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检查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9817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十二郎文检查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祭十二郎文检查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祭十二郎文检查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祭十二郎文检查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祭十二郎文检查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十二郎文检查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 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3. 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步骤: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上高中之后 ,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文章了,即恩格斯的 在马克思墓前 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 。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 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 祭文中千年绝调 ” 的祭十 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 用边泣边诉的方式, 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 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作者、作品简介: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

2、, 故又称韩吏部。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 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 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 学习古文应 “顺其意而不顺其辞” , “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 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 明清两代归有光、 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 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 ,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 文、墓志铭。他的议论

3、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 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写得很有说服力 ,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 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 事,抒发悲伤情感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 凄楚动人 ,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 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 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 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 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

4、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 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 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身世的不幸, 家世的凄凉, 父母的早逝, 兄嫂的抚养, 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 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 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 作者悲感万端, 百思萦集, 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三、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略) 闻汝丧 ( ) 及长( ) 不省 ( ) 所怙( ) 兄殁( )南方 归取其孥 ( ) 丞相薨 ( ) 佐戎( )徐州汝遽( )去 万乘( )之公相殒(

5、 )其生 窆( )不临其穴尚飨( ) 四、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汝又不果来果:实现业其家 业:继承 的事业东亦客也客:做客2 名词作状语莫如西归西:向西中年兄殁南方中年:在中年毛血日益衰日:一天天地动词作名词而视茫茫视:视力惟其所愿:愿望传之非其真邪传:传来的消息使动用法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夭:使 夭折成家以致汝致:使 来长吾女及汝女长:养育,使 成长,形容词作名词乃能衔哀致诚诚:诚意苍苍者欲化为白矣白:白发形容词作动词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保全五、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惟兄嫂是依(应为: “惟依兄嫂是 “)其又何尤(应为: “其又尤何 “)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 “)状语后置吾佐董丞相于

6、汴州 (应为:” 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 )吾佐戎徐州 (省略 “ 于” , 应为: “ 吾于徐州佐戎 ” )被动句吾又罢去(译为:我又被罢免)省略句汝从(吾)于东既(吾)又与汝就食江南5固定句式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其其其”构成选择疑问句,译为: “ 是还是还是?” )六、难句翻译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结果你没有来)3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 (sh 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

7、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 赴任啊。 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8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八、研习课文内容 (一) 、讲读课文一、二、三段。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 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 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

8、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 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 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 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从 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 ()为谋生聚少离多:“

9、其后四年, 而归视汝” “又四年,, 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 , 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 , 汝 又不果来”。 ()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 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 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 4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 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

10、那些值得怀念、 忧戚,或感到遗憾的 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 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 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 叙事中处处含情, 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 写得如泣如诉。4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继续研习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四六段。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答: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 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

11、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3揣摩文章第 5 自然段中 “ 邪”“也”“乎”“矣” 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 的作用。 明确:三个 “ 邪” 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 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第五句“ 也”“乎” 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 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第六七句末尾用“ 乎” ,来 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 也” ,表明作者始终难以 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 “ 也” 连用,表假设,后一个 “ 也” 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第十一、十二、十三句

12、连用“ 矣” 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 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 “ 矣” , 相当于 “ 了” ,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二) 讲读课文第七九段。 1.概括段意 答: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 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 无知” 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 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 讲读课文第十至十二段。 1.概括段意: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 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 望; 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 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 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 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 如课文第 5 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