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guanglong 2014、1、12 【生物专题】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相关探究与拓展 T1:某科研小组对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关 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 的是(D ) A.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 解 B.实验结果表明,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的适宜搅拌时间为2min 左右 C.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 细菌脱离 D.若搅拌4min 时被侵染的细菌下降为90%, 则上清液中 35S的放射性会增强 【分析】 首先明确经过离心后重量较轻的噬菌体位于 上清液中; 重量较重的细菌则在沉淀物中由 图可知细菌的感染率为100%, 上清液中的 35S 先增加后保持在80%左右;说明有20%左右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胞分离,仍 附着在细菌的表面随细菌进入沉淀物中;上清液中的 32P 先增加至 20%后保 持不变;说明2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若细菌发 生裂解,上清液中 32P 会增加,不会保持不变,所以被侵染的细菌基本上没 有被裂解, A 正确搅拌2min 时放射性达到最大,后基本不变,所以适宜 搅拌的时间为2min, B 正确。
由上清液中 35S先增大后保持在 80%左右, 说明即使充分搅拌也不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发生分离,C 正确 若搅 拌 4min 时被侵染的细菌下降为90%,说明部分细菌释放出了子代噬菌体, 子代噬菌体会进入上清液中,使上清液中 32P 的放射性会增强, D 不正确 【变式 1】( 北京四中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1952 年“ 噬菌体小组 ” 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 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A.细胞外的 32P 含量有 30%,原因是 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 (正确) 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划线 处为错误之处) B.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 35S 和32P 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 80%和 30% C.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 菌没有裂解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 子代 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 32P 含量 增高 Zhangguanglong 2014、1、12 【变式 2】 (2012 年北京海淀区质检) 1952 年“ 噬菌体小组 ” 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在侵染 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 “ 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 模型中的地位一样” 。
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结构简单,只含 有蛋白质和DNA( 核酸 )的特点 (2)通过 用含 32P 和35S 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 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 32P 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的方法分别获得被 32P 和35S标记的噬菌体, 用标 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 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图见【变式1】)的实验结果搅拌的 目的是 将噬菌体和细菌分离,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 时,上清液中的放射 性较低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 35S和32P 分别 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 30%,证明 DNA 进入细菌, 蛋白质没有 进入细菌 图中 “ 被侵染细菌 ” 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 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 则细胞外 32P 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 起着作用 T2:(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3 届高三月考 )课堂上某小组用模型模拟了噬菌 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 (1)正确的侵染过程是(用a~f 序号) ( a→) d→ e→ b→ f → c→a d 表示 “ 吸附 ” ,e表示 “ 注入 ” ,b 表示 “ 合成 ” ,f 表示 “ 组装 ” ,c表示 “ 释放 ” (2)DNA复制发生在图中e→b过程之间,原料是4 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由细菌 提供 (3)以 32P 标记组为例,搅拌离心发生在图中 e→f 过程之间,如果在之前或 之后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原因 是如果在之前搅拌,部分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1 分) ;如果在之后搅拌, Zhangguanglong 2014、1、12 则部分子代噬菌体被释放进入上清液中(1 分) ,这均会导致上清液中 32P 的放射性增强(1 分,答清楚 32P) (4)以 35S 标记组为例, 如果搅拌不充分, 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上清液和沉淀物 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原因是 部分未与细菌分离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催细 菌沉入底部(1 分) ,这会导致沉淀物中 35S 的放射性增强 (1 分,答清楚 35S) T3:北京四中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分析下列遗传学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1】1928 年,英国科学家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 R型活 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发现小鼠死亡,并在死亡小鼠体内 分离到S 型细菌;后来科研工作者重复上述实验,并测定了小鼠体内S 型 和 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1 所示 (1)Griffith 认为 S型细菌 “ 复活 ” 的原因是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 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转化成有 毒性的 S型活细菌 (2)曲线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部分 R 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 (3)曲线 bc 段上升,与S 型细菌是否有关是(是或 否) ,你的判断依据是S型细菌将小鼠免疫系统破坏后, R 型细菌数量上升 【资料 2】人类对遗传物质作用机理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科学家发现 细胞中有三类RNA , 一类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一类能与特定的氨基酸结合, 还有一类合成后几小时就会降解,其中哪一类是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给 蛋白质的“信使”呢?1958 年, Crick 提出如下观点:核糖体RNA是“信 使”——不同核糖体RNA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简称“一个核糖体一种蛋白 质”。
1961 年, Jacob 和 Brenner 对这个假说进行了检验,实验过程如图 所示 (1)该实验中, 若核糖体上出现放射性,说明该核糖体正在合成蛋白质 ; (2)已知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 噬菌体的蛋白质 图 1 Zhangguanglong 2014、1、12 因此如果核糖体RNA 是信使,那么实验结果 将会是 轻核糖体有放射性,重核糖体没有; 如果核糖体RNA 不是信使,那么实验结果 将会是 重核糖体有放射性(轻、重核糖体 均有放射性)最终 Brenner 的实验结果证明 核糖体 RNA 不是 “ 信使 ” 【专题总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误差分析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误差来源: 1、 在实验中,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与大肠杆 菌混合培养后,在搅拌器中搅拌不充分,使吸附在 大肠杆菌外被 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没有与大肠杆菌完全分离开, 所 以离心后下层沉淀物中存在放射性,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比理论值略低 2、在实验中,被 35S标记的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 离心后少量存在于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而上清液中的放射 性比理论值略低。
32P 标记的 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误差来源: 1、在实验中, 32P 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过长, 噬菌体在 大肠杆菌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出现放 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2、在实验中,仍然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 少量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而下层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比理 论值略低 图 2 Zhangguanglong 2014、1、12 【生物专题】 DNA 的复制方向 T1:下图表示大肠杆菌的DNA 复制示意图如果是单起点单向复制,按正 常的子链延伸速度,此DNA 分子复制约需30s,而实际上复制从开始到结 束只需约16s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甲→乙” 的场所与真核生物的DNA 分子复制场所不同 B.实际复制的时间之所以减半,是由于该DNA 分子是从两个起点同时进 行复制的 C.把甲放在含15N 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子代中含 15N 的 DNA 占 100% D.如果甲中碱基A 占 20%,那么其子代DNA 中碱基 G 的比例为 30%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DNA 的结构与复制方面的知识。
原核生物DNA 的 复制是在拟核处进行的,真核生物DNA 的复制则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的, 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进行DNA 的复制不含 15 N 的亲代 DNA 放在含 15 N 的培养液中复制,无论复制多少代,形成的所有子代DNA 中,至少有一 条链含 15 N如果双链DNA 中碱基 A 占 20% ,那么碱基G 则占 30%,子 代 DNA 中的碱基比例与亲代的相同从图示分析可知,该DNA 的复制是 单起点双向复制的,这样就比单起点单向复制的速度快约一倍,所需的时 间也就比原来少一半如果是双起点单向同时复制,则在大环内应有两个 小环浙江大学农学院供图 ) Zhangguanglong 2014、1、12 T2: (2009 年江苏高考 )下图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 分子复制过程示意 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图中 DNA 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同时开始的 B.图中 DNA 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 C.真核生物DNA 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 D.真核生物的这种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速率 【解析】 A 错,错在 “ 同时 ” 上 B 项正确,真核生物DNA 分子复制是边 解旋边复制的,且是双向复制的。
这种复制方式是指真核生物的复制是图 上所示的在多个复制起点进行双向复制,这样能提高复制速率 【拓展】 DNA 的复制方向 1、原核生物:绝大多数生物和病毒都是只有一个起点复制,控制整个染 色体的复制,且为双向复制 2、真核生物:每条染色体的DNA 复制都是多起点,多个复制起点共同控 制整个染色体的复制每条染色体有多个复制子,且为双向复制 (中山大学遗传学网络教程供图) Zhangguanglong 2014、1、12 T1: 果蝇是一种非常小的蝇类,遗传学家摩尔根曾因对果蝇的研究而获得“诺 贝尔奖”下图甲、乙表示某果蝇的体细胞染色体及基因组成,下表显示有 关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请据图表分析回答: (1)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验证了萨顿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 【评卷说明】答①“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平行关系” ,给1 分,因为这 只是萨顿提出假说的依据或假说的内容之一答“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平行 关系 ” ,回答不准确,不给分 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③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不准确);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伴性 遗传) ④“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②③④和遗传学发展的历史不相符,在遗传学史上②是摩尔根所提出,④ 明显超越了萨顿时代遗传学发展的水平。
(2)如果以该果蝇为亲本之一,若要只通过一次杂交就得到子代雄果蝇全部 为白眼,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是 ee X X (3)若只考虑表中的体色与眼形,让该果蝇与基因型相同的异性果蝇交配, 理论上 F1中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个体中纯合子占 3 7 (4)图乙是该果蝇某染色体上基因序列,假设该染色体上的所有隐性基因都 表达,可能的原因是 (不考虑突变和环境因素)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