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地是港口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34045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腹地是港口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腹地是港口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腹地是港口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腹地是港口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腹地是港口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地是港口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腹地是港口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港口经济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器,成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带动力量。本文通过对腹地划分、港口区位、港城关系、 交通运输及港口发展等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价,为港口与腹地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1 国外研究动态1.1 港口与区位的关系1934年,德国学者发表了海港区位论,创立了以海港和腹地之间关系为基础的海港区位理论。 高兹应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和方法,把港口和腹地联系起来分析,以总体费用最小原则求出海港选址的最优区位,认为海港区位主要由腹地的发展所决定。腹地是海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海港建设的最优区位由总体费用最小原则决定,由此而受腹地指向、海

2、洋指向、 劳动指向和资本指向的共同制约,强调腹地因素对海港区位的主要决定作用;腹地范围、 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的活力是港口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同时也对港口与腹地相结合在整体区域中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 世纪 50 年代, HOYLE 和 PINDER在此问题研究基础上主编了城市港口工业化与区域发展一书,把港口发展、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以及区域开发的交互作用作为研究的共同主题。其在海港、城市与交通运输系统一文中指出,海港是经济和文化交互作用最重要的中心, 交通一体化是港口最基本的功能。港口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点。英国 学 者BIRD从 港 口 设 施 建 设 角 度 对

3、港 口 区 位 进 行 专 门 研 究 , 提 出 著 名 的 “ 任 意港”(anyport)模型,并就港城空间发展关系作了研究。1.2 港口与腹地的关系20 世纪 50 年代, PATTON和 MORGAN对腹地在港口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研究;60年代以后, MAYER 和 WELGEND开始从区域和整体角度出发,对相关港口之间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的相互竞争进行研究,并对水港陆综合费用优势进行分析;70 年代以后,KENYON和 MAYER 把相关港口之间腹地竞争的研究扩展到劳动力费用、铁路连通性、港口可达性和土地可得性等因素;80 年代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传统腹

4、地也发生很大变化,HAYUTH和 SLACK等人对港口与铁路运输腹地协作方面进行研究, 认为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腹地范围也将不断得到扩展,港口与腹地的关系将更加复杂,并且呈现出多样化趋势。1995年,在港口与城市第5 次国际会议(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ies and Ports, 1995 ,Daker)上,港口与腹地关系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1.3 港口腹地与城市关系港口腹地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最早是伯德提出“ 任意港 ” 模型。 1987年, GILBERT和 VINOD就港口对城市经济的贡献进行研究。1988年,HOYLE , P

5、INDER和 HUSAIN13人主编了滨水区复兴一书,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和规划师对全球性滨水区复兴的思考与主张。此外,第4 次(1993年)、第 5 次(1995年)港口与城市国际会议也将港口城市关系作为主要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1.4 港口与腹地空间变化TAAFFE ,MORRILL和 GOULD 从港口与腹地的交通联系角度对港口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 1963年,他们共同发表了题为欠发达国家的交通扩张一文,首次建立港口区域交通网络发展模型,认为随着交通网络的扩张与不断发展,港口与腹地的交通联系得到逐步改善,腹地货流逐步趋于集中。此后,RIMMER对 TAAFEF 等人的交通

6、网络模型进行改进,归纳出港口空间结构演化的理想时序模型,将港口空间结构演化分为4 个阶段: (1) 小港口分散、孤立发展阶段;(2) 港口扩张阶段;(3) 港口集中化趋势出现阶段;(4) 港口集中化发展阶段。1.5 港口体系HAYUTH ,HOYLE 和 CHARLIER等人通过分析区域内港口空间结构和港口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港口设备的技术水平、航运的发达程度及港口与陆路交通的经营情况等对区域港口体系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此外,还有KENYON ,KUBY 等运用解释性模型和操作模型对港口体系件杂货流集中程度的变化状况进行研究。2 国内研究进展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港口腹地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

7、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航运界和学术界才开始对港口进行专门研究,基本上是以对港口史、港口所在城市及相关区域经济史的探讨为主线展开。很多时候, 学术界只是对港口腹地范围历史变化和影响港口腹地变化因素进行定性研究。进入 21 世纪以后,学术界才开始对港口经济腹地进行定量研究。随着全国各大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尤其是沿海3 大经济圈的形成,拓展港口经济腹地问题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研究新热点。据文献资料显示,我国对港口经济腹地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港口与腹地理论黎鹏、 郎宇等对港口与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形成发展的主

8、要影响因素和港口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认为港口与腹地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定空间范围,港口与腹地的统一体是客观存在着的经济地域系统,其空间范围由港口的经济吸引半径所决定。港口和腹地区域经济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港口与腹地内在的必然联系、区域整体开放发展是外向型经济建设的综合需求,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外部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向前发展;自然、区位、人口与科技、经济、社会和综合因素是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董洁霜等对现代港口发展的区位势理论进行研究,认为自然、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是任何港口发展与形成的3 大因素,港口腹地范围与发展规模受3 大因素影响。管楚度。也在交通区位论及其应用 一书中提出港

9、口的规模、地形、交通运输网络等是影响海港区位和腹地变化的因素。2.2 交通运输与腹地关系施欣通过对港口与腹地疏运系统的随机优化进行研究,建立了港口与腹地疏运系统随机优化模型, 认为最短路径是交通流分配的最佳效果。方然通过对港口群腹地集装箱运输系统网络优化配流进行研究,建立了港口群腹地集装箱运输系统网络优化配流模型,对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进行预测。杨柳对铁路运输对港口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认为港口铁路对港口腹地范围扩展发生作用。2.3 港口与城市关系刘秉镰对港城机理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港口作为一个商业实体,对促进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徐质斌对港城经济一体化进行研究,认为港口与城市具有互补共生关

10、系,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城市是港口发展的支撑和载体,港城联动的核心是发展临港产业。 李增军通过对港口及所在城市和腹地经济进行研究,认为港口不仅对城市产生直接作用,而且还对城市所辐射的内陆腹地产生间接作用。易志云对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结构和发展走势进行研究。李玉鸣通过对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港口城市国际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从港城关系、 港城界面的复兴、 港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几方面探讨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2.4 港口经济腹地划分2.4.1定性划分杨吾扬采用货物运输费用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分配等单项指标对港口腹地进行划分。张存溎等通过对环渤海地区大中型港口近10 年营运资

11、料分析,认为京、津、冀、晋4 省市是天津港和秦皇岛港的直接腹地,其间接腹地通过综合运输网延伸至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四川、西藏等省区和蒙古国的部分地区。严以新等对洋口港功能进行定位,并对其腹地进行研究,认为洋口港的直接腹地将以苏中、苏北为主。 吴松弟等以历史地理学为研究主线, 探讨天津港自开埠以来腹地范围的变化。王杰、 杨赞等人采用经济地理学的圈层结构理论和点轴理论,提出圈层结构划分法和点轴结构划分法2 种新的港口腹地划分方法,并应用这2 种新方法对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港口腹地范围进行界定与划分,认为圈层和点轴划分法是对原有港口腹地的细分,圈层划分比较适用于大型港口,点轴法多适用于港

12、口运输通道发达、开发历史较长的港口。2.4.2定量分析刘力、 丁四保等通过对影响腹地格局因素的分析,在运输费用因子基础上,增加港口规模、参数等影响因子,同时引入重力模型A=Sa/Cb对图们江地区港口腹地和变化趋势进行划分和分析,认为港口对某一点的吸引力A 与港口规模S 成正比,与该点经由港口到达目的地的成本C 成反比。许云飞将OD 物流与图论原理相结合计算沿海港口经济腹地,利用图论原理将连接港口与其经济腹地的客货流集疏运网络分为陆网和水网,依据不同运输方式的单位运费率函数建立港口运输的最小费用目标函数,通过对每一对O D 货物运输进行全网络最短路线搜索划分和计算港口经济腹地。汤洪等在许云飞的研

13、究基础上通过对网络图的改进,增加网络参数,根据网络边上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运量费用率和OD 配流来划分港口腹地。 杨家其在刘力分析港口腹地影响因素中加入港口规模因子的基础上,将港口规模的确定具体化,选择港口所在城市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交通便利程度、 物流功能的完善程度、 港口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港口自然地理条件、港口班期密度与服务水平等项指标作为该港 “ 质量 ” 大小的评判标准, 采用引力模型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港口对腹地的吸引力及其服务范围。董洁霜、范炳全借鉴区域经济学中区位商理论划分港口腹地,提出港口腹地区位商概念来表示腹地某地区货源在港口的相对集中程度,并建立港口腹地的区位商

14、模型, 通过比较不同港口对同一地区腹地区位商的大小来确定该港口的吸引力,以此作为划分港口对腹地范围的依据,从而得出港口的腹地范围。王文通过建立空间竞争模型确定空间点对不同港口的隶属强度、货流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各港口在不同隶属强度层次上的腹地范围。2.5 港口与经济腹地实证刘魏巍、 董洁霜等运用空间经济学的区位商模式与方法,通过对温州港集疏运货物生成及流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对温州港经济腹地结构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系统研究。赵鹏军、吕斌通过分析荷兰鹿特丹港的经济发展,研究港口产业对于港口地区的社会经济带动作用、港口产业的时间演替规律和在港口产业带动下的港口地区地域空间扩展规律。蔡加福从莆田港口腹

15、地建设现状出发,分析影响港口腹地建设的相关因素,并围绕如何拓展莆田港口腹地进行深入研究。 孟祥林从理论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及障碍后,对河北省临港产业与腹地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能性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对策。3 国内外研究评价国外研究不仅针对港口腹地方面,还涉及港口与区位、港口与城市、 港口与区域发展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国内的研究进展,在研究内容上不仅有理论,还有实证。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有定性分析,还有定量分析。在研究学科上,不仅有经济学、交通运输学、地理学等,还有工程学、 管理学等学科。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今后对港口与腹地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提供了

16、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还对世界各国的港口发展具有普遍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许多新问题不断产生,由于人们对未来问题判断前瞻性有限,有些研究难免跟不上发展需要,论述不及之处也在所难免。因此,对以下几方面还需作进一步探讨。(1) 国外学者的很多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从多角度对港口和区域发展方面进行研究,尤其在港口地理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也有从内陆交通运输网络角度出发,探讨区域内港口的形成、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但是从内陆交通运输与海运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对港口与区域发展进行研究的专门著作并不多。(2) 计量地理革命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港口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从总体来看, 定性研究多, 在港口与区域发展方面定量研究仍较少。尤其是在港口对共同腹地的吸引和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多采用定性描述,定量研究不多, 对港口腹地范围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不够。(3)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港口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相关的研究并没有适时展开。港口与城市的关系只限于港口的发展与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