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的评估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706787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的评估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消化系统的评估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消化系统的评估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消化系统的评估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消化系统的评估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的评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的评估(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系统的评估陈雄座,学习目的,了解,掌握,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前者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和肛门;后者包括唾液腺、肝、胰和消化管内的黏膜腺 功能:是摄取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及排泄废物,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还有内分泌、防御和免疫功能 病因:感染、理化因素、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营养缺乏、代谢紊乱、吸收障碍、肿瘤、自身免疫、遗传及医源性因素等 特点:多呈慢性病程,易造成严重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当病情发展也可因发生急性变化,如出血、穿孔及肝衰竭等而危及病人的生命,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食管的解剖,食管是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起于咽,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穿膈的食管裂孔

2、入腹腔,续于胃的贲门 。 食管的狭窄: 第一个狭窄部:距中切牙15cm 第二个狭窄部:距中切牙25cm 第三个狭窄部:距中切牙40cm,胃的解剖,胃的位置、形态、分布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上缘称胃小弯,最低点处称角切迹两缘 下缘称胃大弯 入口:贲门 形态 两口出口:幽门两壁 前壁和后壁,胃的解剖,贲门部 胃底 胃体幽门窦 幽门部幽门管,胃的功能,胃的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对食物进行机械消化。胃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完成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胃的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共同完成了对食物的初步消化。,肝脏的解剖,肝的形态上面:肝左

3、叶、肝右叶。两面下面:肝左叶、肝右叶方叶、尾状叶。两缘:前后两缘,胰腺,胰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横卧于腹后壁,约平第1、2腰椎。 分部:胰头、胰体、胰尾。 功能:胰腺为人体内仅次于肝脏的第二大腺体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激素,消化系统的评估,一、病史 1 患病、检查和治疗经过2 目前病情:病因、诱因、发生和持续的时间、性质、程 度及有无伴随症状。 二、身体评估生命体征、面色、体位、意识状况及伴随症状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评估血常规、生化、B超、CT、胃、肠镜报告等等。 四、心理及社会评估有无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家属、社会支持系统及对患者的关程度。,消化系统常见症状,吞咽困难,吞咽

4、困难是指食物从口腔至胃、贲门运送过程中受阻而产生咽部、胸骨后或食管部位的梗阻停滞感觉。,病因,1.炎症性疾病:口咽炎(病毒性、细菌性)、口咽损伤(机械性、化学性)、咽白喉、咽结核、咽肿瘤、咽后壁脓肿等。 2.食管疾病:食管炎(细菌性、真菌性、化学性)、食管良性肿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等)、食管癌、食管异物、食管肌功能失调(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甲状腺极度肿大 。 等。其中食管癌是重要病因。 3.神经肌肉疾病:延髓麻痹、重症肌无力、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环咽失弛缓症等。 4.精神障碍:癔症、神经官能症等。,恶心 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可伴有 迷走神经兴奋

5、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是延髓呕吐中枢受到刺激的结果。 呕吐 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二者均为复杂的反射动作,可单独发生,但多数病人先有恶心,继而呕吐。,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胃癌、胆囊炎、胰腺炎、肝炎、腹膜炎、肠梗阻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神经系统疾病: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癫痫及脑部肿瘤等。有无嗜酒史。 全身性疾病:尿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前庭神经病:梅尼埃病。 服用药物:抗生素、抗癌药及洋地黄等。 中毒:乙醇、一氧化碳及有机磷农药等。 精神因素:胃肠神经症。,1

6、呕吐的特征注意呕吐的时间、频度、方式、呕吐物的量与性状。 妊娠、尿毒症多为清晨空腹呕吐。 幽门梗阻多在下午或晚间呕吐,量大,含酸性发酵宿食,不含胆汁。 急性胰腺炎可出现频繁剧烈的呕吐,呕吐胃内容物甚至胆汁。 上消化道出血时呕吐物呈咖啡色,甚至鲜红色。 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迟而少,呕吐物可呈粪样。 颅内高压所致者,多无恶心先兆,呈喷射状,呕吐后无轻松感。,身体状况,2呕吐的观察与处理 观察并记录呕吐的时间、次数、方式、呕吐物的量、颜色、气味及成分等。 遵医嘱应用止吐药物或配合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促使病人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和体力。,腹痛概念是局部的感觉神经纤维受到炎症、缺血、损伤及理化因子等因素刺

7、激后,产生冲动传至痛觉中枢,所产生的疼痛感。多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但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 分类:急性腹痛、慢性腹痛。,1腹痛的特征 注意评估腹痛部位、性质和程度 急性胰腺炎:中上腹持续性剧痛或阵发性加剧,可为钝痛、刀割样痛或绞痛等,并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 输尿管结石:可放射至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并随着结石下移疼痛部位不断改变。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突发的中上腹部刀割样剧痛。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伴腹壁肌紧张或板样强直。 胆道蛔虫症:典型表现为突发性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身体状况,2影响疼痛的因素 消化性溃疡:腹痛与进食有关,胃溃疡表现

8、为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饥饿痛,上腹痛常可在服用抗酸药后缓解。 急性胰腺炎:进食或饮酒后疼痛加重,取弯腰抱膝位疼痛可减轻。 胆绞痛、肾绞痛及肠绞痛:发作时,辗转不安,变换体位可使腹痛减轻。 胆结石:进食油腻食物可使腹痛加剧。 急性腹膜炎:深呼吸、咳嗽、转动体位时疼痛加重,故病人多不愿改变体位。,身体状况,3伴随症状 伴发热、黄疸者见于急性胆囊炎、肝外胆管结石等。 伴休克及贫血者可能是腹腔脏器破裂,无贫血者见于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等。 心肌梗死和肺炎等腹腔外疾病,也可有腹痛与休克,应特别警惕。 伴呕吐量大者提示胃肠道梗阻。 伴腹泻者见于肠道炎症、溃疡或肿瘤。 伴血尿者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等。,

9、腹泻 概念: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病因:多由于肠道疾病引起,其他原因有食物中毒、全身性疾病、药物、过敏和心理因素等。 机制:肠蠕动亢进、肠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 分类:分为急性与慢性,超过两个月者属慢性腹泻。,1起病及病程 急性腹泻:起病急骤,病程较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 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感染、非特异性炎症、肠道肿瘤或神经功能紊乱等。,身体状况,2腹泻的特征 急性感染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可多达10次以上。 细菌感染,常有黏液血便或脓血便。 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 慢性腹泻,每天多排便数次,可为稀便,也可带黏液和脓血,常

10、见于慢性痢疾、炎症性肠病、结肠癌及直肠癌等。 小肠病变引起的腹泻,粪便呈糊状或水样,可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成分,大量水泻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丢失。 结肠病变引起的腹泻,粪便中含较多黏液,量少、次数较多。,1病情监测 严格记录病人排便次数、粪便性状、颜色和量。记录病人每日摄入量。注意监测伴随症状、全身状况、血生化指标及粪便常规等。 2饮食护理 以少渣、低脂、易消化及低纤维素食物为主,避免生冷、硬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急性腹泻应遵医嘱给予禁食、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嘱病人多饮水,以防频繁腹泻引起脱水。,腹泻的护理,3休息与活动 急性起病,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可用暖水袋腹部热敷,以

11、减弱肠道运动,减少排便次数,缓解腹痛症状。慢性、轻症者可适当活动。 4加强肛周皮肤的护理 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促进损伤处愈合。,腹泻的护理,呕血与黑便,呕血是指上消化道(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以及胃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或全身性疾病所致急性出血,血液经胃从口腔呕出。呕出血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出血部位高低、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可为鲜红、暗红、咖啡色、黑色。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其中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腔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而呈黑色,即称黑便。若黑便的表面因附有黏液而发亮,则称为柏油样便。呕

12、血一般都伴有黑便,黑便不一定都伴有呕血,而呕血与黑便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出血量判断,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黑便:50-100ml。 出血量超过10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常见病因,1.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等。2.上消化道临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囊癌、急慢性胰腺炎等。3.全身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健康史,呕血 黑便的病因、诱因、出血病变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身体评估,有无生命体征的变化:头昏、眼花、烦躁不安、嗜睡、心悸、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等。,护理措施,一般护理:饮食、体位。 病情观察:生命体征、头晕、乏力、面色、尿量、呕吐物及大便情况 药物护理: 安全护理:预防跌倒、活动指导 并发症观察: 健康教育:饮食、活动、药物、出血识别及紧急处理,姐妹们辛苦了!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