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700258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100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00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运算以内的连加、连减运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材第 12 页例 1“试一试”、“想想做做”第 14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会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笔算。2使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3. 利用旧知识的正迁移来学习新知识,能举一反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连加、连减

2、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会连加、连减的竖式笔算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电脑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1.回忆旧知:说说上学期的加减笔算方法2.先说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2515= 9022= 5018= 1723=学生可以是用笔列竖式计算;也可以在心里列竖式计算;还可以在计算加法时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在计算减法时运用先减去整十,再加或减去与整十相差的数(如计算 9022,先用 9020=70,再用 702=68;计算5018,先用 5020=30,再用 30+2=32。 )3.揭示课题小朋友知道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

3、满10 向十位进一,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十再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内容:连加、连减(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二、学习新课(一)学习例 11竖式笔算(1)教师出示例题,分析题意:先分析题目中知道的数学信息,再分析题目提出的问题。题目告诉我们三个人折的小船分别是 19 只、27 只和 26 只;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就是求 19 只、27 只、26 只相加的和,用加法计算。(2)正确列式求三个数的和就把三个数加起来,算式是 19+27+26=(只) 。三个数连加,可以按照加数的顺序依次相加,就是先用 19+27=46,再用46+26=72。竖式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这样写:1 9 4

4、6 1 9+2 7 + 2 6 + 2 74 6 7 2 4 6+ 2 67 2 (3)提问:后面的竖式和前面的竖式有什么联系?你认为像后面一个竖式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可不可以先用 19+26,再加上 27?请学生在课本第 1 页找到连写的竖式,自己完成笔算,算出得数。(4)小结方法:连加笔算,可以分两步竖式,也可以把竖式像这样连起来写,连起来写竖式算,可以简便一些。三、完成三、完成“试一试试一试”1.出示算式,说明是连减算式引导:可以怎样写竖式计算?先相互讨论,在用竖式把得数算出来。 (同时指名板演)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出:连减可以分两步列竖式,也可以把两步竖式连起

5、来写。一般连起来写竖式,计算过程稍微简便一些。四组织练习四组织练习1.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 2 页“想想做做”第 1、2 题。 (要求:第 1 题写在书上,第 2 题前四题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学生做,教师巡视,发现存在问题。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问题,指名交流。2.重点交流:23+36+27 和 502525,这两题你有不一样的计算方法吗?同桌、前后简单交流后,全班交流: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发现。3.3.解决实际问题第 3 题、第 4 题。(1)自己读题,指名列出算式(2)指名学生交流列式和结果,并要求口答。(3)教师补充提问:第 3 题:根据这样的已知条件,你还能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提出

6、问题并列出算式,但可以不计算。 )第 4 题:(1) (2)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五全课总结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 2 题其余四小题。板书: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运算19+27+26=721 9 4 6 1 9+2 7 + 2 6 + 2 74 6 7 2 4 6+ 2 67 2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00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34 页例 2、例 1“试一试”、“想想做做”第 15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

7、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2解并掌握分析题意的方法,能正确列出综合算式,并能根据题目中的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电脑课件、电脑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复习旧知1 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用竖式怎样计算?(让学生交流)2.正确说出下面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255615= 902225= 501812= 384233= 2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1.

8、列出算式呈现例 2,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并连贯地说出三个条件和问题。提问:怎样列式?(板书算式)说明:像这样的算式,有加法也有减法,叫加减混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2.竖式计算问: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书翻到第 3 页,用竖式算出这道算式的得数,你能行吗?学生笔算,指名板演。学生交流竖式怎样算的,明确先算加法,再连着写竖式算出得数。指出: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可以按计算顺序把竖式连起来写,算出得数。3.完成“试一试”出示算式。让学生自己计算,并说明计算时如果哪一步时以前学过的口算,也可以直接口算得数。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板书减法竖式)接下来你是怎样算的?讨论

9、:在算出减法得数 22 后,用什么方法算要方便一些?你是怎样想到口算的?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内容。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里,遇到可以口算的可以不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数。4.回顾反思提问:上面两道题是关于什么内容?你通过计算这道题,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按算式的顺序算,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能口算的可以直接用口算。 )三、组织练习三、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第一行两小题。学生分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检查交流:说说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检查笔算过程。2.“想想做做”第 2 题明白题意:先算加 20 的得数,再算减 6 的结果。问: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

10、算?为什么可以用口算。指出:再加减混合里遇到能口算的,旧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计算比较方便。3.“想想做做”第 3 题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用口算。让学生计算左边一列两题,指明板演。交流:每题中哪一步用的是笔算,哪一步用的是口算?4.“想想做做”第 4 题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交流算式,教师板书。问:根据什么求到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的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这里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5.“想想做做”第 5 题(1) (2)两个问题能颠倒吗?也就是先求女生栽树多少棵,再求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引导学生回顾思路:如果这道题目只有一个问题:女生栽树多少棵?我们就可以先求出什么?(全班一共

11、栽树多少棵。 )然后再用(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男生栽树多少棵=女生栽树多少棵)3课堂作业: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你学会了什么?2.完成作业(1) “想想做做”第 1 题里自己没有做的三小题,第 3 题右边两小题。(2) “想想做做”第 5 题列式计算在课本上。板书: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 5 页练习一第 14 题,思考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2.使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逐步形成认真计算、追

12、求正确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揭示练习内容一、揭示练习内容1. 回忆内容问:前两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怎样写要方便一些?什么时候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方便一些?(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时)2. 揭示课题二、组织计算练习二、组织计算练习1.练习一第 1 题出示题目,问:这里的题你想用笔算呢还是用口算?为什么想到都用口算?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交流得数。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在计算过程遇到两位数或一位数,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比较快。2练习一第 2 题(1)完成第一行两小题指名板演

13、,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分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和原因。问:这两小题各在哪一步用了口算?你根据什么想到用口算的?指出:计算时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是什么,凡是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都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可以算得快一些。(2)完成第二行两小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问:你觉得这两小题哪里可以口算?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发现错误并分析原因。(3)练习反思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有什么体会?指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比较复杂,计算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两步都要笔算时,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计算时还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能用口算时可以用口算,这

14、样可以算得快一些。3. 练习下面各题(1) 说说下面每题中哪里可以用口算76-20+28 44+8+38 64-27-646+39-50 53-9+40 68+5-30(2) 计算下面各题34+26+23 45-37+59学生练习,指名板演问:你用口算了吗?在哪一步用的口算?4. 做练习一第 3 题学生计算,把每次计算的得数填写在括号里。三完成思考题和作业三完成思考题和作业1.练习总结:能说说你的收获吗?2.讨论思考题(1)出示图:从第一行拿几个放到第二行,两行个数就同样多?追问:从比第二行多的个数里拿多少到第二行,就能使两行同样多?(2)思考题:引导: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15、:三种方法。3.布置作业:第 4 题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 6-8 页例 3 和“想想做做”第 14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把两种物体的数量摆得“同样多”的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并能正确地用“多的去掉” “少的添上”或“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 。2.使学生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类问题里大小不同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并了解把两种不同个数物体摆得“同样多”的不同途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等数学活动,从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反思交流等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师生每人准备 12 个红红圆片、12 个蓝圆片和 24 根小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激活思维一、回顾旧知,激活思维1.比一比出示图片:一行苹果和一行梨,苹果 10 个、梨 7 个,一一对应地排列。提问:比较苹果和梨的个数,可以怎么说?(用多 3 个、少 3 个描述个数关系)你是怎样看出苹果比梨多 3 个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