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第21-24课)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3679105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176 大小:1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第21-24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第21-24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第21-24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第21-24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第21-24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第21-24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第21-24课)(1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 壁,YW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新课导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 ,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走近作者,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整体感知,赤 壁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写

2、实,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感 慨,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细节解读,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3、由叙事引发议论。,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赤 壁,课堂小结,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观 刈 麦,YW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目标,1.读诗歌。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诗歌。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

4、.背诗歌。能流畅的背诵诗歌。,新课导入,锄 禾,走近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白氏长庆集等。,整体感知,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画面一:烈日割麦,画面二:抱子拾穗,题目观刈麦作何解释?,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5、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烧,烤,lng,h,dn,zh,xi,xing,zhu,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细节解读,拿着,bng,b,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做官的俸禄,晚,迟,从事,做,zng,yn,田家少闲月,五月

6、人倍忙。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描写悲惨场景,交代时间地点,全家出动,忙碌艰辛,农人心理活动,贫妇抱子,拾麦穗,赋税沉重,割麦者 农民的艰辛,拾麦者 赋税的繁重,议 论,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不劳而获(触景生情全诗精华),官员生活舒适,与农民形成鲜明的对比,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方法,拓展学习,比较学习白居易卖炭翁中“

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和本文中的“惜”字?,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惜”字的用法正同。,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课堂小结,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哪_两个字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这一句

8、从_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_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B,蒸、灼,正面,侧面,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覆f 陇lng 箪dnB稚zh 携xi 饷shngC灼zhu 敝b 晏yn,随堂练习,3.“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4观刈麦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7.展开想象,描述一段割麦者或拾麦

9、者的场景(注意使用描写方法)。,过零丁洋,YW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目标,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新课导入,我的中国心张明敏 河山只在我梦里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走近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

10、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在兵荒马乱的战斗中度过四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危在旦夕恰如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动荡不安好像被雨击打的浮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细节解读,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

11、喻什么?,“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过零丁洋,课堂小结,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

12、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己亥杂诗,YW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本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新课导入,走近作者,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

13、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背景资料,整体感知,已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浩荡离愁白日斜,细节解读,首句:“浩荡离愁”是说诗人的愁绪无边无际,“白日斜”是写景。此句可译为,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我带着无边无际的愁绪离开京都。,吟鞭东指即天涯,第二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即向东。“天涯”即指自己的家乡,诗人当时住在广东,相对于京城来说,距离遥远,即有天涯之意。此句可译为,马鞭东指,远离京城。,落红不是无情

14、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最后两句: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落红”喻指诗人自己,“花”喻指国家、人民。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即使是辞官离京,也要像落红一样,化作春泥,护花(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诗中写了几种心境?,1.离别忧伤; 2.回归的愉快; 3.积极的人生态度。,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课堂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学习古诗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

15、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随堂练习,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潼关怀古,YW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新课导入,走近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

16、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背景资料,元曲简介,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元曲三要素,唱(唱词) 科(动作) 白(对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