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9288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自身的反思,对世界的思考,其基本宗旨在于探究人获得自由解放的条件和途径。一、社会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具体的历史过程。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其指的是社会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表现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决定的,而生产力是社会文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和源泉。社会进步首先通过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出来。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

2、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其中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把社会文明的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次,社会进步还表现在每一社会形态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然而,在构成历史的某一局部或发展时期,有可能会出现曲折和倒退。但是,这种曲折和倒退都是暂时的,终究改变不了社会进步的总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二、人类解放人类的解放, 即人类从自然的、 社会的以及自身的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与束缚下摆脱出来而获得自由。这一过程要经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漫长的历史过程。1. 必然和

3、自由。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自由的理解遵循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使人服从于客体,即人通过对客观的顺从而摆脱外在的限制,获得自由。一种是赋予人的精神以无限的能动性,即人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限制而获得自由。前者是旧唯物论哲学的自由观,后者则是唯心论哲学的自由观。这两种自由观都是片面的。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才克服了上述自由观的片面性,正确地解决了必然和自由的关系问题,为人类争取自由的斗争提供了伟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阐明人的自由的本质。它认为,自由是一个主体性范畴,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的体现。人如果失去了主体性,只是顺从客体,或者只是消极地

4、逃避外在的限制,是不会有自由的。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的限制。但是,人又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毛泽东作了简练明确的概括:“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2.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支配人类生活的是两种客观必然性:自然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人在自然领域的自由是对自然必然性的自由,人在社会领域的自由则是对历史必然性的自由。这两个领域的自由是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的,因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自由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人在社会领域的自由是人成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主人。

5、人在自然领域的自由,也是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凭借社会文化的力量而争取的,这种自由实现的程度和具体状况都取决于社会关系的状况。因此,自由不是标志着个体存在的状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范畴,就是揭示不同社会状态的本质的范畴。“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借助于这对范畴,正确地阐明了自然和社会这两个领域内自由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领域自由的实质。在私有制条件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在这两个领域内的自由形成巨大的反差。在资本主

6、义社会,人们驾驭自然必然性的力量空前地强大,社会生产力迅猛地增长,表明人类在自然界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由,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却越来越受到异己力量的奴役,人对自然界的每一个新胜利都转化为奴役人的新手段, 人被异化。 简单的说, 就是人行为的目的本身已经不再是为人,而是一些诸如金钱等异化物。从而导致“人吃人”的极端异化现象。人们在自然领域的自由同在社会领域的自由恰成反比。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3.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认为按照事物的本性,只有当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时,才在那里开始了自由王国。马克思使用了物质生产领域的“此岸”和“彼岸”这样一对概念。物质生产领域的

7、“此岸”和“彼岸”不是空间概念。所谓物质生产活动的此岸和彼岸的对立,实质上是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劳动时间是人类为维持和再生产自身的生命所必需的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时间,自由时间则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可以用于从事科学、艺术、社会管理等等非物质生产活动的时间。当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劳动者能够超出自身的需要而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时,即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时,人类就无须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上,而是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去从事物质生产以外的科学、艺术等活动。这种以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自由时间的出现,对于人类自由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

8、自由时间,才有人类能力的发展,才有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自由王国就是依靠自由时间建筑起来的。然而,在人类历史已经走过的长时期里,一直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上,能够腾出的自由时间十分有限,因而不能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受这种有限的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必然地会发生阶级的分化。社会中一部分人通过占有剩余劳动而从物质生产活动的领域中摆脱出来,把自己应当承担的那部分劳动转嫁给他人,成为不劳动的阶级、 剥削者阶级。 他们侵占了剩余劳动,也就是窃取了社会的自由时间。而另外的占较大数量的一部分人则被迫承担起整个社会的劳动重负,成为终生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阶级、被剥削者阶级。他

9、们创造了自由时间却不能享有自由时间,他们的可供支配的时间都变成了劳动时间,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历史的发展、政治的发展;艺术、科学等等是在这些人之上的上层社会内实现的。( 在历史上,这种现象就成为诸如血统高贵论等人生而不平等理论的证据。) 事实上上层社会把持了人类能力发展的垄断权,是因为他们独霸了自由时间。下层社会即广大劳动者由于自己可供支配的时间都变成了劳动时间,因而也就“丧失了精神发展所必需的空间,因为时间就是这种空间”。可见,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对立深刻地表现着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对立。在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发展以劳动阶级丧失发展为前提,一般人类能力的发展以牺牲占人口多数

10、的劳动者的发展为条件。人类的自由在这种对抗的形式中发展,就谈不上什么“自由王国”。自由王国的实现, 即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是“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对立的扬弃”。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了以发展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活动,成了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实现劳动的普遍化以扬弃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为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是下述两个方面:第一,必须有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自由时间足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劳动的普遍化,才具有消除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对立的物质基础。第二,必须有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必须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消灭社会

11、上一部分人通过侵占他人剩余劳动而窃取和独霸社会自由时间的现象,使切劳动者能够真正占有和自由地运用自己所创造的自由时间。人类社会走向自由王国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这一历史过程的重大转折点,却不是这一过程的完成。要完成这一过程,还必须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去推进社会关系的全面改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朝着这个伟大的历史目标前进,并且只有把它同这个伟大的历史目标联系起来才能充分显示它的意义。总之,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变革实践中,人自身也获得改造

12、、发展与进步,从而克服种种异己力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到那时,人不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自己的主人,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尽管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最终实现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与此同步,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实现,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但这是合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遏的历史必由之路! 人类解放的内涵和本质为了阐述他的人类解放观,马克思引入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政治国家中的人是以政治共同体的方式存在的,而市民社会中的人则是一个个分离的个体。同时,市民社会又

13、是政治国家的前提,因为个体的存在是先于普遍性的,离开了个体之间的分离、分别的普遍性只是一种真空。政治国家层面上实现的种种公民权(Civil Rights )实际上都是市民社会范畴内的人权(Human Rights )的体现,由此可见,政治国家总是自觉地以市民社会为目的。在未经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解放的国家,即不完备的基督教国家,宗教是属于政治国家范畴内的事务,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统一于宗教之中。政治国家把宗教看作自己的基础,使宗教成了不完备的政治,而使二者都降低为假象。政治解放的意义在于使政治国家从宗教中获得解放,将宗教从政治国家的领域驱逐到市民社会的领域中,在政治国家的范畴追求一种剔除了人的自身

14、规定性的抽象的平等,同时也使市民社会实现非政治化( depoliticalization),回归自然状态。政治解放的完成带来了完备的基督教国家的建立。之所以仍然称其为基督教国家,是因为它仍然需要宗教来补充它作为国家的一般缺陷。宗教不再是政治国家的基础,但是成为了它前提的一部分。这种缺陷和宗教的世俗基础是不可分的:政治解放实际是通过一种类宗教的中介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它宣布在政治国家的层面上实行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分配,并以为这就是自由的终极实现,但是它忽视了市民社会中的人的自身规定性,而把政治国家的生活当作了真实的生活,把虚幻的彼岸世界认作根本的规定性,从而使人沉浸于一种抽象的平等之中。这样的政治国

15、家, 实际上是宗教精神的一种实现,虽然抛弃了宗教的语言和形式,但其本质仍然是基督教性质的民主国家。自由、平等在抽象的政治国家领域的实现,并未带来真正的解放,反而加重了市民社会中个体的人所受的压迫和限制。人与人的差异在政治国家层面上已经不复存在,这导致了他们更加强烈地希望追逐市民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和荣耀,也要求政治国家为这种追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护。政治解放的过程中树立起的人权理念,即自由、平等和安全,看似冠冕堂皇、顺应自然,实际上无不出于对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捍卫,体现了市民社会的人的自私性和低下性。不难理解,生活在政治解放后的市民社会中的一个个分离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感受到了巨大的限制和不自

16、由。在政治国家宣布自由平等已经得到实现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在市民社会的生活中感受了扭曲和异化了的世界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挣扎。这种生活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他们无法回避和解脱,因而宗教潜入了市民社会之中,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精神信仰,试图帮助他们在这种人和世界的异化了的关系中寻找回自身存在的价值。那么,完备的基督教国家所展现的这些问题,能够通过政治解放来解决吗?马克思的回答是否定的。既然政治解放的任务是把政治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那么在完备的基督教国家,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政治解放有其自身的限度,而对政治国家的批判应当进一步发展为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政治解放自身的局限,才能够将批判深入到市民社会的层面。人类解放的本质在于实现对宗教的彻底扬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批判生活本身的宗教性质。这种批判绝不局限于对政治国家中的理论化的基督教生活的批判,也包含对市民社会中的实践化的犹太教生活的批判。这里的犹太教,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拜物教,即以金钱为唯一上帝的宗教信仰。在市民社会中,金钱本是人的异化了的外在本质,却反过来统治了人,这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宗教生活,即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