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11550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5.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代、宋、元美术,-山 水 画,2009年,五代宋社会及美术概况,社会发展:随着唐末中央政权的衰落,地方势力纷纷割据称雄,中国再次进入军阀混战局面。北方先后经过后梁、后唐、后晋等五个朝代;与此同时,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前蜀等十个地方政权。历史将此称为“五代十国”。 艺术概况:五代宋时期,各种矛盾交错消长,汉唐雄风不再。艺术天地相对狭窄,人们更多关注身边的事物。在寻求内外矛盾解决的过程中思想上逐渐孕育了“程朱理学”,宋人习惯于将一切问题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去衡量。与此相适应的艺术普遍重寓意,说理性强,重视内心感受甚于对客观的表述,所以宋艺术风格趋向“精密不苟”。 美术概况:绘画全面繁荣,人物、山水、

2、花鸟等画科的发展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民间画工、皇家画院、文人画三足鼎立,互相竞争又相互吸收,共同促成了宋代美术百花争艳的局面。,2009年,五代宋元山水画,课本第153-168页五代(第153157页)宋代(第157-163页)元代(第163-168页),2009年,五代山水画,北方:荆浩 关仝南方:董源 巨然,2009年,北派-荆浩的艺术实践,“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有笔(或许指勾皴)有墨(或许是墨色阴阳向背的变化),水晕成章; 后梁时期“隐于太行山之洪谷”,自称 “洪谷子”。 大山大水,开图千里(全景式构图);雄伟峻拔。,2009年,匡庐图

3、,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庐山的自然景色。此作画境宏阔博大,气势雄伟峭拔,反映出以荆浩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的基本艺术特征。为了便于吸纳万象,写成“全景山水”,作者采用立轴构图,以纵向布局为主。,2009年,2009年,北派-荆浩匡庐图,此图集中体现了荆浩的笔法特点,勾、皴、染三法并举,既突出了造型的结构、形态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又显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韵致。在画面的营造上,作者将“高远”、“平远”二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峻峭耸立的巍巍峰峦与开阔平旷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现在图中,毫无相抵不合之处;而古松巨石与层叠的峰峦相映相发,更是将全画幽深缥缈的境界清楚地表现出来。,2009年,匡庐图局部,20

4、09年,由下往上看,作品层次井然,一层高过一层。画面下端细绘出山麓景致,树木、屋舍、河流、石径、撑船的舟子、赶驴的行人,一一摄入笔端,准确表现出来。 再往上是山间峰峦、瀑布、亭屋、桥梁、林木,山光岚气,隐约浮动,山峰越上越高。越高越形峭拔,在群峦众岭的映衬环拥下,最高峰挺然直出,上摩穹苍。,2009年,匡庐图局部,2009年,2009年,荆浩山水画的艺术思想,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相似:把握宇宙并参物它深沉博大与复杂多变的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这是一个“观察自然-冥想自然-参悟自然”的观照过程。 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山水图象并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这种科学性空间表现的方法

5、(西方线形透视18世纪才被中国画家所用),而是放眼于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五代以后山水居首以及水墨主流之形成与他有直接关系。,2009年,北派-关仝,关仝(约890960后)是荆浩弟子,陕西长安人。然关仝在“刻意力学”的基础上,青出于蓝,后人将他们称为“荆关”。其山水多画黄河中游地区的巍峰林峦,时而也描绘村居野渡、渔市山驿等生活场景,别具情趣。皴法严实而劲健,力现山崖与林木的坚实形质;画树则有枝无干,观后如临绝壁荒林,唯独不见人物,据说他不擅人物。在北宋水墨山水中也算独特一家。其绘画特点是“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其代表作为关山行旅图轴、秋山晚翠图轴 等。,2009

6、年,五代 关仝 关山行旅图,2009年,关仝 秋山晚翠图轴,2009年,南派-董源,董源(?约962年),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钟陵人。中主时任后苑副使,后苑即北苑,世称“董北苑”。工画龙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董源的水墨山水,多表现江南丘陵江湖景色。其作品有青绿和水墨二体。,2009年,董源作品两种画法,.淡设色点子皴,墨色清淡。 潇湘图卷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重林寒汀图卷 夏山图卷,.长披麻皴,双钩夹叶,大青色渲染。 龙宿郊民图轴等 董源-潇湘图 全卷以横幅形式图写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象,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绘成,滩头有五人,是在击鼓奏乐还是在纷纷向前迎候

7、 江面舟中之人?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处有渔夫十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山石用点子皴,山脚用披麻皴。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空蒙的特色,人物则以细笔重彩涂写,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2009年,五代 董源画法潇湘图卷,2009年,五代 潇湘图卷局部,2009年,寒林重汀图,2009年,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2009年,2009年,董源画法龙宿郊民图轴,2009年,龙宿郊民图轴,汇集了小青绿和水墨的表现技巧,将墨与青绿巧妙地合为一体,墨、色相得益彰却不相碍。作者用墨笔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敷青绿,颇有郁郁葱葱、草木繁茂之意。山峦作披麻皴,间绘杂木

8、成林,省去许多点苔之笔,与点苔频繁的夏山图卷等大为不同。,2009年,南方-巨然,巨然山水的构成,虽出自董源,但自成一格。他喜作竖式构图,其山水表现内容与董源之作大体相近,不同的是糅入了一些北方山水画的构图外,其笔墨与董源相比,趋于粗放,多不作云雾迷濛之景,但画中散发出浓重的湿润之气却不亚于董源。巨然擅长用粗重的大墨点点苔,鲜明、疏朗,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2009年,2009年,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致与内趋的性格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成长起来教育发达,重视发展地方学校;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2009年,理学,宋元明清

9、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2009年,两宋理学思想,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并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认识。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止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2009年,宋代山水画家和作品,李成与范宽 郭熙与林泉高致 米氏云山与小景山水 王希孟 南宋四

10、家,2009年,李成,李成(919967)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人,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初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后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2009年,读碑窠石图此图为李成与王晓合作。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

11、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烘托出 什么气氛围呢?,2009年,范宽,范宽 ,北宋画家。因性情宽和,人称为“范宽”。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 其作品风格峰峦浑厚,笔墨雄奇。喜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皴笔布列山石之正面,山顶多植密林,水边置大石,屋宇笼染黑色,表现出秦陇间峰峦浑厚峻拔之景象。亦擅画雪景。评者以为“得山之骨”。与关仝、李成并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代表,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等。,2009年,溪山行旅图,2009年,郭熙早春图,郭熙,北宋宫廷画师,少

12、年时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早年工致精美,晚年继承李成风格并有自己的独创。北宋山水的杰出代表。 北宋画家对於四季节气与自然律动十分留意,郭熙这幅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同范宽迥然三段的严峻构图相比,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真可谓“春山淡冶而如笑”。,2009年,郭熙早春图,2009年,郭熙绘画特色,一方面重视捕捉山水四时朝暮的不同;另一方面重视研究山水景色和欣赏者情感的关系。 这幅图描写了冬尽春来处于生机隐然萌发中的山水。 继承了李成常用的曲线为主的“云头皴”和“蟹爪树”方法,“,冬山惨淡而如睡”,提出“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

13、如妆,冬山如睡”的观点。善用墨湿勾淡染,淋漓滋润,以表现山岚轻发、山光浮动的景象。 提出“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2009年,幽谷图,2009年,幽谷图,此图已失半幅画。寒冬幽谷,有“冬山渗淡而如睡”之意。见山上主峰,虎踞龙盘,临千丈绝涧。深谷幽壑,盘回曲折。谷底清泉涌流,波间崖壁,浪激石尖,寒气森森,物色迷茫。有巨石天成, 三五枯树,盘踞其间。是典型的中国西北山川的冬天景色。此图作者采用“高远法”,造成气势磅礴的感觉,使人近观远视,皆有所得,且笔墨简淡、精炼,显示了作者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对清旷意境的追求。,2009年,郭熙与林泉高致,

14、林泉高致集,郭熙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山水训一节集中叙述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主张;画意一节主要是强调画家要注意艺术气质的锻炼和文学修养的提高;画诀一节讲的是画面布局、形象塑造、笔墨技巧以及表现四季天气变化等不同景色的基本规律;。画格拾遗是郭思记述其父的一些山水画的情况。画题一节就古代绘画的作用发表议论,认为画家应当有所作为。,2009年,米氏云山与小景山水,米芾(10511108),字元章,徽宗时为书画博士,后任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 米芾绘画上的成就主要主要在山水画上。他对江南山水情有独钟。现无他原作,但可

15、以从其子米友仁米友仁的传世作品中领略到其山水的独特神韵。米氏云山的画法是用大小错落的横点点饰出山的形状,上密下疏,上浓下淡,点与点之间自然随意地留出空隙,笔笔可见,云气以淡墨空勾并渲染,树枝多用浓墨简洁勾出,以大浑点作叶,山脚坡岸以淡墨卧笔横扫,此画法乃米老前无古人的独创。 “米氏云山”确是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语言方式,在山水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2009年,春山瑞松图,2009年,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2009年,潇湘奇观图卷 北宋,米友仁作,米友仁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长子,父子两人共创“米家山水”。此图绘米友仁十分熟悉的潇湘奇观景致,深得其“变态万层”之“真趣”。开卷便是浓云翻滚,隐现出远山坡

16、脚,随着云气的飘动变幻,逐渐显露出山形,重迭起伏的峰峦影影绰绰地展现于团团白云中。中段山川始露出清晰真容,主山屹立,尖峰高耸,树丛映带,甚富高远和深远感。结尾处山色又渐趋淡远,唯近处林岸、草庐明晰。自首至尾,迷濛、清明以及远近、浓淡,几度变幻,奥妙莫测。,2009年,米芾 云山墨戏图,2009年,米氏山水特色,作品主要运用泼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晕染来塑造形象,很少用线勾勒,浓淡、虚实的墨色使景致时隐时显,忽明忽晦,迷濛又富有变化,故时人谓他“善画无根树,能描朦胧云。”(汤垢画鉴)同时他也很讲究笔法,以大笔触的遒劲笔法来泼染水墨,墨随笔走,在大笔涂染块面中,多有纵点、横点、落茄点和不规则的破笔点,亦见连勾带擦的线条。笔与墨的有机结合,使米氏云山兼具滋润和沉郁的特色。,2009年,王希孟,王希孟,1096年生,北宋画家。徽宗时画院学生,擅画山水。政和三年(1113)18岁时画成千里江山图,不久死去。在画院得到众多画师的指导,有大量画迹临摹,加上本人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是使这位青年画家创作出这件著名作品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