的纬创资通

3、项目、全球最大的疫苗企业葛兰素史克、总投资 22 亿元的中农 发动物疫苗项目先后落户,实际利用外资连续 2 年超 10 亿美元,2009 年泰州被台湾电电 公会评为“值得推荐城市” 。传统产业规模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初见端倪,产业格局更加明 晰。医药、机电(船舶) 、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达 63.4%,医药经济总量 居全省第一,4 家企业进入全国制药企业百强,其中扬子江药业集团 2009 年销售 180 亿元。 机电(船舶)产业已达到千亿级规模,其中船舶业 2009 年也突破千亿,2 家企业进入全国 造船十强。新兴产业上,中盛光电成为我国首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一体化光伏系统生产 商

4、,双登集团建成国内最大工业胶体蓄电池生产基地,占国内蓄电池市场 3 成份额。创新 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30%以上,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 展的重要支撑。2009 年,泰州国家医药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复成立,成为我国唯一的特色高 新区;先后有 10 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泰州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 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全国技术创新区域试点市、国家科技兴贸生物医药出口创新基地和 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市万元 GDP 能耗下降 5.5%以上,如期 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和 COD 削减任务;实施节能改造项目 139 个,淘汰落后耗能设备 14

5、00 多台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保持领先,所辖市全部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1.立足泰州所处的发展阶段,确立开放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 2009 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部 署。这对泰州来说,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与苏南发达地区比,泰州还处在工业 化中期,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开放型经济刚刚起步、产业 层次还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后劲不足、创新型经济发展难度大等。经济发展有客观规律, 发展阶段不可能轻易逾越,但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完全可以“两步并作一步走” , 因为开放和创新并不矛盾,开放之中有创新,推进创新更

6、需要开放。讲开放,并不是简单 地引进和重复,而是要在引进项目、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消化 吸收再创新;讲创新,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以开放的胸怀、开放的思想、开放的 办法来搞创新,说到底就是依靠外力、善用“外脑” 。基于这样的考虑,提出“开放、创新 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就是要用开放来促进创新,依靠创新带动更高水平的开放,从而 推动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加快提升泰州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 竞争力。从自身实践看,泰州医药城就是开放和创新很好的结合体,纬创项目的落户就是 泰州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扩大的结果。w2.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积极探索创新型经

7、济与泰州产业实际相结合的转型升 级之路 医药产业是泰州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又是优化泰州产业结构的希望所在。 2006 年 9 月,瞄准“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目标定位,充分利用泰州医药产业优势,启 动建设中国医药城。与国内同类园区相比,泰州医药城起步较晚,要脱颖而出,只有走超 常规的发展之路。因此,在发展理念上,果断摒弃传统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从引进先进 科技成果、高层次人才、研发机构入手,走“研学产”发展新路;在发展方向上,跳出以 化学药物为主的传统医药,主攻生物医药、第二代医药,抢占医药产业制高点。 一是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抢抓国际医药产业 东移、

8、国际医药人才“回流”的机遇,重点瞄准跨国大公司、中央企业和“高、新、大、 特”项目,着力招引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爆发力强的产业化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加快 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目前,已集聚美国哈姆纳研究院、德克萨斯医学中心、复 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 56 家,葛兰素史克、美时医疗、泰凌医药等 200 多家医药生产、服务型企业先后落户,200 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 成功落地申报。 二是始终突出人才主体地位,以高端人才引领园区创新发展。坚持把人才团队建设放 在优先地位,积极构建科学顾问支撑网络,打造领军人物团队,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努 力建设一支适应医药产

9、业发展,由科学顾问、领军人才、高层人才和实用人才组成,涵盖 医药研发、生产、营销以及企业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团队。目前, 国内外 32 名院士、知名学者先后受聘为中国医药城科学顾问,65 名国外领军人物先后加 盟,536 名国际高层次人才陆续落户,以科学顾问、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人才组成的阶梯式 人才体系加快形成。 三是始终坚持产城一体、医药结合,推动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融共生。突出医和药 两大主题,牢固确立“产城一体、产城共荣”的理念,加快打造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 会展交易、康健医疗、教育教学、综合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之城,以城市功能的 完善引领要素资源的集聚,以要素

10、资源的集聚倒逼城市功能的提升,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 功能的相融相生。医药城总体规划面积 25 平方千米,目前,已开发 8 平方千米,建设框架 初步形成,配套载体功能日趋完善。 四是不断加快完善各类平台,全面提升集聚医药资源的承载能力。坚持“政府主导、 企业化建设、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国际化目标”的思路,围绕医药研发全过程、全 覆盖,积极加快各类平台载体建设步伐,健全平台支撑体系,不断增强对各类创新成果和 人才的集聚能力。目前,新药创制、中试研究、动物实验、大分子、小分子等专业平台已 经建成投入使用,国家疫苗工程中心、冷链物流基地等平台全面加快建设。 最近,泰州中国医药城有限公司获准注册,成为

11、全国医药产业首家“国字号”市场主 体。2010 年 2 月 25 日,国家科技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与江 苏省政府共同建设中国医药城合作协议正式签订,为在更高平台和水平上加快推进中国医 药城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我们将抓住部省共建机遇,继续毫不动摇地举全市之 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力争年内再引进 260 个项目,注册 200 家公司,实现财政收入 10 亿元; 35 年内引进 1000 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落地申报 1000 项创新成果、集聚千家医药研发 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实现 1000 亿元销售收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和科 研基地。 3.坚持开放式创新

12、和自主创新并举,构筑泰州产业特色和优势 我们认为,泰州今后的发展,取决于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取 决于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能否迅速崛起,取决于能否成功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千亿级园w区和百亿级企业。但泰州工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消化集成创新能力普遍比较弱,科技投 入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只占全省的 1/40。针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短腿” ,坚持开放创新双轮 驱动,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力争用 35 年时间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 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 4 个左右千亿级产业群,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极具潜力的产业 发展新格局。 (1)在开放中高起点创新,集聚力量培育新兴产业。我们

13、认为,每一次危机都会引发 新一轮技术革命,这次金融危机有可能推动能源革命、新材料开发和信息技术突破,也将 催生一批高速度、长周期增长的新兴产业。这两年,泰州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两大产业形成 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以此为突破口,集聚创新要素,完全可以做大做 强,在 35 年内再形成 2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上,2009 年引进了全球最大 的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之一台湾纬创集团的项目,总投资达到 10 亿美元;2010 年下半年 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年内产出 350 亿元,未来生产能力可达 3000 万台。围绕纬创项目,又 引进了包括 2 个超亿美元的 30 多家配套企业。新能源产

14、业上,近年来通过加强产学研深度 合作和创新体系建设,一批新能源企业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产业 发展层次有了新提高。目前,正在大力整合现有企业,主攻太阳能发电系统及配套集成、 新型电池和节能产品,开展高端招商,拉长产业链,促进规模化。 (2)在创新中高起点开放,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提升。泰州市的机电、船舶、装备、 五金、不锈钢等传统产业具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发展隐忧。而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 关键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去改造提升。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几种模式。 一是自主创新模式。对扬子江药业集团等自主创新体系比较完备的大型骨干企业,主要是 引导他们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15、,加快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近年 来累计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 237 个,其中 5 亿元以上项目 45 个,10 亿元以上项目 10 个; 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70 家,扬子江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9 家企业成为省首批 创新型企业。二是高层次引进模式。以安泰动力、申视塑料等为代表直接购买先进技术和 专利,以江山制药、新扬子造船为代表并购企业和研究单位。三是“高位嫁接”模式。以 宝骊叉车、三马公司为代表,与国际同行业先进企业开展高端合作、平等合作。四是产学 研深度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科洽会和企业院校行等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 展项目合作、合建研发中心。目前全

16、市建有博士后工作站 31 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 16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12 家。此外,积极鼓励企业通过资本经营实现裂变式发展,实施 “百企上市培育工程” ,力争年内境内外上市企业新增 3 家,新进入上市辅导期企业 5 家以 上,用 23 年时间培育百亿级企业 10 家以上。 (3)以载体建设为抓手,大力营造功能环境。推进转型升级,需要有一批功能完善的 平台和载体。按照承载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的要求,以医药高新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 各省级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建设,打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努力把开发区及各类 园区建成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的主阵地。一是以超常规举措推进开发区建设,加 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突出产业兴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和优势规模产 业;同时,高起点推进核心港区、出口加工区建设,加快高新区和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放大靖江经验,引导各地立足自身区位、资源和产业特点,优化区域功能布局,促进 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 加快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三是充分利用产业发展形成的倒逼效应,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