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清音传承前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60968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河清音传承前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热河清音传承前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热河清音传承前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热河清音传承前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热河清音传承前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河清音传承前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河清音传承前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河清音”简介、传承与前瞻白晓颖1. “热河清音”简介1.1 历史渊源 “热河清音”名称源自“清音”。 “清音”与浊音相对,是旧时婚丧仪式中所用的吹奏乐。“清音”泛指不化妆、不设舞台调 度的戏曲清唱,也泛指当时民间“坐乐”和“行乐”的花会或音乐会,其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兴起于 明代的江苏,流行于苏、浙、闽、津、京、冀等地,至清朝乾隆年间流布全国。热河清音属其中一 支。 “热河清音”是独具避暑山庄特色的民间音乐,而不是指承德某个单一的音乐会组织。“热河清 音”二百多年来通过活跃在热河境内及周边地区的各类民间音乐会的演奏得以展现与传承。如“滦 平十番”、 “承德清音会” 、 “承德十番” 、 “赤峰

2、雅乐” 、热河一带的“国乐”等等。早年热河清音活动时,要在客房或庭院中摆设几案,会员围坐四周,各执乐器,边弹边唱,内 容多为唐诗宋词,也有戏曲词段。因中国南北文化经近千年来的数次碰撞与融合,使得融合了中国东西南北中文化的承德在文化 上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所以承德(热河)人无论“南十番”还是“北十番”,均称之为“十番” 、 “清音会”,或“雅乐” 、 “国乐”。热河清音传承路径有二:一是由乾隆时期的宦官“陈九宫”带入,后来避暑山庄内务府官员子 弟中的音乐爱好者成立了“昇平清音班”;嘉庆皇帝登基后,将查抄大贪官和珅在承德府邸的部分乐器留在山庄, 又拨一部分外国进贡的乐器到山庄内务府保管。1915

3、 年清音班的唐锡福开始收徒传艺, 先收了刘梦舫、白雪樵和王鑑殷三人教习,随之,先后出宫的内务府官员子弟中的音乐爱好者便与他们组建了承德街上的“清音会”;二是由乾隆时期被“平反”名叫运玄的豫亲王的后裔所传的“普 天同庆韶音花会”,后流传至热河各行宫及驻军(详见白晓颖专著濡水涵韵 避暑山庄文化中的承德清音会一书“1.1.3承德清音会传史”部分)。 热河清音活动曾因清光绪年的“国丧”中断,于清同治年间又恢复活动并延续下来,引起日本 国的注意,为此,田边尚雄于上世纪30 年代出版了 昇平署雅乐和热河清音会一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承德街的清音会积极投身于革命文化活动;建国以后,清音会积极参加省、 市和专

4、区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市电台还为其定期开办了录播节目;1978 年,承德市文化主管 部门和有关单位继1957 年对清音音乐抢救之后,按照国家文化部关于大规模挖掘整理当地民间音乐 遗产的指示, 再次对其进行了抢救、挖掘和整理;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于1979 和 1980 年到承德为热河清音做了录音,并向省、国家内外播放;国家级专业刊物中国音乐杂志 还以增刊的形式出版了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宫廷寺庙音乐(简谱版)。 80 年代伊始,申报人白晓颖即开始协助祖父白雪樵为恢复清音奔走呼号,撰写有关清音的各类材料,向相关单位及领导发送。在承德地区民委的大力支持与申报人祖父白雪樵的带领下,

5、热河清 音在避暑山庄以及各种名目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回荡,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承德开启了一扇绚丽之窗。从此,代表着地方文化的热河清音成为了向外界展示承德魅力的一张重要名片。承德市的文化工作 者开始以清音曲目为素材,改编了其中的 姑嫂拜月 与乌江渡,组成乐队参加了1982 年的“河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1983 年,承德市歌舞团在第六届“热河之夏”音乐会上演出 以清音曲目为素材的避暑山庄组曲。随后,河北省歌舞团以清音会的曲目为素材创作了大型乐舞 离宫情和民乐五重奏月下海棠等,演出后在省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北京歌舞团在其乐舞 盛世行 中也大量使用了热河清音的音乐素材(该作品气势宏伟、辉煌庄严,

6、 被誉为该团的精品) ; 1989 年,承德市歌舞团以清音音乐等素材创作了大型乐舞清代宴乐舞,90 年代初市歌舞团首次 赴日本访问,在柏市、高崎两市演出清代宴乐舞受到盛赞;1999 年以后,申报人白晓颖在任市 艺术研究所所长期间组织了小型民乐队,不仅将清音音乐演奏到国庆遊园中,还在对外友好交往的 活动中演奏, 同时 , 组织了民乐小组将清音的部分曲目带进了宾馆饭店, 成为承德地方民间音乐最早进入文化市场的 “先头部队” ; 承德市作曲家以清音音乐为素材创作了“36 簧笙与乐队”离宫情思 、 管弦乐羽调式赋格 山庄情等,其中离宫情思于2002 年分别被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 秀曲目和笙演奏教材,

7、收入国家 “九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民族器乐曲博览独奏曲” 笙 曲集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民族器乐考级系列丛书笙曲集;为了在传承基础上正本清源,使清 音得到更好的展现与提高,申报人又于2010 年后陆续组建了两个小型演奏清音的“热河清音组合”乐队。 1.2 基本内容 1. 据综合考察,在热河一带各民间音乐会中演奏的清音曲目应该有上百之多,但传承至今的却 仅有 16 首,且源自以汉调曲牌为主的南曲,经清代二百多年在热河各民族、各乐种及驻军、避暑山 庄中的广泛交流、传播, 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风格,并为民间称作“十番”、 “雅乐”和 “宫廷音乐”。 2. “热河清音”基本采用坐乐形式,演奏者

8、将条案摆为“U”字形,围桌而坐,正中位臵的鼓手 是乐队指挥。早期还经过一个掺杂演奏(唱)五音大鼓的阶段。3. “热河清音”中得以在承德街传承下来的一支,据说是由民国之初走出避暑山庄的内务府人 唐锡福所传,肃穆典雅,并带出了一批原存放于避暑山庄的宫廷乐器显得与众不同、高高在上,被人们认知为“宫廷音乐”;而相同的乐曲在民间其他一些“十番会”、 “清音会”,甚至是寺庙乐队里 演奏,则是另一番风格了(详见濡水涵韵一书)。4. 由唐锡福带起来的“清音会”仅演奏“热河清音”中由引子、 浪淘沙、 玉芙蓉、 水 龙吟、 月下海棠、 “四来”、 尾子等16 首乐曲组成的大套曲,并传承至今,初时配有唱词,但 不知

9、何时与玉殿云开 、 浔阳月夜等另外7 首乐曲失传了。此外,如感皇恩、 天下同、 君马黄、 万寿曲、 万年欢、 山坡羊等“热河清音”曲目虽有曲谱保存,演奏却没能传承下来。5. “热河清音”中的代表性乐曲为中板和慢板,采用齐奏形式,旋律基本统一在端庄典雅的风格之中。由于老艺人演奏的清音可以根据曲名或旋律特点做“合头”与“合尾”式衔接,一曲可连续演奏半日,而在热河一带被百姓称为“十翻”。 1.3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热河清音”的乐器因民间音乐会成分的不同而异,但基本以北方民族乐器为基础,如笙、管、笛、箫、四胡、二弦、三弦、秦琴,打击乐有鼓、云锣、铃、镲、钹等。承德街上演奏清音的“清音会”除以上乐器

10、外,还有火不思、匙琴、“五音鼓” 、双清等在民间较少见到的乐器。其中一部分是原来宫里使用的,一部分是从宫里存放于避暑山庄的外国贡品,一部分是查抄大贪官和珅的。这些乐器无论形制、装饰,还是音质与音量,都是民间乐器所无法相比的,如 1985 年 9 月经白雪樵及其师弟赵志新(士恒)手交到避暑山庄博物馆(为此,避暑山庄博物馆向白雪樵赠“爱文物爱祖国之楷模”锦旗一面)的“匙琴”和“双琴”,雕饰极为精美。承德街上的清音乐队对自己的编制及乐器的功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打击乐器为大鼓1 面、云锣 1 架、板 1 件、其它“小 傢伙”有星、铛、铺、塌、扎等;吹管乐器为笙2 件、管 1件、笛 2 件、箫 1 件;

11、弹拨乐器为三弦2 件、月琴2 件、双清(也称“月琴”、 “六楞琴”)1 件、琵琶1 件、胡拨( “浑不似”)1 件、匙琴 1 件;拉弦乐器为二弦(中国提琴)2 件、四胡 1 件。在其音乐的演奏上采用齐奏形式,要求各类乐器均按照自己的曲谱演奏,不许“加花”。乐队中的鼓手居统帅地位,音乐的情绪变化和乐曲的自由衔接(通常说的“合头”、 “合尾”等)均由鼓手掌控。热河境内活动的其他清音乐队则不似承德街上的那般规矩,而是在尽量靠近雅乐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条件,有什么乐器就上什么乐器。演奏的是除清音的代表性曲目以外,也有其他各类乐曲。“热河清音” 传承至今的代表曲目尚有引子、 水龙吟、 七星落、 梅花三弄 、

12、 浪淘沙、 乌江渡、 惜黄花、 小凉州、 月下海棠 、 姑嫂拜月 、 春来、 夏来、 秋来、 冬来、玉芙蓉、 尾子等初时配有唱词的16 首乐曲组成的大套曲;有如感皇恩、 天下同、 君马 黄 、 万寿曲、 万年欢、 山坡羊等虽有曲谱保存,演奏却没能传承下来的乐曲;还有失传的玉殿云开 、 浔阳月夜 、 大凉州、 月上海棠 、 月中海棠 、 普天同庆 、 感皇恩、 天下 同 、 君马黄、 万寿曲、 万年欢、 山坡羊、 边关调、 凉州、 六国朝、 满洲剪靛花等等乐曲。 已知保留下来的老乐器如下: 白晓颖于2001 年 4 月移交给河北民族师专的8 件(有云锣1、小铛子 1、1984 年由承德地区民委出

13、资复制的火不思1、匙琴 1、鼓 1、南胡 1、铃 1、三弦 1) ; 现存于白晓颖之手的祖传乐器有笛、箫、二弦(中国提琴)、琵琶、三弦(后两件已损毁); 现存于林会如之手的祖传乐器有双清与四胡(均可使用)。 1.4 基本特征1.4.1 历史久远 “清音”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兴起于明代的江苏,流布苏、浙、闽、津、京、冀等地,至清朝乾 隆年间流布全国。热河清音属其中一支。 热河清音早年的活动形式与“南昌清音”、 “赣州南北词” 、 “四川清音” 、 “太和清音” 、 “莆田十 番”等极为相似。主要是在客房或庭院里,摆设几案,会员围坐四周,边奏边唱,内容多为唐诗宋 词、戏曲词段。因承德特殊的地理位臵和特

14、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汇聚热河,使民间与宫廷 的音乐得到了充分展现与融合的机会而异彩纷呈,各类音乐会均被承德(热河) 人称为“十番”、 “清音会” ,或“雅乐” 、 “国乐”。 据考证, 热河清音的代表曲目源自以汉调为代表的“南曲”,可上溯千年。 由于据传其音乐经 “宫里人”传授而显现端庄典雅的宫廷雅乐色彩。1.4.2.自恃“宫廷”据白雪樵传史, “清音”是乾隆时期一个曾在内务府“十番学”学过音乐的宦官“陈九宫”带入 避暑山庄,传艺给避暑山庄内务府的官员人等的,乾隆皇帝到山庄驻跸,就由陈九宫的乐队奏乐迎 接。为此, 这个“清音会” 自诩为 “宫廷音乐”,其成员均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

15、,除了走出山庄的 “宫 上人”外,就是承德街上的绅士、政府成员、文人雅士或大买卖人。在社会上,他们不屑与其他音 乐组织为伍;在艺术上,竭力排斥其他“十番”或“清音会”中活泼的因素与风格,并以此作为两 种音乐的界线。如承德街上有一位叫杨连城的民族吹管乐艺人,技艺十分高超,就因其出身卑微, 靠卖大饼为生,并参加热河一带各类“清音会”、十番及杠房乐队的活动,而被该会拒之门外,直至 建国以后才得以参加这个乐队的活动。1.4.3.雅乐风格受清嘉庆以后出现的山庄清音班的影响,被承德民间普遍认知的“热河清音”就是宫廷音乐或 雅乐的风格,因此热河各民间音乐会均以清乾隆年间出现的“普天同庆韶音花会”和清嘉庆年间

16、的 “清音班”为样板去演绎。第一,乐器的编配与清宫廷的“番部合奏”略同。不同于“拙笙、巧管、浪荡笛”或支声复调 式的民间合奏方法,严格要求各类乐器均演奏相同的旋律,不许“加花”,采用齐奏形式。力求宫廷 韵味。 第二,在传授艺技与合乐方面,严格按照工尺谱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先要唱念工尺谱,并 会加入“啊口” ,但为了保持其雅乐的风格,却又不似民间吹歌那么“花哨”,直到乐手按照老师的 要求把曲谱唱好之后才可以拿乐器进入合乐阶段,否则不许动乐器。 第三,唐四爷麾下的音乐会所使用的乐器,早期大部为避暑山庄遗散到承德民间的,其中相当 一部分是清朝宫廷存于避暑山庄内务府保管的,堪称世间精品。1.4.4.简捷严谨清音音乐旋律优美且肃穆典雅,曲式为“只曲”、 “联曲”、 “套曲”三种。如乌江渡、 小凉州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