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应工程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3679647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330 大小:7.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反应工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30页
生物反应工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30页
生物反应工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30页
生物反应工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30页
生物反应工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反应工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反应工程(3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反应工程,绪 论 (1学时),典型的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生物反应过程的特点,有生物催化剂的参与; 具有独特的反应特性; 反应条件温和; 以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 易受环境微生物污染; 成分复杂、目标产物浓度低;,生物反应工程的定义,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研究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放大和生物反应过程的优化操作与控制的学科,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反应动力学 微观动力学 宏观动力学,反应器 三传一反 设计与放大 优化与控制,生化反应工程的研究方法,结构模型 半经验模型 细胞多组分、个体差异、不均匀分散 经验模型,生物反应工程的应用,各章学时分配,总学时48 绪论:1 第一章酶催化反应动力学:6 第

2、二章细胞反应动力学:6 第三章固定化生物催化剂反应过程动力学:12 第四章生物反应器的操作类型:12 第五章生物反应器的传递特性:4 第六章生物反应器的混合特性:4 第七章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放大:3,第一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6学时),什么是均相酶催化反应?,酶分子和反应物系(底物分子、产物分子等)处于同一相液相中的反应,均相酶催化反应的主要特征,不存在相间的物质传递,不用考虑传质过程的影响,分子水平上的反应,是本征动力学,酶催化动力学的研究历史,1897年,Buchner 1903年,Henri提出酶与底物作用的中间复合物学说。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了酶催化反应

3、动力学基本模型-米氏方程。 1925年,Briggs和Haldane对米氏方程做了修正,提出稳态学说。,第一节 酶催化反应概论,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但是不改变化学反应平衡。 酶本身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的进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高效性 专一性 易变性失活:强酸、强碱、高温等 反应条件温和:一般在pH58水溶液中进行,反应温度范围为2040C。,酶的活性部位,非必需基团 必需基团 活性部位(活性中心) 接触基团 结合基团(结合中心) 催化基团(催化中心) 辅助基团,酶的专一性机制,钥匙与锁学说 诱导契合学说,酶的高效性机制,广义的酸碱

4、催化 共价催化 邻近效应和定向效应 扭曲变形和构象变化 多元催化和协同效应,第二节 简单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一、米氏方程的建立,反应速率的定义 速率控制步骤,1、快速平衡假设,限速步骤 快速平衡 酶的总量保持不变,动力学方程,2、“拟稳态”假设,活性中间复合物浓度的时间变化曲线,活性中间复合物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酶的总量保持不变,二、米氏方程的动力学特征,米氏常数 最大反应速率一级反应 零级反应,三、动力学参数的求解,1、LB作图法,2、EH作图法,3、HW作图法,4、E-C-B作图法,第三节 有抑制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酶的抑制作用,不可逆抑制 可逆抑制 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

5、,一、竞争性抑制,动力学方程式与参数,动力学特点,动力学参数的求解,动力学参数的求解(续),二、非竞争性抑制,动力学方程式,动力学特点,动力学参数的求解,动力学参数的求解(续),三、反竞争性抑制,动力学方程式,动力学特点,动力学参数的求解,动力学参数的比较,四、底物抑制,动力学方程式,底物抑制反应的优化,第四节 复杂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一、可逆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二、双底物酶反应动力学,顺序机制 乒乓机制 随机机制,随机机制,三、变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动力学方程式,参数的求取,第五节 反应条件对酶催化 反应速率的影响,一、pH的影响,反应机理式,二、温度的影响,Arrhenius方程,

6、三、酶的失活动力学,贮存稳定性 反应稳定性,1、贮存稳定性,一步失活模型,不可逆失活,半衰期,2、反应稳定性,反应机理,第六节 酶的界面催化反应动力学,特点,反应体系为多相体系; 反应发生在液固或者液液界面上;,1.6.1 液固界面反应动力学,1.6.2 液液界面反应动力学,第二章 细胞反应动力学,第一节 细胞反应概论,一、发展历史,19世纪以前 1857年Pasteur 一战期间 1933年 1945年 1954年White,自然发酵 酒精发酵由yeast引起 丙酮丁醇、甘油发酵 摇瓶培养法 青霉素发酵 补料操作,二、微生物细胞的性质,三、细胞反应过程的主要特征,反应主体为细胞:催化剂;微型

7、反应器 复杂的酶催化体系酶催化反应 细胞反应 反应式 机理式 差别 反应过程复杂 经验式,四、模型的简化,真实情况 多相体系(气液固) 细胞多组分 细胞生长不均一,简化模型 均一化模型:细胞和基质均视为液相 均衡生长模型:细胞各组分按相同比率增加 确定论模型:忽略个体差异,取平均值。,第二节 细胞反应计量学,一、细胞浓度的测定,测定细胞数目 测定细胞重量,1、测定细胞数目,比浊法 计数器计数法 活菌平板计数法,比浊法,分光光度计 菌悬液 只适用于颜色浅、悬浮颗粒极少、细胞沉降慢的发酵液。,计数器计数法,显微镜 血球计数器(酵母、霉菌孢子) 细菌计数器(细菌) 活菌数(亚甲基蓝) 不适用于霉菌、

8、放线菌,活菌平板计数法,无菌生理盐水 稀释、涂布 不适用于丝状菌 慢,2、测定细胞重量,细胞干重称量法 细胞堆积容积测量法 细胞组成成分分析法,细胞干重称量法,DCW(dry cell weight) 100度 适用于丝状菌 必须清除发酵液中非细胞固体物质,细胞堆积容积测量法,锥形刻度管 离心,细胞组成成分分析法,蛋白质、DNA、RNA 在细胞中的含量比例不得随时间变化,二、得率系数Y,对基质的细胞得率Yx/s 对基质的产物得率Yp/s,定义式 微分(瞬时)得率系数 宏观(总)得率系数,三、绝对速率和比速率,细胞比生长速率基质比消耗速率产物比合成速率,第三节 细胞反应动力学 的非结构模型,一、

9、细胞生长曲线,迟滞期 指数生长期 减速期 静止期 衰亡期,1、迟滞期,适应阶段 新酶系的合成 细胞数目基本不变,重量略有增加,2、指数生长期,营养物质充分 达到最大比生长速率 倍增时间,3、减速期,基质浓度降低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4、静止期,生长速率等于死亡速率 达到最大细胞浓度 死亡速率常数,5、衰亡期,停止生长 细胞浓度下降,二、影响比生长速率的因素,1、基质浓度 Monod方程 Logistic方程,Monod方程,基本假设 均衡生长 一种生长限制性基质 细胞得率为常数,Logistic方程,2、基质抑制,基质抑制动力学(Andrew模型) 最适基质浓度,3、产物抑制,乙醇对酵母,4、温

10、度的影响,动物细胞:3139度 植物细胞:2530度 最适生长温度、最适生产温度,5、pH的影响,细菌:6.37.5 放线菌:78 霉菌、酵母:36 乳酸菌、乙酸菌 动物细胞:6.57.5 植物细胞:56 pH的控制,灭菌方法,化学试剂灭菌 射线灭菌 过滤除菌 热灭菌,三、灭菌动力学,对数死亡律(营养细胞) 非对数死亡律(芽孢),对数死亡律,非对数死亡律,温度的影响,瞬时高温灭菌(UTH),依据:热死亡活化能营养物质受热分解活化能,第四节 底物消耗与 产物生成动力学,一、底物消耗动力学 1、仅用于细胞生长,比消耗速率和比生长速率的关系,2、用于细胞生长和维持代谢,最大细胞得率(理论细胞得率)

11、细胞维持系数,最大细胞得率和实际细胞得率的关系,3、用于细胞生长、维持和产物合成,二、细胞反应中氧的传递,难溶气体 氧的传递的重要性,在常压和25时,空气中的氧在纯水中的饱和溶解度为0.25mol/m3 工业发酵常用的微生物的比呼吸速率约为0.10.4kg(O2)/hrkg(干细胞),摄氧率OUR、呼吸强度,三、产物合成动力学,初级代谢产物 次级代谢产物,Gaden模型,相关模型(基质的分解代谢产物,如乙醇、乳酸) 部分相关模型(柠檬酸、氨基酸) 非相关模型(抗生素、微生物毒素),1、相关模型,产物的生成与细胞生长相关,保持同步。 最大值出现在同一时刻。,2、部分相关模型,当细胞生长达到一定程

12、度后产物开始合成。,3、非相关模型,产物生成与细胞生长无直接联系。 细胞生长时无产物积累。 细胞停止生长后产物开始大量合成。,4、特殊的产物:二氧化碳,呼吸熵(respiratory quotient),第五节 细胞反应动力学的结构模型,2.5.1 分室模型,2.5.2 控制模型,细胞在消耗某一特定底物进行反应时,必定会存在某一特定的关键酶,它是细胞消耗某一特定底物进行反应的瓶颈。,第六节 描述细胞群体反应动力学 的分离模型,1、描述细胞生理特性变化的分离模型,温度,2、描述细胞形态变异的分离模型,丝状微生物,3、描述重组细胞反应的分离模型,质粒的不稳定性,第三章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 反应过程动

13、力学,第一节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概论,酶固定化的意义 酶固定化的方法 影响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的因素,均相酶反应系统的缺点,酶随产物排出,无法重复使用; 增加产物纯化难度; 不稳定,易变性失活,一、什么是固定化酶?,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溶液酶结合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或被限制在有限空间内,能与反应液分离,保留在反应器内或能够被回收并反复利用,不溶于水但仍具有酶活力的酶,固定化酶的优点,容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 可以重复使用 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增加 便于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固定化酶 固定化细胞,1916年Nelson和Griffin发现酵母蔗糖酶能被骨炭粉末吸附并在吸附状态下仍具有催化活

14、性,后来科学家开始了固定化酶的研究工作。 首例工业化应用固定化酶是1969年由Chibata及其同事在日本TanakeSciyaku公司实现的,他们将米曲酶(Aspergillus oryzae)的氨基酰化酶固定后用于拆分合成的外消旋DL-氨基酸,得到相应的旋光性的对映体。,二、酶的固定化方法,载体结合法 交联法 包埋法,1、载体结合法,物理吸附法 共价键法 离子键法,1)物理吸附法,活性炭、硅胶、硅藻土、陶瓷。 酶活收率高 结合力弱,易脱落 简便易行,操作流程:将酶溶液溶解于缓冲液中,加入载体,振荡或者搅拌一定时间后,抽滤、洗涤、冷冻干燥,得到固定化酶。,2)共价键法,利用氨基、羟基、胍基、

15、咪唑基等反应活性高的未结合基团。 易失活、酶活收率低 结合牢固,3)离子键法,离子静电引力 离子交换树脂 操作简单 酶活收率高 结合力弱,易脱离,2、交联法,酶与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试剂反应 戊二醛,特点 不需要载体 反应剧烈,酶活收率低 结合牢固,3、包埋法,将酶包埋在凝胶的微小格子或微胶囊等有限空间内 聚丙烯酰胺凝胶、海藻酸钙、琼脂。,特点 包埋法只适合于底物和产物均为小分子物质的酶的固定化 酶活收率高 制备成本高,概念:酶活力收率,酶活力收率是指实际测定的固定化酶的活力(E3)与固定化时所用的全部游离酶的活力(E1+E2+ E3)之比,包括因未固定化而损失的酶活(E1),概念:酶的活力表现率,酶的活力表现率是指实际测定的固定化酶活力(E3)与被固定化的酶在溶液状态时的总活力之比(E2+E3),三、酶固定化后的变化,底物专一性的改变 pH活性曲线和最适pH的变化 稳定性的变化,四、影响固定化酶动力学的因素,酶结构的改变 位阻效应 分配效应 扩散效应,1、酶结构的改变,2、位阻效应,立体障碍 与底物分子的大小、形状及性质有关。,3、分配效应,分配系数K=Csg / Csi,4、扩散效应,外扩散 内扩散,研究方法,建立包括传质速率和酶的催化反应速率在内的反应速率方程 外扩散 内扩散 内外扩散同时存在,第二节 外扩散对反应速率的限制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