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课PPT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85516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教版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说课PPT(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说课稿,江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说课人: 黄妮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四、教学过程,三、学法指导,五、板书设计,说课,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内容,本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本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引

2、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一、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三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已经知道细胞膜很薄,细胞膜是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控制物质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标性,并对探究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2、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3、教学目标,一、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讲

3、述流动镶嵌型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高中生物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较少,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限,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4、重点难点,二、教法分析,在体现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轻松地讲授本节的两大知识板块。 .,多媒体辅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启发、观察 分析、对比归纳、 联系实例等方法,三、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开展学生之间的协助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

4、教学模式,发展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四、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四、教学过程,学生梳理并体验结构模型的建构方法,同时理解并能够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对探索历程的内容添加小标题以凸现脉络,像“层层剥去笋衣”一样,将小标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 作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5、,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过程的艰辛。,教学设计思路,四、教学过程,2、教学程序设计,四、教学过程,推进新课: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25min),问题探究导入(5min),推进新课: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0min),小结(5min),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小标题一从细胞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小标题二单位模型的提出小标题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师生共同完成概念图,进行课堂小结和反馈,3、教学过程设计,塑料袋,普通布,弹力布,功能、结构特征: 1.生命系统的边界 2.控制物质的进出(选择透过性) 3.有一定弹性(流动性),

6、师生共识:选择弹力布做细胞膜的材料,相对好一些,过渡: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差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小探索者去亲历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吧!,四、教学过程,推进新课: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推进新课: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小结,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小标题一从细胞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小标题二单位模型的提出小标题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师生共同完成概念图,进行课堂小结和反馈,3、教学过程设计,小标题一从细胞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过渡: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是其组成成分的组合形式的体现。要弄清楚一物质或物

7、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化学组成成分是什么?,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时间:19世纪末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资料一,教师:1、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欧文顿提出什么假设 学生:阅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观察: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实验 小组讨论回答:1、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 的物质更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2、膜是有脂质组成的。 教师设疑:这是有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模式由脂质组成的这一假设在19世纪被提出。假设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完善? 学生:需要,时间:20世纪初实

8、验: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质酶讲解,资料二,教师: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 蛋白质。,过渡:细胞膜中化学成分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细胞膜的呢?其中涉及细胞中磷脂的排列方式及模型的构建。,小标题二单位模型的提出,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 Gorter 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资料三,教师: 1、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提出什么假设 3、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

9、学生:小组讨论回答:1、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2、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磷脂分子由磷酸、甘油、脂肪酸组成。其磷脂“头部”是亲水性的,其磷脂酸“尾部”是疏水的。该结构决定了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胆碱,甘油,脂肪酸,亲水端,疏水端,磷酸,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on) 实验:电镜下观察到得细胞膜,资料四,教师:1、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罗伯特森提出什么假设学生:观察:展示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得细胞膜。小组讨论回答: 1、在电镜下观察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2、亮层为脂质,暗层为蛋白质,膜为静态统一结构,小标题三

10、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过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新的实验现象入手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做出了新的判断。,时间:20世纪60年代 实验:科学家用扫描电镜和冰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质颗粒。教师:提出什么假设 学生:观察:科学家用扫描电竞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质颗粒分布示意图。小组讨论回答:蛋白质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 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资料五,时间:1970年 人物:费雷和艾迪等 实验:人鼠细胞融合教师:1、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实验的结论是什么3、举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学生:观察:Flash掩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过程小组讨论回答:1、两种

11、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2、细胞膜具有流动性3、白细胞吞噬细菌、变形虫运动。,资料六,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最具代表性的生物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永无止尽,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热闹是将更完善的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动流动镶嵌模型。,四、教学过程,推进新课: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推进新课: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小结,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小标题一从细胞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小标题二单位模型的提出小标题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师生共同完成概念图

12、,进行课堂小结和反馈,3、教学过程设计,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教师提问: 小组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型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生谈论作答:1、膜的组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 还有少量糖类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3、蛋白质在膜中的位置: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 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一定流动性,四、教学过程,推进新课: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推进新课: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小结,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小标题一从细胞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小标题二单位模型的提出小标题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师生共同完成概念图,进行课堂小结和反馈,3、教学过程设计,流动性,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选择透过性,决定,五、板书设计,1、探索历程,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结构,主要成分:磷脂、蛋白质,少许糖类,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2、细胞膜,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