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典习题: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53675794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典习题: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典习题: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典习题: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典习题: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典习题: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典习题: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经典习题: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以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A,1.A 解析: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

2、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2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公私合营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B,2B 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允许私人贸易”可知,这是苏联新经济政策里的内容,故选B项。,320世纪20年代苏联某领导人曾说道:“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为扭转失败他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政策,B,3B 解析:题目材料中的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中可知,这一失败描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为了扭转这失败而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4“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 “这项事业”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4D 解析:从题目材料中“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在第二次世界大

4、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该项事业指的是“斯大林模式”,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答案选D项。,D,5(2015年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脱离现实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A错:苏联模式事实上促进过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故A项错误;B错:题

5、干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余粮收集制已经取消,B错; C错:斯大林模式并没有引进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故C项错误;D对:苏联模式确实忽视了民生的改善,特别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D,6(2015年广东佛山一模) 政府职能的发挥,并不是无限制的,正当的职能发挥,能够使国家稳固,社会发展。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下列哪一变化符合这一说法?(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体制 C胡佛自由放任到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 D斯大林体制确立到二战后的苏联三次改革,B,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

6、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而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与材料“过度的职权扩大乃至极权,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7“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材料中的“独特实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C,7C 解析:由题目材料中“西方经济一团糟”中可以得知当时西方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当时的苏联是斯大林执政,而他也开展了经济改革,称为“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8(2015年河北邢台摸底

7、) 1982年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B,A错: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斯大林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B对: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综合国力,故B项正确;C错:C项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措施,

8、故C项错误; D错: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故D项错误。,9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苏俄新经济政策 苏联“斯大林模式”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的改革开放 A B C D,B,9B 解析:题干观点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借鉴,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排斥私有制和市场作用,故不符合题意,选B项。,10.下图是苏联1976199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解读错误的是( )A苏联经济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 B国民收入的下降幅度最大 C从197

9、6年开始经济体制发生急剧变革 D1990年经济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的经济发展从1976到1990年整体是下降的趋势,A对。 国民收入是下降幅度最大的,B对。 1990年经济恶化是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对经济的改革造成的,D对。从图表中可以看到,急剧变化是发生在1990年而不是1976年,所以C项错误,故答案选C项。,C,11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苏联国力大为增强,D,解析:勃列日涅夫

10、改革的前期,成效明显,国力大为增强;中后期问题很多,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故A项错误;他的改革没有冲击“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C项是列宁的改革措施。故选D项。,12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大不如苏联时期。材料说明了( ) A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的必然性 B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一无是处 C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走上了世界文明的正道 D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结果,12B 解析:俄罗斯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的结果是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严重问题,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主义也存在着弊端,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只有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会为现阶段社会发展带

11、来更大的好处和长远利益。故选B项。,B,二、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

12、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苏联这面镜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12分),原因: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 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12分),材料二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做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

13、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2)材料一、材料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13分),(2)不健康现象:出现了“贱民阶级”; 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 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严重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 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13分),14(12分)(2016届北京朝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俄罗斯的工业化,有观点认为“自上而下”是其实现农业大国

14、向工业国转型的重要手段。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工业化与西欧有很明显的不同,其发展的动机是政治和军事,驱动力的来源不是源于企业而是政府。 进入二十世纪,列宁和他的支持者,不得不为保卫政权抵御敌人进行了快速的国有化进程。1921年,列宁表明了他的实用主义的倾向,他决定实行与激进度的集中。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边缘蹒跚行进的时候,外部世界的人们怀着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的变化。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以“国家与工业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的支持;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激进手段实行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规定大企业国有,其他企业多种方式经营,工业生产好转;斯大林时期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 俄罗斯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政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短期成效显著但存在国民经济比例不平衡问题。,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