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最终版最终极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3699939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最终版最终极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苏格拉底最终版最终极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苏格拉底最终版最终极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苏格拉底最终版最终极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苏格拉底最终版最终极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最终版最终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最终版最终极(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组 何沛贤 邓绮文 邹颖珍 谭梅玲 洪佩贤 李章婷 郭碧玮 孔理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目录,产生背景,理论依据,教育思想,格言,与孔子教学的比较,9/4/2018,简介,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9/4/2018,苏格拉底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简介,9/4/2018,苏格拉底没有任何著作,他的思想在与别人的对话中表达的,我们主要通过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目录,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7,苏格拉底出

2、身于雅典的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衰败时期,一生目睹了希腊社会由盛到衰的过程,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撤战争使全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人了极度混乱。政治动乱又使希腊人精神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危机,人性普遍堕落,希腊的传统道德陷于崩溃。,(一)社会背景,8,面对处于灾难和衰落的祖国,苏格拉底不仅用自己的身体、更用自己的头脑用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教育实践,企图挽回这一切。他认为,造成雅典所面临的巨大危机的根源,是道德和人性的堕落,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一)社会背景,9/4/2018,在公元前五世纪末至四世纪希腊社会,“智者”的教育思想助长了中蛊惑家的恶

3、性发展。在希腊世界中凡是实行民主制的城邦普遍出现了一些蛊惑家,他们用强的论证煽动民众以达到个人目的获取私利的,这严重地败坏了希腊的社会风气。这就使得后起的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都力图通过教育消除智者的危害,纠正智者的错误。,(二)教育背景,9/4/2018,苏格拉底一生中除去三次服兵役以外,其余的精力几乎都用于教育雅典人。他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的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的区别:他把教育青年作为己任,从不收取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的、爱智慧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三)个人背景,目录,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9/4/2018,(一)哲学依据“心灵转

4、向说”,智者 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苏格拉底 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心灵的转向”, 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9/4/2018,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9/4/2018,什么是普遍的、必然的的真理(知识) ?苏格拉底明确地说知识的对象是绝对的美、绝对的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信任、友谊、节俭等。“善的知识”是一般的知识,不同于具

5、体的知识,具体的知识要受一般知识支配的。他所说的知识仅指伦理道德知识。,(二)知识观“知识即美德”,9/4/2018,如何获得善的知识(美德)?那就是学习。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德性,关注以前尚未被学会的本性。他还主张,知识不能够由他人传授,人只能自己去探求它,但是辅助他人以探求知识,苏格拉底不但认为是可能,而且还是他数十年来一直所实践的。,目录,教育思想,9/4/2018,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广场、街上、作坊等场所劝人为善,具有伦理道德教育的特征。他极力反对智者派的收费教育。对于乐意听他教诲的人,他从不收酬金。,苏格拉底的教育特点,9/4/2018,苏格拉底对待教育的

6、态度,他认为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习行。”因为人们受了教育之后,“不仅他们本身会幸福,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9/4/2018,1.培养青年人的美德劝人为善,并引导人们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这四种美德。比如,苏格拉底倡导的以明辨是非为目的的教育方法是首先认知自己的无知,而不是像智者那样认为自己“有知”。“我知道我自己一无所知”便是他的名言。,(一)教育目的,9/4/2018,2.培养对治理城邦有用的人苏格拉底认为,只有“有德才”的人,

7、才能把城邦治理好。他希望通过向雅典人讲清善恶标准及治国之道,使城邦的政治有所改变,从而使雅典兴盛起来。总之,他想把实现培养治国人才的目的与培养贤德之士的目的联系起来,(一)教育目的,9/4/2018,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对话体现的,没有固定的具体内容,但却始终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另外他还劝勉人们学习专业知识、军事知识天文学、测地学以及锻炼身体等等。,(二)教育内容,9/4/2018,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谈话的方法,有人说他的生命实在谈话中度过的。苏格拉底的谈话主要采用归纳法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方法,还有讥讽、助产、定义等方法,所以有的学者把他的对话称为“谙问式”、“嘲讽式”,把

8、他的对话方式称为“助产术”。,(三)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9/4/2018,1. 助产术因为他认为人自己是无知的,所以他不能“生产”知识,而只能是帮助别人“生产”知识。这种方法,一般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9/4/2018,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的过程。,(四)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目录,苏格拉底格言, .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2018/9/4,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2018/9/4,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2018/9/4,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2018/9/4,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目录

9、,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的比较,9/4/2018,一、孔子的启发式接受学习,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誉为“万师之表”。孔子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也是孔子所说的治学的第一境界 。,9/4/2018,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针对当时官学中盛行的注重个人教学所提出的。他反对师云亦云,不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让学生把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独立思考中去获得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他常常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

10、启发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9/4/2018,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不仅在哲学上很有造诣,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他创立的苏格拉底教学法,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方法。,9/4/2018,“产婆术”的具体的教学过程,(1)从学生熟悉的具体事务和现象开始,教师提问,学生作答。(2)若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予以指出,补充反例,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回答,发现前后结论自相矛盾(3)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自我修正,直至师生达到共识,发现真理。 ,于是修正自己的看法。,9/4/2018,从历史上看

11、,发现学习的始创人首推苏格拉底,他以神学唯心主义哲学观为理论指导,积极倡导“产婆术”即归谬式的发展学习。教师的任务不在于向学生传递具体知识和灌输既定论断,而在于通过诱导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心灵深处神早已安排好了的真理。,9/4/2018,三、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比较,(一)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的相同之处:1、教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大致相同。2、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无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亦或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是交替进行、循环作用。 3、他们所提倡和运用的启发式教学基木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通过谈话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从中获得知

12、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9/4/2018,4、孔子的“启发式”和苏氏的“产婆术”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反映了东西方古代施教乃至教学的一般趋向和共同规律。 5、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与弟子的对话教学中都没有讽刺打击学生,而是采取平等、激励的态度,体现出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思想。,9/4/2018,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的不同之处:,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适用范围不同。 2、教学活动中所确立的主体不同。 3、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看法不同。 4、在教学中采用的对话方式不同。 5、孔子的“启发式”和苏氏的“产婆术”,显示出东西方自古以来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透露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趋向。,9/4/2018,四、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学法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在现代教学中应该交叉使用这两种教学方法: 1、要像苏格拉底那样,不把知识直接给学生,而是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像孔子那样,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目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