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医学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3683734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性肝炎医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病毒性肝炎医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病毒性肝炎医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病毒性肝炎医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病毒性肝炎医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性肝炎医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肝炎医学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 毒 性 肝 炎,主要内容,概述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预防,概述,肝脏位置及功能,代谢功能 糖代谢 蛋白质代谢 脂肪代谢 维生素代谢 激素代谢胆汁生成和排泄 解毒作用 免疫功能 凝血功能 其它,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粪-口传播:甲、戊型急性感染; 体液、血液传播:乙、丙、丁慢性,概 述,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10%,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概 述,(一)甲型病毒性肝炎,1. 传染源:无携带状态,主要为急性

2、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始于发病前2周,至ALT高峰后一周,当血清抗HAV出现时基本停止。,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流行病学,2.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或偶经输血与 注射感染。,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 蚶、 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流行病学,(一)甲型病毒性肝炎,3. 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六个月以下的婴儿不易感。,我国40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 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流行病学,(一)甲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全球范围内危害健康的严重问题,全世界有3.5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75%来自亚太地区 近

3、25%的患者死于乙肝或相关并发症 全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占全球疾病死因第9位,世界其它地区,亚太地区75%,75%的慢性HBV感染者 来自亚太地区,1 WHO 1998; 2 Mast 1993; 3 Lee 1997; 4Boag 1991; 5 Gust 1996,Global Distribution of Chronic HBV Infection,350 million chronic carriers worldwide Nin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Nearly 75% of HBV chronic carriers are

4、Asian,(二)乙型病毒性肝炎,1.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2.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与HBV浓度有关-分娩感染:出生即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保护率9095%;宫内感染:。不能转阴) 血液体液传播 其他,流行病学,3.人群易感性,人对HBV普遍易感。人感染HBV后可获得持续性免疫力,(并非终身) 其标志是血清中出现抗-HBs, 免疫力的大小和持续性与抗- HBs滴度成正比。,流行病学,(二)乙型病毒性肝炎,4.流行病学特征, 地区差异人口密度 性别差异 无明显的季节性 以散发为主 有家庭聚集现象 婴幼儿感染多见,流行病学,(二)乙型病毒性肝炎,2.乙型肝炎 (4)临床转

5、归: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肝损轻) 免疫功能正常急性黄疸型肝炎(肝损重) 免疫功能低下 慢性肝炎 肝硬化无症状乙肝携带状态 免疫过强 急性重型肝炎(大片肝坏死) 约1540%慢乙肝发生肝硬化及晚期肝病。,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 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轻度 中度 重度,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重型肝炎,分早、中、晚期,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表现,1. 急性黄疸型肝炎特征:发热、乏力、纳差、厌油、黄疸及肝功异常。 病程:24M,(一)急性肝炎,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临床表现,2. 急性无黄疸型肝

6、炎,临床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尤其是乙肝和丙肝。,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比较,有以下特点:,整个病程无黄疸,仅少数可转为黄疸型。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 HDV、HBV:同时感染-预后好重叠感染-7090%转为慢性 HBV合并HEV 预后差,病程6月或发病日期不明而临床有慢肝表现者轻度 轻度症状和体征-预后较好轻度肝功异常中度 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 症状严重80%5年内转为肝硬化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肝病面容(无门脉高压),(二)慢性肝炎,临床表现,大多数,并发症,肝内并发症:肝硬化、肝癌、脂肪肝 肝外并发症:胆道炎症、胰腺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心肌炎

7、、肾炎等 重型肝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并发症,甲胎蛋白(AFP), 急性肝炎:一般不升高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可升高,但病情好转后降低 重型肝炎:可升高 诊断PHC:500 ng/ml,4周以上200500 ng/ml,8周以上,实验室检查,2.乙型肝炎,(1)HBsAg:绝大部分HBV现症感染为阳性,但阳性并不能肯定有传染性。 (2)抗-HBs:是保护性抗体,出现后提示病毒已清除, 病情恢复。 (3)HBeAg:是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肯定有传染性,但阴性者不能否定有病毒复制。,实验室检查,(4)抗-HBe:单看其阳性与否意义不大,应结合HBVDAN检测。(5)抗HBc-IgM:阳性提示近期有急性HBV感染或 慢性感染者病毒复制活跃。(6)抗HBc-I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单凭此不能判断目前HBV的感染状态。 HBV DNA,实验室检查,()是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提示病毒复制水平低或已清除,疾病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乙型、丙型、戊型肝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