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6048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美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美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美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美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美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美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美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美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2、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学习重点:反复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大意以及所蕴含的美的真谛。学习难点:感受美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 引导法小组讨论法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展示图片,共同感受美,营造美的氛围。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幅图片美?2、导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一起来论美。 二、简介作者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一)自学生字词,注意黑体字。吝啬 ( ) 滑稽 ( ) 摄取

2、( ) 谚语 ( ) 愧悔( )(二)朗读课文,思考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参考: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 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3、、引用论证。举例略。四、理清结构(一)、(1)指出美德比美貌更重要,人要有美德。(一个比喻,一个实例)(二)、(2-4)指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胜于形体之美。(2)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3)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即“美德之美”。(4)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美德之美”(三)、(5)呼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五、勾画关键句,品味语言。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

4、彩的一句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这篇文章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2美的格言卡:(预案)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赏析:这句话用宝石比喻,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朴素与华丽有一种反差,朴素的背景更能衬托出宝石的华丽,朴实无华能使有美德的人更令人尊敬,而且朴实无华本身也是一种美德。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

5、又胜于形体之美。赏析: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造物者是吝啬的,是幽默地说法.容颜之美,是纯外在的美,更多是容颜,是局部的。形体之美,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是整体的。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3、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现的。赏析: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赏析: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5、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赏析: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

6、比喻,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6、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于保存的。赏析:这里的美指外表美丽。这句话用水果作比,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7、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赏析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六、凡人论美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学生各抒己见)示例: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

7、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学生各抒己见)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七、质疑讨论(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

8、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 ”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2)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可爱”一词是否恰当?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3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

9、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教师:17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3)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 ”究竟要不要外貌美?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 “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 。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

10、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教师寄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八、布置作业。1、朗诵第 5 小节。 2、 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尝试记住这些话。3、课后自主讨论。课后,让我们运用今天所学,到生活中去识别、发现美。学生中有人为了追求美,在身上佩带各种首饰。你怎样看待这种行为。你认为初中生怎样的表现才是真正的美。八、板书设计(略) 4论美说课稿房县实验中学 朱凤丽一 说教材论美一

11、文被选编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正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培根论人生,当为经典著作。培根是英国哲学家,在这篇杂感中,他论及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随感式的写法虽于条理不够分明,却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

12、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有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生活实践的积极性。综合以上因素,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目标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2、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学重点:反复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大意以及所蕴含的美的真谛。教学难点

13、:感受美的内涵。三、说教学和学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结合。本单元教学提示,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四个字熟读精思。一篇好的文章,一个精彩的片,读一遍还不行, 要反复地读,直至滚瓜烂熟。而论美就是一篇耐读的经典作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本单元的教学提示,我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习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倾听、开口,让学生在一个平等,对话,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中体验

14、学习语文的快乐。真正做到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品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四、说教学流程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本文的教学。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我认为,一堂课的导入,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符合本课内容所要求的学习情境,以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同学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你觉得它美吗?美在哪呢?”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美,这样将话题定位在“美”上,进而巧妙地转入讨论

15、“什么是美?”,5“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在学生踊跃的发言中,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探寻美的真谛的学习情境也顺利地创设了。(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这个环节我让 5分钟的时间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1-2遍。探究字音、词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解决生字词。最后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结构。围绕几个问题进行: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学生对于任何课文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而有目的限时阅读,又是

16、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读任务的设置上,除了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外,还顾及到了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因为字词教学始终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三)研读课文,探寻美的真谛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文章短小精悍,许多话都可以引为格言。请你大声朗读课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来,仔细品析玩味,从中探寻美的真谛。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探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生在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能极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在学生发言后,我还要加以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肯定、点拨和激励,这样也就做到了平等交流,师生互动。另外,抓住学生找出含有比喻句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运用比喻的训练。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