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重蹈年覆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29988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在重蹈年覆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美国在重蹈年覆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美国在重蹈年覆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美国在重蹈年覆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美国在重蹈年覆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在重蹈年覆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在重蹈年覆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在重蹈年覆辙本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布了一篇题为美国经济,1937 年的错误的文章。这篇文章认为,当年由于过早取消了应对危机的财政政策,才使得美国经济复苏早早夭折,经济大萧条继续。此文的作者艾格尔逊( Gauti Eggertsson)还指出,目前的经济环境是产量在增加,价格回升,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这些都与19361937 年时的经济状况惊人地相似。照这么说的话,难道我们的决策者们还会犯与当年一样的错误吗?艾格尔逊先生认为同样的错误不会再次出现,因为如今的经济学家比那时懂得更多。然而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实际上,在很多重要问题上,我们已经在重复1937 年的错误了。我将它称之为“美国经济,2

2、010 年的错误” :即过于关注其他问题而忽略就业,现实的经济数据证明,这是个错误的决策。在我看来,问题很有可能继续恶化。早在 2009 年,奥巴马总统的经济刺激方案出台之时,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曾警告,这份计划范围太窄,时间也太短。不仅如此,经济刺激的效果到 2010 年还会逐渐减弱。由于经济危机通常会带来长时间的衰弱,到2010 年,还想保持有活力持久的复苏状态是几乎不可能的。很明显, 到了 2010 年初,这些担心都逐渐变成现实。然而不知为何,决策者和专家们却似乎结论一致,他们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促进就业,反而认为即将出现财政紧缩的趋势。之所以有这种结论,是因为人们担心美国债务市场上即将出现

3、信心缺失的情况。利率每上升一次,都会让人以为“债券整顿行动”即将到来。不仅如此,新闻媒体一般都将其作为既定事实来报道,而非一种假设。比如说, 2010 年 3 月, 华尔街日报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债务恐慌导致利率上升的文章。这篇报道认为,美国长期的利率已出现上升。该文没有任何证据就断言,利率上升了3%-9%,反映出人们对预算赤字的担心。实际上,它反映的可能只是人们对就业机会的担心。而就业机会一旦上升,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度也上升。传统观点认为财政赤字而不是失业率才是最大的全民公敌。这种观点使新闻报道把重点总是从失业问题转移到赤字问题上。媒体的报道使这种观点更加根深蒂固。至于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早已不

4、在讨论范围之内。现在我们已经到了2011 年的中期。事情进展如何呢?“债券整顿行动”仍然只存在于想象之中。长期利率随着人们对经济的乐观和悲观预期出现波动。近期的一些不利消息也使长期利率降到了约3%,这已经接近历史最低点。一些消息也不容乐观。当经济刺激效果减弱,人们对于经济强劲复苏的信心也逐渐减弱。的确,政府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远远无法跟上人口的增长速度。美国人就业率在20072009 年之间出现急降,自从那时就几乎没有出现大的改变。近期的数据显示,有限的就业增长也在逐渐消失。因此,我认为我们在重复1937 年的经济刺激政策的错误,太早撤出财政对于经济复苏的支持,使得失业率持续上

5、升。不仅如此,更糟糕的事情也许还在后头。在财政方面,共和党人要求尽快减少开支,提高债务限额。如果他们的敲诈得逞,将会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大量声音要求美联储及其海外分支提高利率,以阻止所谓通货膨胀威胁。但是,正如纽约美联储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样,过去数月的消费物价上涨(目前涨幅已出现降低的迹象)只是一些临时因素造成的,潜在的通货膨胀率仍然很低。像艾格尔逊先生这样睿智的经济学家知晓个中原因。然而,欧洲中央银行已经在提高利率,美联储也处于提高利率的巨大舆论压力之下。 现在想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实现经济扩张几乎不可能。在经历2010 年的错误之后,也许还会出现更大的错误。即便这些都不发生,至少有一

6、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非常不力,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不愿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我们也不例外。也许现在所经历的未必是当年那次经济大萧条的重演,但对于数百万美国家庭来说,这场危机已足够严重,而且,一切还远未结束。马欢 译独力难撑的杀子悲剧东莞母亲溺毙脑瘫儿案出现如此一边倒求情的局面,更加凸显出其悲剧性。悲剧之为悲剧,就在于其吊诡性:当事人并非恶人,他们善良、慈爱,勇于担当, 却得到最残酷的回报, 因为爱, 因为善良, 所以走向毁灭。生活难道如此荒谬?或者,面对荒谬生活,人类如何找寻意义?孙乐涛韩群凤1973 年生于东莞寮步,曾是当地某银行的职员。夫妻恩爱,买

7、了房买了车。 1998 年,韩群凤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孩子出生后几个月,两个儿子即被诊断出脑瘫,日后生活将不能自理。从此,噩梦降临,韩群凤夫妇走上了漫漫求医路,一步步沦为“医奴”。12 年后, 2010 年 11月 20 日,韩群凤写下遗书,趁丈夫外出之时,在浴缸溺死两个儿子,随后服下“乐果”等农药自杀,被发现后送往医院抢救,几天后醒来。因为爱,所以毁灭今年 6 月 2 日,此案在东莞第一人民法院开庭一审,社会各界予以广泛关注。韩的丈夫向法院递交了求情书,寮步镇西溪村上千名村民签名、按手印支持。一些公益团体也组织了相当数量的各界人士签名,吁请法院从轻判决。据东莞一家网络媒体的调查显示,有98

8、%的网友希望轻判韩群凤。韩群凤的爱心,韩群凤的坚强,超逾常人。多少年来,奔波治疗,虽然屡屡无效,甚至多次受骗,亲友们劝她放弃,韩群凤总是那句话:“全世界都可以看轻我的儿子,可我还是坚信,总有一天,我可以让我的儿子走路出现在大家面前! ”据韩的姐姐介绍,她对小孩的照顾达到了十分夸张的程度:不让小孩喝白开水,都是用上好的芝麻熬成糊喂给孩子喝,帮孩子煲汤,也不用店面上包装好的药材,而是自己到中药店里抓原材料,自己蒸熟晒干,再用来煲汤。韩群凤只有1.5 米多,而且很瘦,可每次都非要亲自抱起两个儿子,帮儿子洗澡、喂饭,而后还得整晚整晚地陪着两儿子睡觉,担心他们在睡觉的时候不小心摔着。可是,十余年的艰辛付

9、出,奇迹并没有出现,反而每况愈下。到2010年,两个病儿都出现了肌肉萎缩症状,生命机能愈发衰竭。“工作没了,钱也没了,儿子也没了,我没希望了。”韩群凤最终崩溃。我老了,谁来照顾他们?对韩群凤,人们固然可以说她心胸不够广阔,缺乏乐观主义精神,没有看到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等,但是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社会的心理辅导工作不到位。据说,在国外,人们看心理医生就像看感冒发烧一样。在2010 年 11 月的那几天,很可能,韩群凤的精神确实出现了一些异常。所以,如果心理辅导、政治思想工作到位的话,可能在当时确实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有关部门也顺应民意,确认她当时处于抑郁症状态,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因而轻判理由充

10、分。有律师也已作出预测,说韩群凤可能会被判 10 年左右有期徒刑。然而,一个让文明人惊异、而让我们麻木的事实就是,韩群凤十余年来,含辛茹苦,花费上百万之巨,靠的都是自己的力量、家庭的力量,我们这个公有制的社会几乎没有给予他们什么资助。是他们不缺钱吗?当然不是。在小孩刚发病的那几年,他们夫妇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两千多元。后来,她辞工专职照料两个孩子,经济状况更差。韩群凤长期不去给儿子办理残疾人证,以便领取救济金,固然是因为她始终心怀希望,不愿接受儿子是残疾人的事实,但更重要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就是那点救济金相对于庞大的医疗费用,不过是杯水车薪,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据当地民政部门介绍,韩群

11、凤家的情况月均能享受 200 元补助,节日还能收到200-500 元的慰问金。事件曝光后,有很多脑瘫儿妈妈对韩群凤表示同情、理解。有位妈妈说: “出现人伦悲剧的根源,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治疗费用的高昂。我给孩子上了多种保险,但是因为这个病治疗时间长、花费大,所有保险都不给报销,基本上是全由个人负担。”沉重的治疗费用令人崩溃,还有更让人绝望的。6 月 2 日的审判中,陪审员问:“杀死小孩是对于前景担忧,还是家庭负担?”韩的回答:“担心两个小孩前途, 他们越来越重, 走路都成问题, 但是我年纪越来越大。 ”呜呼痛哉!我老了,谁来照顾他们的下半辈子?儿童福利院?湖南祁东县、贵州镇远县、湖南隆回县,福利

12、院与有关部门,与人贩子勾结的贩婴案件,让人心寒齿冷。来自广州的脑瘫儿妈妈沈女士已48 岁,她向记者表达了愿望:如果有完善的收养机构, “我们这些父母就会有盼头了。至少我们知道,在我们扛不动的时候,会有人把我们的孩子接过去”。当韩群凤为孩子的前途担忧的时候,相信她也想到了这一点。可是,最终带领儿子走上了绝路。搜索新闻,韩群凤这样的父母竟然不在少数:2007 年,江苏一位母亲捂死了自己20 岁的脑瘫女儿; 2009 年,深圳一位母亲携脑瘫儿跳湖自杀;2010 年,贵州一位父亲杀死长期患病的女儿后自尽, 难怪,据权威数据,我国脑瘫患者总数已达600 余万,且每年新增4 万余例。这些带领儿女走上绝路的

13、父母,不是冷血杀手,不是偏执狂,不是避害趋利,恰恰相反,他们是因为爱太重。帕斯卡尔说,人就是一根芦苇,但至少,韩群凤不是芦苇,她是一根坚强的树枝。 但是,再坚强的树枝, 没有母体给予的有力支持,也会枯败,轻易就被风吹雨打去。民办福利,何时“松绑”?为弱势群体,尤其是残障人士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对他们的人格尊严予以平等的尊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型塑人类文明的诸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在恤贫扶弱、保障弱势群体上都是毫不含糊的。比如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对大同世界的描述就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可以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

14、程度的重要指标。今日中国政府把“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基本的施政方针,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更是这一方针的题中之义。然而,中国当今的社会保障事业、 福利事业之不尽如人意, 人人皆知,以至到了对之麻木不仁的程度。如韩群凤夫妇,大概很少想到,抚育他们的两个病残儿,国家、社会都是有责任的,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时候,国家、社会有义务扛下来。如果国家、社会能尽到这样的义务,他们断不会走上这样的绝路;如果国家、社会能尽到这样的义务,我们的和谐社会大概就真正建成了,以人为本就真正做到了。可是为什么我们不但做不到这一点,反而还会出现那么多骇人听闻之事呢?这就不得不讲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体制。慈善是规模庞

15、大的社会福利工程,不是个人能包办的, 也不是政府能包办的。 从罗马帝国以来,西方世界的慈善事业主要是靠非官方的教会主办的,近代以来更有形形色色的民间机构加入。中国古代的慈善福利事业也相当大程度上是靠寺院、士绅等民间力量主持,在这方面我们有相当成功的经验、先例。可是,如今作为政府机构的民政部门对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的“垄断”早就成为社会各界诟病的焦点,从汶川地震,到邵氏孤儿,暴露的种种问题令人失望。如今到任何一地的儿童福利院领养婴儿,即使你完全符合条件,也必须要交几万元的所谓“赞助费”, 这是没有任何法律法规依据的。这就是“潜规则” ,垄断产生的潜规则。这样的报道多多,无需赘言。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

16、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以孤儿、弃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机构,必须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共同举办。中国的儿童福利院不能私办,这是有明确规定的。 2010 年 2 月,几年来曾被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正面报道的重庆森森孤学院,被当地民政部门勒令解散,因为它是“未经任何职能部门审批,擅自成立的社会组织”。痛定思痛,我们期盼国家能在体制上进行更多的探索,给民办福利事业更多的空间,至少可以借鉴历史上的与国外的经验,进行试验。希望韩群凤这样令人痛彻心肺的人伦惨剧不再上演。作者系政治哲学博士、青年学者“小三论坛”背后的感情之殇韩浩月看上去像个笑话,但国内的确出现了众多的“小三论坛”,被媒体报道出来的“小三论坛” ,不但“三情网”这个名字搞笑,而且自称“国内唯一一家小三官网” ,正经中偷着假模假式,在内容定位上,“三情网”着重于讨论礼物(奢侈品、汽车和房子)以及生活费(每个月2 万 3 万人民币)的行情,通过这些信息看,“三情网”确如其名,和行情有关,但也能清晰地看到,隐藏在行情背后的感情之殇。负有引领主流价值观走向的媒体,在报道类似网站时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