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完全讲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81858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9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丹论语心得完全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于丹论语心得完全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于丹论语心得完全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于丹论语心得完全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于丹论语心得完全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于丹论语心得完全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丹论语心得完全讲稿(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9/4,1,于丹论语心得讲稿,内容简介: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要请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呢?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

2、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2018/9/4,2,一、天地人之道,内容简介: 如今,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现代人来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所包含的思想是否还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我们又该如何借用论语的智慧,来化解我们心中的浮躁和烦闷?在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论语又会给我们哪些温馨的劝导?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给我们做了解答。,2018/9/4,3,论

3、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 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奥秘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

4、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5、,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这样流传下来的。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FLASH配音: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作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

6、记什么呀?” 于丹: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亘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照样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2018/9/4,4,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我们说论语他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

7、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这种口气,其实这样一个态度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 为什么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些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的,而不是从空而降的。所以说起整个这种天地开辟造世的故事,我们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时候,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怎么来的呢?是由盘古开天辟地。但是这个开辟,不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辟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中国人习惯的叙事象三五历

8、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他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他说天地混沌如鸡子,很大,在那里安安静静,盘古生其中。一共呆了多久呢,万八千岁,天地开辟。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地开了,但是它不是一个固体啪的裂开,而是两股气分开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阳气上升变成了我们蔚蓝的天空;浊气下降变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盘古在其中。是不是开天辟地就完了呢,其实,这种成长刚刚开始。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变,

9、每天都在微妙的变化着,象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于天,圣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孔夫子这个圣人就像盘古一样。所以这个故事接着讲,说后来天地还在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呢,日长一丈,他跟着天地一块长,所以长到最后的时候,如此万八

10、千岁,又长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叫天、地、人是三才,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 大家也熟悉西方神话,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强调一种激情、感性、神秘这样的一些印象;而中国呢,是强调了一种庄严、理性和一种温柔敦厚之美,这就是孔夫子这个圣人的姿态。应该说孔夫子在后世流传的这个形象有很多是学生们用自己的爱戴给他加上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他一种传导出来的内心有一种饱和的力量,这就是后来孟子夫子所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就是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能够如此的强大。,2018/9/4,5,FLASH配画外音: 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于

11、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的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于丹: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什么叫天人合一?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了天地给我们的力量,就是一个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现在我们正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它一定有你跟生物之间,跟动物之间,你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有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这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所以孔夫子在论语里面流露出来的更

12、多的东西是颜色上非常和缓,教给你日常的道理,但是他的内心非常的庄严,他的内心里面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那就是信念的力量。 FLASH: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曾经,他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我们跟您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当大官,您说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 孔子说:“只要三条就足矣。第一,强大的军队;第二,足够的粮食;第三,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于丹: 这叫“子贡问政”。从政需要什么?一个国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大家一般想还不得洋洋万言啊?老师说的很简单,“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论语严渊篇)。说,我告诉你就三条,第一叫国家机器,必须有强大的兵力做

13、保障,第二足够的粮食,丰衣足食,第三条就是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他说有三条就够了,挺简单吧。这学生矫情,说三条不行,太多了。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条您说去什么?老师也不急,说“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总得吃饭,但还得有信仰。”子贡还不干,非得要再问,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这两条您再给我去一个。老师非常认真的告诉他,曰,“去食。”我们宁可不要粮食了。然后老师说了一句结论,叫做“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其实,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

14、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指标,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前几天呢,我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说法,说评估二十一世纪我们各个国家生活好与不好,已经不简简单单是过去的一个标准,大家都知道是GDP。GDP我们国家增长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GNH。是什么呢,就是国民幸,2018/9/4,6,福指数,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强,不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看每一个老百姓他内心的安宁与幸福感。他在这个

15、社会中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有认同吗?他满意吗?而这个指数在中国很有意思,我们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国际的调查,当时显示我们国家的幸福指数是不太高的,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四点多,到了91年的时候再参加调查发现随着整个物质文明的提升,当时也是进行了很多改革,这个幸福指数提高了,当时到了百分之七十三左右;但是等到了96年再参加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68了,这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盛的时候,我们现代人有可能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FLASH: “这几天烦死了,老婆天天和我吵。” “你们不是要搬迁了吗?马上要住新房了,高兴都

16、来不及,吵什么啊?” “就是为了新房呗。我说买北边的房,上风上水空气好,她非要买南边的房,说房价便宜,交通方便。” “你们要是住在旧房子里,是不是就不吵了?” 于丹: 大家肯定会有同感,今天我们的困惑是选择太多了。我们可以选择这个,可以选择那个,所以大家困顿。其实谁都不愿过苦日子,但是在相对的,比如说不太满意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享受到今天的快乐吗?我们每一个人追问内心,我们会有一种安顿吗? 这一点让我们回到论语,看一看两千五百多年以前,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多么贫困呀,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啊!但是孔夫子评价过他的一个学生,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大家都知道,他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他说:“贤者回也

1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这话什么意思呢,一箪食,家里头粮食很少,不能是满仓满斗的,可能刚刚够煮饭,就那么一小笸箩;一瓢饮,一个水瓢里头的水,够喝的水就完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陋巷,非常破烂的小地方。这一切,可能很多人说,那我们没办法选择,生活就是这样。难的不是说他生活在这种境遇中捱过来,难的是他的生活态度,叫做“回也不改其乐”。而别人怎么样呢,孔夫子说,“人不堪其忧”。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在抱怨的时候,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他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就是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 其实我们想一想,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来讲,对我们的心里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太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人会越来越不满,因为你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