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1—12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42553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11—12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11—12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11—12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11—12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11—12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11—12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盐城中学2011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答案(2012.4)1A(Ak n/ ji ny n/ y nhan / h?n; Bji o/ ji ozh?n/ zhanl / l; Chu n/ w nch?n/ chanq / x; Dy n/ y nshu / s li o/ li o2B(A怪诞钟鼓馔玉沁人心脾; B逶迤永诀溢彩流光恣意妄为; C自 诩沧海一栗D起锚沽酒目眩神迷)3A(A波澜壮阔,比喻声势浩大,多用于诗文和群众运动等。B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C弹冠相庆,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D沧海

2、横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4B(A成分残缺,应在“姓名权”前加上“侵犯其”;C句式杂糅,去掉“只属于”或者“才会有”。D搭配不当,“黄金周”不能与“延伸”搭配。)5A(B将,和; C干,冲; D栗,使, 颤栗)6A(1情境一致,边塞战争的残酷。2绝句的二、四句押韵而且音韵协调。)7C(作者并未写到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8C(诗中没有九言)9D(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10D(本诗中并未提及国家局势的衰败,属无中生有。)11( 4 分)能量巨大;资源丰富;碳排量低;占比较小。每

3、点1 分。12D(“衔”不是去“嘴里说着”,而是“心里怀恨”)13B(是间接表现不是表现其才能,故有的都可以排除。)14C(皇上未认同裴度的说法。)15( 1)王叔文在东宫执政掌权,晚辈们力求上进,许多人争相依附他(王叔文)。(关键点:用事,务,附丽)(2)那些做人家儿子的人,做每件事时特别需要谨慎小心,常常要担心(自己所作所为)会留给父母亲忧虑。(关键点:夫,贻,亲)【参考译文】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他的祖父的名字叫云,父亲的名字叫溆,他们都曾经在县里担任县令或者在州里做属官,世代以儒学著称。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荣登进士的等第,又荣登宏辞这一科。刘禹锡对古文十分精通,善于作五言诗,他的今体文章

4、不仅写得漂亮,而且颇多才华。他曾经在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里做事,主要负责登记幕府的一些事情,表现更加谦恭和非同一般。后来他又跟随杜佑进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的职务。他与吏部郎中韦执谊相友好。贞元末年,王叔文在东宫主事,晚辈们力求上进,许多人争相依附他。在这些晚辈中,刘禹锡特别被王叔文了解与夸奖,并且用宰相的标准对待他。唐顺宗即位后,因为长年生病不能处理政事,皇室中的所有文告,都从王叔文那里传出。王叔文还把刘禹锡和柳宗元带入皇宫内院,同他们商量革新的事情,对他们提出的意见没有不听从的。后来,刘禹锡又调任屯田员外郎,参与审判度支盐铁一案,并兼任崇陵使判官。王叔文的革新失败,刘禹锡也受牵连,被贬为连州

5、刺史。他人还在去连州的途中,又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处于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官员的风气孤陋寡闻,满眼都是不同内地的风俗,要找几个可以同他说话的人也找不到。刘禹锡在朗州的十年间,只能以吟咏古代先贤的文章和诗歌,来陶冶自己的性情。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喜好巫祝的游戏,每当整个宗族击鼓跳舞的时候,一定要唱粗俗的民间小调。刘禹锡有时也会参加到巫祝当中去,他就依照诗人的写法,创造出新鲜的歌词用来教大家唱。所以在武陵的山溪和洞穴之间传唱的乡间小调,有很多歌词就是刘禹锡写的。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还京城,宰相(裴度)又想安排他在中枢机构工作。这时刘禹锡写了一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句涉及到讽刺朝政的内容,执

6、政的人看了很不高兴,又想把他从京城赶出来,贬为播州刺史。贬刘禹锡的诏书下达,御史中丞裴度启奏道: ?刘禹锡有老母亲,年纪已经八十多了。现在那播州处在西南极其偏远的地方,野兽出没,人的踪迹很少到达。刘禹锡确实应该得到处罚,然而他的老母亲一日也离不开他,如果让刘禹锡去播州,那么他的母亲与儿子就是永别了,我担心这样会伤及陛下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良好风气。我冒昧地请求陛下你变通一下法令,把他流放到离京城近一点的地方。?宪宗皇帝说: ?那些做人家儿子的人,做每件事时特别需要谨慎,常常要担心留给父母亲的忧虑。现在刘禹锡所受到的惩罚,应该比其他人更重一些,你怎么可以这样来替他说话??裴度无言以对。过了很久,宪宗

7、皇帝变了脸色,说:?我刚才所说的,是责怪那些做人家儿子的人的事情,然而我最终还是不想伤了他们所亲近的人的心。 ?就改派刘禹锡为连州刺史。离开京城以后的十多年中,刘禹锡又接连在好几个地方做刺史。太和二年,在和州刺史的任上,被调回京城,授予主客郎中的职务。刘禹锡的心里还记挂着前面写诗遭贬官的事情,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诗。他前面写的游玄都观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这样的句子,后面写的游玄都观诗中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这样的句子,人们看重他在诗歌中流露出的才气,却很看不起他的品行。附:鉴赏此诗作于公元816 年(元和十一年)春夏之交。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他的从弟柳宗直和柳宗一

8、也随同前往。宗直到柳州后不久就因病去世,柳宗元为其撰志从父弟宗直殡,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便离开柳州,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诗人十余年来充满坎坷和不平,历尽艰辛和磨难,惊魂零落。同来的两从弟一死一别,凄然之情可知。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尤其是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读来令人感泣。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 ?越江?,即粤江,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 ?;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

9、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 ?,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 ?,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 ?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诗人说此后的 ?相思梦 ?在?郢树烟 ?,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

10、清代马位则认为: ?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边字,肤浅无味。 ?(秋窗随笔)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上,在 ?万死?

11、、?投荒?、?六千里 ?、?十二年 ?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 ?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此诗是伤别并自伤之作,深得后世诗评家称赏。唐汝询唐诗解曰:?此亦在柳而送其弟入楚也。流放之余,惊魂未定,复此分别,倍加黯然,不觉泪之双下也。我之被谪既远且久,今又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洞庭,瘴疬风波,尔我难堪矣。弟之此行当在荆郢之间,我

12、之梦魂常不离夫斯土耳。?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曰:?语意浑成而真切,至今传诵口熟,仍不觉其烂。?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 ?别离?之意,又抒 ?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16(1)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每点1 分。(2)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地险恶;后一比喻,虚写,想象宗一行经洞庭之时,春色已尽,水阔天长,山川阻隔,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之情。(3)想像(虚写),融情于景。(2 分)

13、想像梦中会和舍弟相见,梦中出现的都是弟弟在郢地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和情意的深浓,真切感人。(1分)17( 1)青枫浦上不胜愁(2)海上生明月(3)至今犹忆李将军(4)一夜飞度镜湖月(5)惟有饮者留其名(6)飘飘何所似(7)樽酒家贫只旧醅(8)雪拥蓝关马不前(9)有杀身以成仁(10)操千曲而后晓声18( 6 分)开篇点题,暗示文章主旨;引起下文,为后文叙写童年“听松”及成年后的城市生活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为下文奠定抒情氛围(答三点每点 2 分,答三点即可)19( 6 分)(1)对比(或反衬、衬托)(1 分),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旺盛生命力( 1 分)突出对青松的赞美之情

14、(1 分)。(2)夸张( 1 分),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1 分),突出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撼。(1 分)。20( 4 分)将“松涛”称作“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1 分)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了对松涛的感激之情(1 分);将“我”称作“他”,(1 分)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1 分,意思对即可)。21( 6 分)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像青松一样生机勃勃;像青松一样,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傲然挺立,响彻天地;一个人要像松一样充满正气,不可在“风月”“缤纷色彩”之中消磨掉锐气;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迁的时代,要把个人的激情融入到这洪流之中。(每点2分,答对3 点得满分)22评分标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