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概论 (第一部分): 走进科技,认识科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24951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科技概论 (第一部分): 走进科技,认识科技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现代科技概论 (第一部分): 走进科技,认识科技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现代科技概论 (第一部分): 走进科技,认识科技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现代科技概论 (第一部分): 走进科技,认识科技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现代科技概论 (第一部分): 走进科技,认识科技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科技概论 (第一部分): 走进科技,认识科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科技概论 (第一部分): 走进科技,认识科技(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现代科技概论,马会端 ,2,讲课内容(上),第一部分:认识科学和技术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部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概述 科学技术的萌芽;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第三部分:近代科技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近代科学方法;近代两次技术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推进; 第四部分:现代科技革命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及第三次技术革命,讲课内容(下),现代科技专题:光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现代科技与社会问题,3,4,参考书目:,胡显章,曾国屏主编, 科学技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5重印)版本。定价22.10元吴祥兴,卜宅成主编,现代科技概论,上海

2、: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定价48李兆友,高茜编著,科学技术发展概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定价25元等,5,考试方法,期中作业题(20分),1、面对国际范围(高)新技术的发展与竞争,我们应当如何制定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根据本门课的学习,思考“科学-技术-生产”在历史上的关系。3、试论能源科技、材料科技或信息科技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或作用。,6,7,第一部分:走进科技,认识科技,科学及其本质与特征; 技术及其本质与特征; 科学技术的区别与联系;,8,1、科学及其本质与特征,1)科学的界定 2)科学的本质内涵 3)科学的特征 4)科学的分类 5)科学发展的动力,9,1) 科学

3、的界定,从词源上讲,英文的“科学”即Science源于拉丁语的“scientia”,指静态的“知识、学问”。西方古代科学研究体现在“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之中,19世纪,自然科学从哲学中最终独立出来,1825年,科学家休厄尔创办“Physicist”(物理学家)一词,1833年,创办“Scientist”(科学家)一词,用来称呼像法拉第那些在实验室中探索自然奥秘、增进人类自然知识的人,它标志着科学的独立,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也就是今天所称的“Science”(科学)。“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研究也就演变为今天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10,首先将Science翻译为“科学”的是日

4、本的福泽谕吉,出现在其1872的著作劝学篇中,福泽谕吉将“科学”理解为“一科一学”,主要是认识到当时西方的“Science”都是“分科之学”。 中国的康有为将日本学者的翻译方法于1893年首次引进到中国,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了这一翻译,而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 在中国古代,一直将科学称为“格致之学”。礼记大学中指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为了辨别是非,首先要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就当代的科学形态而言,科学并非一般的自然知识,而且还包含着特定的研究方法,特定的知识创造机制,特定的思维方式。,11,2)科学的本质内涵,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一种认识

5、活动 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一种文化 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科学是一种精神气质,12,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是以定律、定理、原理的形式反映现实世界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单个的、孤立的、零散的一般知识不足以构成科学,它更接近于“常识” ;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才可以称之为“科学”。,13,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认识并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人们的认识水平是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的,一定历史时期认识水平是有限的。在科学认识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进步。,科学是特殊的

6、社会意识形式首先,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虽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是科学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因为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体系,只需要实践检验其是否为“真”;其次,科学没有阶级性,民族性,科学无国界,科学事业是一种全人类事业,具有普遍性和无私利性,与社会意识形态不同。,15,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由于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用社会的组织形式来协调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活动,科学成为有目标、有组织、有投入、依靠国家和政府资助的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

7、显的社会色彩。普莱斯(1963):小科学传统的、自发的、零散的、小规模的科学活动;大科学有目的、有计划、大规模的科学活动。,16,科学建制化的历史,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始于各种学会的建立以及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立,以后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历史16世纪之前,科学的个体研究阶段以及松散的学术团体阶段(“科学咖啡”);16世纪开始,科学逐渐建制化; 1560年意大利物理家学G波尔塔在那不勒斯创立的“自然奥秘学院”是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 1603年在罗马成立的“林切研究院”,在实验家F塞希公爵的资助和领导下活动,有包括G伽利略等32名成员。,17,1657年在佛罗伦萨成

8、立的“西芒托研究院”,取得意大利显赫的美第奇家族的赞助。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里边的科学家大多居于社会上层,不需要依靠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维持生计,从现代职业观念看,属于业余科学家;宗旨:以促进自然知识为宗旨 章程:皇家学会的宗旨和任务是增进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和一切有用的技艺、制造业、机械作业和用实验去从事发明,18,英国皇家学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它的诞生,对于科学体制化确立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认可的科学家组织。它的产生,一方面表明科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则表明从事科学活动的不再是一些孤立的个人,而是属于一个有共同目的

9、和宗旨并恪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从而在组织上把进行科学活动的人联系在一起。,19,1666年在巴黎成立了法兰西皇家科学院即巴黎科学院,是科学家的专门学术机构。巴黎科学院的成立和领取国家薪俸的院士制度的出现,是科学家社会角色形成的重要一步;,20,巴黎科学院的历史局限性:,A、从事科研的在当时的法国仍是少数精英人物,它同后来发展起来的、存在于世界各地以科学为职业的大量科学家还有一定距离;B、作为国家提供经费的代价,科学家不能完全 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必须完成国家交给他们的研究任务;, 1700年德国建立了柏林科学院。菜布尼茨任第一任院长,1741年又聘欧拉为院长,后由拉格朗日继任。172

10、4年彼得大帝建立了圣彼得堡学会。,21,22, 发展学会的成立和科学的普及,扩大了公众对科学的关心,从而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增加。特别是由于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专门化,产生了特定领域的专家。与此同时,科学与产业的结合导致对科学实用性的认识,因而专家的必要及其社会作用被重视。科学家再生产机构的形成,是科学家队伍持续发展的后备保障。1747年法国建立以培养土木工程师为主的桥梁铁路学校;1749年设立中央社会活动学校,次年改为巴黎综合技术学校;1794年设立“理工学校”,它是现代工程技术学院的先导。,23,科学终于发展成一种专门的职业是在19世纪的德国,它和高等教育、工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19世纪初德

11、国新建了柏林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一批大学,形成一种自由研究的模式,自然科学学生人数激增。大学教育和工业中的研究为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提供了职业岗位,使科学家成为社会中一种新型的角色。科学家的社会角色首先在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身上体现,企业建立的工业研究实验室也为科学家提供了职业岗位,从而开创了工业科学家的社会角色。, 科学的专门化和职业化,大学确立的“研究”思想和实验研讨教学方式,这一切都促成科学共同体的成熟,使16世纪以来的个人探索者,变成被科学共同体价值体系规范的研究者。1825年,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科学哲学家休厄尔创立物理学家一词,1833年提出科学家一词,近现代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角色真

12、正诞生。,24,25,近代科学体制化形成的几个标志,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大学出现 2、科学学会的建立 3、技工学校和理工学院的建立 4、大学实验室制度的建立,26,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大学的出现,从1348年德国创办第一所大学即布拉格大学开始,一直到18世纪,自然科学在德国的大学中并没有什么地位。德国大学改革始于1737年创建的哥廷根大学,数学和物理学登上了大学的讲坛。自此,德国大学纷纷开设了数学和自然科学讲座。真正对科学家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则肇始于1809年创办的柏林大学。当时普鲁士教育大臣洪堡提出了“科学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使柏林大学克服了原先大学中的教师只从事教

13、学而不从事研究的倾向,成为一种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大学。“通过研究进行教育”成为德国办大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高水平学者的有效途径。,27,2、科学学会的建立,科学学会是德国科学体制化的过渡和桥梁。通过学会的建立,科学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并不断扩展和影响到德国的大学中,为确立科学在德国大学中的地位,并最终完成其体制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德国,科学学会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机制。它通过定期举行学术会议、出版学术期刊、与国外学会进行联系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早在1700年,德国建立了柏林学会,1751年又建立了哥廷根学会,该学会出版的著名期刊哥廷根学者报大量刊载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为德国的学术交流建立

14、了良好的基础。在德国的影响下,各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科学学会。19世纪各种科学团体的出现,在促进科学交流和发展,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以及促进国际间的科学交流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提高了各国科学的地位。,28,3、技工学校和理工学院的建立,在科学体制化进程中,与科学学会的建立具有某些类似作用的是技工学校和理工学院的建立。1796年英国建立了苏格兰技工学校,以此为起点,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境内出现了600多个技工学校。在英国影响下,德、美、奥等国也开始兴办不同层次的理工学院,其中德、美两国成效最为显著。德国于1830年建立了高等工业学校,美国于1861年建立了麻省理工学院。尤其是美国,林肯总统在

15、1862年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哀法,授权政府拨出国家土地,在各州建立以农业机械为主的专业学院。技工学校和理工学院的建立,使科学技术在传统的高等学校之外,以独立的形态谋求自主发展的道路,加速了科学体制化的进程。,29,4、大学实验室制度的建立,大学实验室的建立肇始于英国,但其兴盛、繁荣并最终对科学体制化完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则发生在德国。首先是著名的化学家李比希从法国学成归国后,于1826年在吉森大学建立了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学实验室,并面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化学家讲授化学研究方法。在他的影响下,德国的许多大学纷纷建立了类似的实验室,如缪勒在柏林大学建立了生理学实验室,马努斯在柏林大学建立了物理

16、实验室,路德维希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生理学实验室,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重要特征是他们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因此,与实验室相伴而生的是精密自然科学教授席位的设立。德国大学实验室建立后的第一重要结果就是以实验室为依托形成了研究中心。,30,德国大学中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科学体制化在德国的最终完成。因为德国的实验室使得德国科学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首先精密自然科学教授教席借助于实验室赖以设立,然后是在教授的指导下,实验室中的研究助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进行实验研究和学术讨论活动,由此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随着德国大学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的大学转换为新型的、以实验研究为主的大学,从事精密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在实验室和研究所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既是大学教授,也是科学家。以此为标志,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专门职业业已形成,科学家的社会角色业已实现。,iii 成熟现代科学社会建制的完善与发展1、大学中系级组织的建立和研究生院的设置 2、国家机构中科学实验室的建立 3、大科学时代的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