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651745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孝义市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山西省孝义市山西省孝义市 20172017 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届高三历史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试题(含解析)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 左传的朝见就有 101 次(如下表) 。受朝国鲁国晋国齐国楚国越国纪国次数39 次38 次11 次10 次2 次1 次由此可以推论A. 周王室衰徽,札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相互朝见意味着分封制度的瓦解即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分封制度瓦解促

2、进相互朝见,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反映的是分封制度瓦解而非井田制瓦解,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诸侯国相互朝见和远交近攻无关系,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诸侯国相互朝见”意味着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2.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A. 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 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C.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 C 项正确;据材料 可知北方经济也有发展,但尚不足以

3、说明北方经济盛极而- 2 -衰,故 A 项错误;据材料 可知材料没有反映南方农耕技术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但还不足以说明已经南移,故 D 项错误。.点睛:表格化的材料要注意从纵向和和横向两方面提炼信息,纵向是时间顺序,横向是空间顺序。就本题而言,时间为秦汉到隋唐,空间是南方和北方。两者结合,反映了秦汉到隋唐,我国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由此选 C。3. 三国志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 “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宫才” 。这表明该选官制度A. 能够较好地反映民意 B. 仍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标准C. 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 D. 被科举制取代其

4、有必然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曹魏之时” 、 “先举性行,而后言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性行指品德方面,才指学才,这说明曹魏之时选官制度以德才为主要标准,故 B 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意的问题,故 A 选项错误;世家大族往往以门第血缘为依据选官,故 C 选项错误;科举制以才学考试成绩为依据,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必然取代该制度,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反映了曹魏之时选官制度以德才为主要标准,说明才学的依据一直存在,不是科举制才有的选官依据。4. 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

5、校勘,以“礼学”代“理学” ,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 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 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 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 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塑原始儒家的礼乐秩序体现的是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学”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塑礼乐秩序不是思想专制,也不是文字狱,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也是儒学,重塑原始儒家不会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5. 1933 年,中央苏区多次

6、召并经济建设大会,各个根据地先后出现公营商店、公卖处、消费合作社等商业组织。同时,中央又设专门外贸机构组织农产品出口和工业品进口。这些举措首要目的是A. 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B. 恢复和发展工农业- 3 -C. 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 D. 农业废除封建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3 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经济封锁,根据地设立商业组织、专门外贸机构组织等,是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缓解苏区的经济困难,A 项正确;B 项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与 1933 年中央苏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央苏区要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排除 C;土地革命废除封建经济基础,排除 D

7、。所以选 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1933 年,中央苏区” “商业组织、外贸机构” ,根据题眼可知苏区面临经济困难,这样做法的目的就是解决经济困难。6. 1903 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 ,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起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 。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A. 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 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C. 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D. 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

8、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在 1905 年才提出,且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地方自治,故 A 选项错误;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平等,与地方自治无关,故 B 选项错误;“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趋于瓦解,故 C 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建立联邦制的要求,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7.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 ,更要考虑“政略” 。 “七七”事变后,蒋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A. 粉碎日军三个月的狂妄计划 B.

9、 确保上海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位C. 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性和树立国际形象 D. 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答案】C- 4 -8. 1977 年 11 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 ,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 “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A. 反映出我党工作垂心的转移 B.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C.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维护了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答案】B【解析】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 “生产队实行责任制”体现了安徽省省委六条既在坚持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又开

10、始尝试突破,故 B 项正确。A 和 C 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不选 D。9.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 9 条规定:“高度达 15 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如果近邻地区的树木因被风吹,倾斜到你的地区来,你可以根据十二铜表法提出收拾它的诉讼” ,第 10 条规定“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以上材料说明十二铜表法A. 规定行使权利不得侵害他人利益 B.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C. 形式繁琐僵化,缺乏灵活性 D. 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答案】A【解析】据材料“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

11、” 、 “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都说明了个人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前提是不侵犯他人的利益,故 A 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平民”还是“贵族” ,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形式繁琐僵化缺乏灵活性,故 C 选项错误;D 选项没有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10. 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 1875 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 ”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 5 -解释,说明A. 两院制是

12、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D.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一议制的特征【答案】C【解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戴高乐主要解释了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关系,参议院起监督作用,这正是启蒙思想宣扬的民主与理性,四个选项表述虽然都符合史实,但只有 C 选项紧扣戴高乐的解释。11. 据统计,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 0.97 倍、1.4 倍、1 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 1.4 倍、1 倍、0.54 倍。这说明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

13、业化的愿望强烈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据所材料可知苏联“二五”计划时,试图纠正农轻重的比例失调问题,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其原因,不是差异的说明,故 A 项排除;题干中的差异,反映了对重工业的重视,由此看出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故 B 项正确;苏联“二五”计划发生在19331937 年,到 1937 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故 C 项排除;“个人崇拜”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 项排除。12. 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

14、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 ”其主要目的在于A. 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 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C. 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 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答案】C【解析】材料“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 ” “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说明随着美苏冷战开始,西方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西德作为盟友,因此积极扶植德国,故 C 项正确,AD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德之间关系,故 B 项- 6 -错误。 13.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大运河

15、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挂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此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运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脱浆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宜统年间,津满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

16、命后,漕运寿终正寝。摘编自大运汗漕运的兴衰材料二: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 世纪中期至19 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对竟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其原因。【答案】 (1)特点:运河南北流域跨度广;运河开掘早,历时长。 (符合题意即可)作用:使中国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上运输网,推动了沿河城市的兴起,促进南北经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