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33174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胡希恕论食水瘀血致病食、水、瘀血三者,均属人体的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亦中医学的伟大发明 ,因特提出讨论于下 . 食毒 :大都不善摄生、饮食无节,因致肠胃功能障碍,或宿食不消 ,或大便秘结而使废物不得及时排出而促使毒物的吸收,因成自身的一种中毒证,仲景书中谓为宿食者,即食毒的为病,今择要述之。“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注解:脉按之紧,而寻其内有如转索起落无常,实即滑急之脉,为有宿食的脉应。“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注解:脉紧、头痛,乃风寒表邪常见证,但腹中有宿食不化,亦每见之,不可不知。“问曰: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

2、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注解:见大承气汤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为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注解:见大承气汤条。“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注解:见大承气汤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注解:见瓜蒂散条。水毒:水毒大多由于肾机能障碍而使液体废物蓄积的结果,他如汗出当风、久伤取冷亦往往使欲自皮肤排出的废物滞留于体内,因成自身中毒证。仲景书中谓为湿、饮、水气者,即皆水毒之属,今择述如下。“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者, 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利其小便” 。注解: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颇似伤寒表实证,但伤寒脉浮紧,今脉沉而

3、细,乃湿着痹闭之应。小便不利,湿着不行,水谷不别,大便反快,此为湿痹之候,故但当利其小便则治。“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薰黄也”。注解:一身尽疼,发热,为湿热俱盛之候,湿家病此,身必发黄。“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中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故口燥烦也”。注解:湿家系在太阴,若转属阳明,湿散而热实者,原可议下,今其人但头汗出,里还不实,背强、欲得被复向火,寒湿仍盛,此即下之,故责其过早。胃被攻伐遂虚,湿乘逆膈故哕,甚或水气逆而不下,则胸满小便不利,水逆于上, 而热陷于下, 因以丹田有热, 胸上有寒明之。 舌白滑如

4、胎,即有热之候。热则渴欲得饮,水气逆于上,竞不能饮,以是则口燥烦也。“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注解:见麻黄加术汤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注解:见麻黄薏苡甘草汤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注解:见防己黄耆汤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大便坚, 小便不利者, 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注解:见桂枝附子汤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动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

5、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注解:见甘草附子汤条。“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依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解:水不化气外充形体, 而反下走肠间, 故其人素盛今瘦肠鸣沥沥有声,此为痰饮。其流于胁下,咳唾引痛者,则为悬饮;其归于四肢而身体疼重者,则为溢饮;其上迫于肺,咳逆依息不得卧者,则为支饮。“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注解:水性寒,故胃中有留饮,则当胃的背部寒冷如掌大。“膈上病痰,喘满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

6、有伏饮”。注解:膈上病痰, 则势必喘满咳吐, 由于潜伏有水饮, 往往因风寒而发作,发则寒热背痛腰疼, 有似外感,但喘满咳唾, 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皆饮之为状,故知其必有伏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注解:病人胃气未复,若饮水过多,停而不消,上迫胸隔必暴喘满,食少者胃气多虚,故凡食少而饮多者,势必留饮不消而为水停心下证,其剧甚者则心悸,轻微者则短气。“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注解:胃须温而健,饮须温而行,故胃气虚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注解:见苓桂术甘汤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

7、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注解:见苓桂术甘汤条。“病者脉伏, 其人欲自利, 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 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注解:见甘遂半夏汤条。“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注解:见十枣汤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注解:见大青龙汤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坚,得之数十日, 医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注解:见木防己汤条。“心下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注解:见泽泻汤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注解:见厚朴大黄

8、汤条。“呕家本渴, 渴者为欲解, 今反不渴, 心下有支饮故也, 小半夏汤主之”。注解:见小半夏汤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注解:见己椒苈黄丸条。“卒呕吐,心下痞,肠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注解:见小半夏加茯苓汤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注解:见五苓散条。“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注解:见十枣汤条。“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眩,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注解:久咳脉弱,人虽虚而病不实,故为可治。若实大数,人虚则病实,故必死。其脉虚者,以本有支饮在胸中,则必苦冒眩,去其

9、饮则咳与冒眩当均治,故谓治饮家。“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注解:见小青龙汤条。“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注解:水肿而兼外邪者为风水,故其脉浮、骨节疼痛而恶风。水行皮中为皮水,皮在外故脉亦浮,无外邪故不恶风,以水在皮故其腹如鼓,而内空无物,水在外而不渴者,当发其汗。正水在里,故脉沉迟,以水位于上则外证自喘。石水亦在里,故脉自沉,以位于下,则外证腹满而不

10、喘。黄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其脉沉迟为里虚,湿热外郁,故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则伤及荣血必致痈脓。“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痛,水病脉出则死”。注解:凡脉得诸沉, 当责有水, 则身体肿痛, 水病而脉反暴露于外者,死。“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注解:目下肿如卧蚕、 面目鲜泽、 脉伏,皆水病的为候。 饮水则聚而不化,故其人消渴。 若病水腹大、 小便不利以至其脉沉绝者,此里有水, 可下之。“问曰:病下利后,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注解:下利后,以体液亡失,故渴欲饮水

11、,但胃气未复,多饮难消,若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此为病水。若小便自利和汗出,则水有出路,而不至病水,病当自愈。“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注解:腰以下肿,水有趋下之势,故当顺势以利小便。腰以上肿,水有向外之机,故当适机以发汗。“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注解:经断后而病水,则水因以经断而致,应责在血,因称之为血分;若先病水而后经断,则经断以病水所致,因称之为水分。血分病深故难治,水分病浅故易治。按:水病有血分水分之别,并不限于妇人,男人亦同,以上设例述之,不过

12、为了易于理解,今之肝硬变腹水即属血分。“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注解:见防己黄耆汤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注解:见越婢汤条。“皮水为病, 四肢肿、 水气在皮肤中、 四肢聂聂动者, 防己茯苓汤主之” 。注解:见防己茯苓汤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注解:见越婢加术汤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注解:见麻黄附子汤条。“问曰: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

13、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汤主之”。注解:见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条。“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注解:见枳术汤条。瘀血:瘀血古人亦谓为恶血,它不但失去血液的功能,而反足以为害,故亦可称之为血毒。 妇人由于月经障碍或产后恶露不尽,均可致恶血的蓄积。男人瘀血大都来自于遗传、他如外伤、疮痈以及内脏炎症、出血等,亦均可促使瘀血的形成。仲景书中对瘀血的证治论述亦多,今略述如下。“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注解:此胸满与热入血室的胸胁下满同,和唇痿、舌青均为瘀的应征。热在血分,故但欲漱水不欲咽;不关乎风邪,故外无热。

14、脉大来迟,为瘀血的脉应。以上皆瘀血之候,病人见此,故肯定为有瘀血。“病人如热状, 烦满,口干燥而渴, 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注解:病人如热状,即指烦满、口干燥而渴等症言,但诊其脉反无热象,此为有热潜伏于阴血,肯定是瘀血也,当下其瘀血。“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注解:见桂枝茯苓丸条。“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积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注解:见下瘀血汤条。“问曰:妇人年五十, 所病下利数

15、十日不止, 暮即发热, 少腹里急, 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注解:见温经汤条。“五劳虚极羸瘦, 腹满不能食, 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 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者,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注解:见大黄蛰虫丸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注解:见挑核承气汤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

16、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注解:见抵当汤条。关于食、水、瘀血的说明和其直接为病的证治已略介绍如上,兹再就其间接致病的作用,即如篇首谓其为发病的根本原因者,进行讨论。人体本有抗御疾病的良能,此在前已有说明,而人之所以发病,概由于患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三者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的自中毒,减弱其抗病机能的结果,即今之所谓传染病,若机体无上述的自中毒,恐亦不能成立。任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此为辩证法的普遍真理。疾病的发作亦不例外,主要不是由于病菌、病毒的作用,而是由于机体自中毒的内因。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病菌、病毒虽有作用疾病,但于抗菌、抗毒旺盛的健康人体,则病菌、病毒无从生存。 若其人潜伏有食、 水、瘀血等自中毒的存在,则不但减弱其机体抗菌、抗毒的能力,且由于中毒的机体反适于病菌病毒的生息繁殖,以是则传染病乃得发生。总之,凡病的发作,概由于患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的自中毒,其他所谓为病因者,要不外是诱因或近因而已。古人于经久的临证实践中,不但深知食、水、瘀血的毒害,并且有精细的辨之之道,和治之之方,这不是极可珍视的伟大发明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