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脉任、督、心包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3675861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经脉任、督、心包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十四经脉任、督、心包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十四经脉任、督、心包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十四经脉任、督、心包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十四经脉任、督、心包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经脉任、督、心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经脉任、督、心包(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四经脉,任督二脉,任督二脉是十二经的“水库”,是十二经络的总管 任督二脉不属于十二经,而属于奇经八脉。 十二经与奇经八脉就象是江河与水库的关系,奇经八脉可以储存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经气过盛时,奇经八脉会加大存储,疏通十二经,保证气血正常流通;当十二经经气不足时,奇经八脉经气会自发补充到十二经循行中,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维持人体经络系统的正常。,督脉:是阳经之海,总摄各条阳经,能够升发人体阳气。对肾脏有很好的强壮作用,可治疗虚寒症及腰腿病,对心脏及脑供血不足,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有总摄阴经的作用,被称为“阴脉之海” 任,有担任,妊养的含义,又是起于胞

2、宫的,所以跟女子的生育功能有关,包括调节月经、孕育胎儿,为生养之本。 主管生殖生理活动全过程的主要脏腑是肾(先天),起主要辅助作用的脏腑是胃和脾(后天),起具体反应作用的是胞宫(子宫),起联系及调节脏腑与胞宫的通道功能 的是经络中的“冲任”二脉。 任脉相当于女性的性激素! 补肾,非任脉莫属!,任脉,任脉,任脉的循行路线。任脉共有24个穴位。任脉起于胞宫,出于会阴部,向前循腹里,行于上半身的前正中,向上经咽喉,上到面部,到达眼睛下面。,穴位、 关元-第一性保健大穴。,位置:人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下方四指处,就是此穴 作用:关元穴,同时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和足三阴会穴,所以足三阴、小肠、任脉这些经

3、行部位发生的疾病都有疗效,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对各种妇科病、男科病均有很好的疗效。 古人说此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从古至今,此穴作为人体保健大穴,与足三里齐名。,石门,【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作用】:温肾益精,调经止带。 【主治】:主治小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泄泻,痢疾,遗尿,尿闭,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尿潴留,高血压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针灸甲乙经说:“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 气海(丹田)-人体性命之祖。,位置: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1.5寸,可以先四指并拢取脐下三寸(关元

4、穴),中点即是气海穴,又称丹田(另说在两肾之间中点) 作用:丹田穴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元阳之本,真气发生之处,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源泉。此穴能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命得以维持,故又有“性命之祖”之称,又称为“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又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脉所起之处,全身气血汇集之处,又称为“气海”。如果“气海”充实,则百病可治,永葆强壮, 神阙(肚脐眼),神是心灵的生命力,阙是君主所在的城池的大门,神阙又有命蒂之称,神阙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可以借刺激神阙穴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状态。指压保

5、健:中指隔衣放在肚皮上,力度最好有一定的压迫感,又不太难受,自然呼吸100次以上,每天睡前按压一会儿。, 中脘穴-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作用:中脘穴,即是任脉的穴位,也是胃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地方,还是腑会,所以对六腑(胃、大肠、胆、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作用又可总结为健脾和胃,通腑降气。按中脘穴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胀、反胃、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泻等疾病。“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还可减肥!掌按、按压即可。, 膻中穴(中丹田),作用:膻中穴是心包募穴 (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

6、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肠等作用,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天突,【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宽胸理气,化痰利咽。 【主治】:通痰,导气,缓解哮喘,督脉,督脉,起点:起源会阴经腰阳关、命门、大椎、风府、百会到人中与任脉交汇 督脉调节阳经络(又称阳之海,与脑、髓和肾有密切的关系) 经络机能减弱会引起经络阻塞 面部无光泽、苍白、头昏头痛、颈椎酸痛、背部肌肉僵硬、腰背酸痛、月经不调、痛经、消化不好肥胖等等,长强,络穴

7、,督脉、足少阳、足少阴经交会穴 【定位】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取法:胸膝位或侧卧取之。 【主治】 痔疾,脱肛,泄泻,便秘 癫狂痫,瘈疭腰痛,尾骶骨痛,命门,【定位】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尿,尿频 泄泻,至阳,【定位】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法:两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黄疸,胸胁胀痛,身热 咳嗽,气喘 胃痛,脊背强痛,大椎,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咳嗽,气喘 癫痫,小儿惊

8、风 感冒,畏寒,风疹,头项强痛 按语 本穴为退热要穴。素问骨空论“灸寒热法”,首选大椎。临床上,无论实热、虚热皆可取之。现代研究报道,针刺大椎、足三里等穴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风府,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l寸,枕外隆凸直下, 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项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痫 目痛,鼻衄,咽喉肿痛,百会,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痫 失眠,健忘 脱肛,阴挺,久泻,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后顶,手厥阴心包经,循行方向胸手起止穴

9、:天池 中冲共9穴,心 包 经,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 戍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什么是心包呢?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浅睡眠状态。 心是不受邪的,那么谁来受邪呢?心包来受邪。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你心脏跳得特别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去。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从脏走到腑,所以当你懂得经脉就可以治疗这类病。 心的外围专门负责心的一个功能叫“喜乐”“喜乐出焉”,心包经又主喜乐。所以说句实在话,人体在这个

10、时候应该去有些娱乐。 如果你觉得中指发麻,那就是心包出问题了,因为心包经走中指;如果你觉得小指发麻,那是心脏有问题。另外,大拇指为肺经所主,所以大鱼际发青就是肺寒。老年人一方面要多观察手指,也要多活动手指,对身体会有好处。,定位: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主治:心痛,咳嗽,胸胁胀痛。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配伍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沟治咳嗽、胸胁痛;配侠白、曲池、外关治上肢痿、痹、瘫、痛,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善惊。热病,中暑,烦躁。胃疼,呕吐,泄泻。 肘臂痛,转筋,上肢颤动。 配伍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内关

11、、中脘调理肠胃,主治呕吐,胃痛;配委中、曲池清新泄热,治中暑;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癫狂,疮疡;胃痛,呕吐;手腕麻痛,胸胁胀痛;喜笑悲恐。 配伍配神门、列缺,舒畅经筋,通经治络,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通心络,去瘀血,主治心血瘀阻型心悸; 配丰隆、太冲,疏肝理气,化痰醒脑,主治气郁痰结性癫狂; 配外关、支沟,主治腹痛,便秘。,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胸闷;癫痫,失眠;眩晕,偏头痛,热病;胃痛,呕吐,

12、呃逆;上肢痹痛,偏瘫。 配伍 配太渊,益心安神,理气复脉,主治无脉症; 配足三里、中脘,和胃降逆,理气止痛,主治胃脘痛; 配三阴交、合谷,益气行血化瘀通络,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配神门,镇静安神,主治失眠; 配公孙,和胃降逆,主治呃逆; 配外关、曲池主治上肢不遂,手振颤。,定位:在手掌心,当第、掌骨之间偏于第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治:口疮,口臭,鼻衄;癫痫狂,中风昏迷,中暑;心痛,呕吐;鹅掌风。 配伍配曲泽、大陵,清心泄热,主治鹅掌风。配太冲、内庭,清心疏肝和胃,主治口疮,口臭;配人中、涌泉,开窍泄热,清心安神,主治中暑及中风昏迷。,小结,主治重点 神志病 曲泽心慌善惊间使、内关、大陵癫狂痫中冲昏厥、中暑、中风 诸痛疮疡 曲泽胸痛,风疹 间使卒心痛 内关、大陵胸心痛 劳宫胸心痛,鹅掌风,口疮,口臭 中冲胸痛,心烦 其他脏腑疾病 内关胃痛,呕吐 郄门吐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