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敬谦用语及其含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20937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敬谦用语及其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敬谦用语及其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敬谦用语及其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敬谦用语及其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敬谦用语及其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敬谦用语及其含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敬谦用语及其含义 敬: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恭敬。如:敬候您的佳音。 拜:用于人事往来。如,托人办事用“拜托”,访问别人用“拜访”。 令:美好的。用于尊称别人。如,称对方父母为“令尊”“令堂” 。 光:表示光荣。如,称对方来临为“光临” ,商家欢迎顾客来到叫“光顾” 。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如,称对方赠与为“惠赠”。 赐: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如:不吝赐教。 高:用于称别人的事物。如,称别人的见解叫“高见”,称别人升职叫“高就” ,称老人 的年龄叫“高龄”或“高寿” 。 与敬辞相对的是谦辞,即含谦虚口吻的言词,所以谦辞只适用于自己。平常交往中,对

2、 别人的招待、 夸奖承担不起时, 可以说“不敢当” ;对别人的表扬或夸奖表示谦虚,可以说“过 讲了”等等。 常见谦敬辞示例: 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对方的哥哥为令兄,称对方的弟弟为令弟, 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称对方的妻子为令正,称对方的女婿为令婿。 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称自己的哥哥为家兄,称自己的弟弟为舍 弟,称自己的妹妹为舍妹,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 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称自己的见解为拙见,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称别人的议论为高 见,称自己的住处为寒舍,称别人的住处为府上。 称逝去的贤人为先贤,称逝去的父亲为先父,称逝去的母亲为先妣。

3、请人保存某物为惠存,请对方到己处为惠临,对方允许做事为惠允,对方赠与财物为惠 赠,对方寄来书信为惠书。 请人修改文章为斧正,请求对方指教为雅正,请求对方批评为指正,请人指导改正为教 正。 对长辈的祝颂为福安,对平辈的祝颂为道安,对晚辈的祝颂为近安,对教师的祝颂为教 安,对师长的祝颂为诲安,对编辑的祝颂为编安,对作者的祝颂为文安,对病人的祝颂为痊 安。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未见说久违。 请人帮忙说劳驾,给己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说恭喜,等候客人说恭候,陪伴客人说奉陪。 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勿送说留步,请人原谅说包涵。 请人指点说赐教,请人收礼说笑纳,请人担职说屈就。 求人办事说拜

4、托,赞人见解说高见。 问人年龄说贵庚,问人高龄说高寿,问人姓氏说贵姓。 感谢帮助说鼎力相助,归还原物说奉还。 - 2 - 科技文解题步骤 第一步:画读原文找主题(科技文找“概念”,社科文找“主题”) ,找思路。 由于科技说明文有选文单一,结构相似的特点,可以本着“总分总”的基本思 路去阅读,并仔细研读。 所谓画读,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阅读的态度上,要细读,反复读。思维要积极灵 活,高度集中,采用逐句阅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在 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义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 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

5、这样反复,直到最后。二是在阅 读的动作上,要边读边画。画什么呢?主要是画关键词和关键句。 关键词: 1、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科技说明文要解说的“主概念”及为将“主概念”解释 清楚的“次概念”。 2、重要“问题”或“概念”前后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例如:目前、将会、已经、最, 、除, 之外、大概、大约、也许、可能、其、这、那、 与此相反,等等。 3、表示“问题”之间、“概念”之间、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例如:由于、 不是, 而是、无论 , 都,等等。 关键句: 1、中心句、要点句。是用来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一般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 尾。 2、联结句

6、,用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一般在文章两个“问题”和“概念”之间,常伴 有关联词语。 3、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往往表明作者或其他人的某个观点和看法; 双重否定句,是用来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的;疑问句,是用来表示意思的或然性的。理 解力这些特殊句的含意,在做后面的对文章内容作合理推想的题目时,会起到作用。 通过画读原文,要明确了解文章论述,达到下面的目的。 找主题 文章是围绕什么来谈的。科技文所围绕的主要概念是什么,其中又涉及几个 次要概念,作者对所论述的概念对未来的意义是怎样认识的。 找思路 文章“次问题”“次概念”之间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作者在行文上又是怎样 展开的。 第二步:画读

7、题干找方向要求方面,提示方面 找方向 通过对题干的画读,要了解命题人让你干什么,到那里去找答案。 - 3 - 也就是说,主要画读两个方面。 1、要求父方面找正确项与错误项。、找正确项,四项中有三项是错误的,就用依 次排除法,直到确定出答案。、找错误项,四项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可运用重点突破法。 即先通读四个选项,分析哪些句子中有相关错因的特征,如句型特殊,有关键词语等。然后 对其进行重点分析,确定其是否为错误项,再结合其余选项,最后确定出答案。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是经常出现的。这些词往往提示了答题的方向和与其最相 关的一些错因。可分为三组:、 “解释” “理解”题干中出现这两个词,往往表

8、明命题 者在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错因常在后面所归纳的“内容曲解”和“程度差异”两方 面的六种错因中。、 “推测” “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 异”与“逻辑错误”中。、“原因” “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常在“逻 辑错误”与“程度差异”中。 第三步: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在分析每一个选项对错的时候,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进行。 找区位,审题干。 确定命题者是让找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然后依次阅读每一个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 对应的区位。 找差别包括内查语义和外查关系。 内查语义: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叙述说明议论与选项有无意思上

9、的差 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上的,范围上的,角度上的,先后顺序上的,等等。 外查关系:在查找的时候,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 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前后文是否一致。 找错因。 根据上面找到的差别,结合下面科技说明文中常见的错因,确定选项的错因,从而找到 正确答案。 规律总结: 出现“凡”“一切” “全” “都”等词时要看是否夸大范围或以偏概全。 出现“已经”“正在” “将要” “可能” “也许”等词语时要看是否犯了已然、未然、或 然、必然混淆的毛病 出现“所以”“而” “导致” “引发”一类词时要看是否乱用因果,违背了逻辑。 删减原文中的某些修饰

10、、限制成分,或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要看是否略去了重要 内容。 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要看是否导致了原文语句含意的变化。 在拼凑原文某些语句时,要看命题者是否无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私货。 - 4 - 科技说明文中常见的8 种错因 错因(干扰项 情况) 解释选项句特征 内 容 曲 解 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 是乙的观点、发现、发明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 XX 的观点是” 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为此种类型。 误划类别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 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 一类的合并成一类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修饰语位置,因为 这一位置在阅

11、读时常常不被注意。当选 项中出现类似“ XX 类的 XX 怎样怎样” 时,注意有无这种情况 指代有误选项句对原文中的 “指代内容” 解释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 是程度上的 注意选项句中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 如: 这、这些;此、与此相反等等。 程 度 差 异 混淆范围部分说成整体, 偶然说成必然, 可能说成肯定, 偶尔说成往往, 轻度说成严重等等 注意选项句中一些表程度、范围的关键 词。如:全部、都;必然、一定;严重、 非常等等 推测有误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 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的 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对照原文,注意一些表示时间、表示结 构概念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 成功、全部

12、、都、一定等等 无中生有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 出来某种意思 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 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选项句的 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却在原文的不同 位置 逻 辑 错 误 混淆因果因果倒置:把原文中的“因” 说成 “果” , 或把 “果” 说成 “因” 。 强拉因果:把本无因果关系的 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但注意: 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 否在同一位置; 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 之所以就;只要就 偷换概念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 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 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 选项句与原文区位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 少, 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 甚至是 “的” “了”等虚词以改变意思;或换一个相 近的词语或句子以改变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