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641672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联考历史试卷高二联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考试时间:9090 分钟分钟 卷面总分:卷面总分:100100 分分第 I 卷(选择题 共 50 分)1 1、选择题(本大题共选择题(本大题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王国维先生指出:“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据此可知( )A宗法制产生于西周时期 B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C宗法制存在于统治阶层 D商朝时候国

2、家权力传子不传兄2.公元前 634 年,宋国“叛楚即晋” ,楚国遂大举攻伐,晋文公起兵援宋,双方对峙于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 “卑而骄之,怒而挠之, ”最终大败楚军。这一记载实质上表明当时 ( )A周王室的地位已趋于衰落 B诸侯国间的战争愈演愈烈C晋国已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D政治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3.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分封制在西汉和明初却一再出现。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当时具备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 B.分封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分封制受到封建君主的极力推崇 D.制度对历史影响的惯性4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

3、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唐朝实行三省制 元朝实施行省制 明朝设立内阁A B C D5.“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贴、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A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B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伺机构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D与皇帝权利相互制衡6 “廷寄”就是皇帝写给人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材料表明军

4、机处(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7.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 )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C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 D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8.表 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表 1 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9据以下表格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

5、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10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11.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 ,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

6、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下列反映的选官制度属于这一“回潮”时期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12.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D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13.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

7、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内阁制 D. 军机处14.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 )A. 大大加强了宰相的执行权力 B. 促进了集体决策模式的形成C.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15.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十将军之一修昔底德曾如此评论雅典公民:“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

8、像一个讨论国事的议会。 ”这表明当时雅典( )A民主政治由演说家主宰 B公民大会不具有议会性质C政治野心家放纵不受控制 D民主政治带有非理性一面16古代雅典通过陶片放逐法来打击民主敌人,公元前 417 年的投票,雅典人最初流放的目标似乎是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间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最后流放的却是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这表明陶片放逐法( )A.对威胁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 B.成为打击敌人、维护民主政治的武器 C.加剧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17梭伦发展农工商业的改革( )扩大了平民的就业机会 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推动了雅典对外贸易的发展

9、促进了雅典社会的封建化A. B. C. D. 18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 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C. 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 自然灾害的威胁19.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 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C. 严格维护

10、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20.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 4 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 25 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 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 25 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 罗马法的执行缺乏强制性 B. 罗马法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C. 罗马帝国扩张导致各种矛盾的尖锐 D. 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21.公元前 6 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 10 个地域部落代替了 4 个血缘

11、部落。公元前 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打击了贵族政治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22.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而同时期中国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造成以上区别的根本原因是( )A古罗马的法制比中国健全 B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古罗马实行共和制,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 D古罗马是奴隶主贵族专制,中国是君主专制23.1970 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

12、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 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B. 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C. 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24.“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 。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C. 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25. 下图是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中

13、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 “冷战”背景下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B. 北约与华约己经进人战争状态C. 欧洲已经基本实现联合状态 D. 世界格局巳由两级转变为多级第第 IIII 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共共 5050 分)分)2 2、材料题(共材料题(共 3 3 题,共题,共 5050 分)分)26(18 分)从秦到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后汉书刘焉传记载:东汉末灵帝中平五年,朝廷

14、派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州牧, “镇安方夏” , “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随之形成。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 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 ,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并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东汉地方上出现的新行政设置“州”与西汉时形成的哪一制度有关。(8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 ,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8 分)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2 分)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