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7023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6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刘文龙 ; 邱凌 ; 龚强华2011 年 05 月 25 日 06:50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2008 年底,武钢建成投产50 周年,累计产钢2.21 亿吨。完成第一个“1 亿吨”,武钢整整用了40 年;待完成第二个“1 亿吨”,则只用了9 年;当今拥有年产钢3000 万吨能力的武钢,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钢铁巨人之一。这一年,武钢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2008 年中央企业十大典型”之一。2009 年 1 月 9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武钢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获200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十里钢城”、“百里矿山”,曾是20 世纪对武钢

2、的美誉,今天这个荆楚大地的钢铁巨人的触角已经延展至祖国的南海之滨兴建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一、创建新钢都定址江南流金瀑旧中国 1949 年,产钢 15.8 万吨。再向前追溯半个世纪,“洋务运动” 催生的汉阳铁厂,经营 31 年累计产铁250 万吨、钢 54 万吨。 当共产党人接管武汉时,已是千疮百孔, 奄奄一息。为了尽快医治战争的创伤,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世界反华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社会主义中国最初是寻求苏联的援助。1949 年 12 月 16 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月,经中苏两国领导人会谈商议,

3、苏联政府同意帮助中国援建50 个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兴建一座钢铁企业。在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祖国的第二大钢都,将建在处?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决策者从战略和经济地理考虑,经政治局讨论,毛泽东主席决意: “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 ”1952 年 5 月,为兴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地处黄石市的华中钢铁公司成立“三一五厂筹备处”( 工程代号 ) ,相继开展了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及选择厂址、收集资料、工业试验、设计、施工准备等一系列工作。经先后组织5 次大的野外踏勘工作,前后选点23 处,确定了3 个候选厂址。 1954 年初,苏联选厂专家组来武汉,踏勘了武汉市近郊青山一带这是一

4、片超过7 平方公里的理想之地,当时已被二汽定为厂址。苏方专家组于3 月 26 日提出了厂址选择意见书。经中外专家合议后,认为青山更适合作钢厂的地址,让二汽易地重新选址。随后,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于同年5 月12 日正式下文批准以武汉青山作为厂址。在国家批准以青山作为厂址时,苏联专家组提议,新厂以武汉地名命名为宜。中央采纳了这个建议。1954 年 9 月,重工业部钢铁局在华钢经理会议上宣布,华中钢铁公司于1954 年底更名为武汉钢铁公司。1955 年 1 月,中国在莫斯科接受了苏联承担的武钢的设计方案。6 月,国家正式批准了武钢第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从此武钢建设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

5、1958 年 9 月 13 日,武钢一号高炉投产庆典1955 年 6 月,大冶铁矿动工兴建,揭开了整个一期工程施工的序幕。1956 年初,青山地区机修、动力、铁路、公路、仓库及辅助性设施相继施工。1957 年 6 月 5日,炼铁一号高炉动工兴建,主体工程建设从此揭开了序幕。炉容为1386 立方米的一号高炉,将在1959年 7 月 1 日流出钢水。新华社电讯传遍四面八方,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英国的 泰晤士报在转发这条消息时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并断言中国人吹牛皮,3 年内不可能完工。武钢建设者以当家作主高昂的劳动激情,只用了15 个月零 8 天即建成一号高炉。1958 年 9 月13 日,毛泽东

6、主席亲临武钢一号高炉,观看了高炉首炉出铁。一号高炉投产,标志着新中国的钢铁长子武钢从此诞生了。此后,大冶采矿和破碎系统、乌龙泉矿、焦作矿以及一号和二号焦炉相继建成投产。二号高炉,一号和二号平炉、三号和四号焦炉以及灵乡铁矿、金山店铁矿和程潮铁矿等工程也开始动工。武钢第一期工程建设以1958 年一号高炉投产为标志,进入了生产、建设同时进行的新阶段。1959 年是武钢第一期工程建设的高峰年。为了实现当年产铁120 万吨的高指标,武钢调整原计划施工顺序。先施工建设二号高炉,同时进行炼钢主体工程建设。期间初轧、 大型、轧板 3 个轧钢厂也相继动工。1959 年下半年,二号高炉仅用4 个多月工期于当年7

7、月 14 日投入生产。四号焦炉,一、二、三、四号烧结机,大冶铁矿选矿厂一、二、三、四系列,金山店铁矿张伏山小井等相继投产。一号平炉的建设原计划工期18 个月,结果只用了10 个月零 3 天,于 1959 年 9 月 30 日建成投产。 二号平炉于同年10 月、 三号平炉于同年12 月相继建成投产。1960 年,中苏关系日趋紧张、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给武钢的生产、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一年,武钢第一期工程建设以成材轧钢系统工程为中心。1959 年 6 月,初轧厂破土动工,1960 年 3 月基本建成,创造了快速施工纪录。当时由于从苏联进口的主电机未到, 致使投产日期拖延至当年的7 月。大型

8、厂是中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第一个现代化大型轧钢厂,于1959 年 3 月动工兴建, 1960 年 10 月开始试轧。从1955 年矿山开始建设到 1960 年大型厂试轧止,基本上完成了年产钢150 万吨规模设计包括的主要生产设施和相应的公用辅助设施的建设,同时还将属于第二期工程的部分项目提前到1960 年建成投产。1961 年,为了配合国民经济调整,武钢主要围绕年产150 万吨钢配套进行充实调整工作。从 1961 年至 1962 年,武钢先后停建了火烧坪铁矿、官庄矽石矿、 大冶铁矿铁门坎采场、灵乡铁矿、金山店铁矿、程潮铁矿、附属钢厂等项目。1963 年武钢建设出现转机,4 月间程潮铁矿广

9、山露天采场恢复生产,11 月间大型轧钢厂投入生产。当年武钢生产实现了扭亏为盈。武钢基本建设到1964 年底共完成投资12.55 亿元。1965 年,武钢根据冶金部的指示,制定了关于三年建成武钢产钢200 万吨规模的规划和武汉钢铁公司200 万吨的规模规划设计,武钢进入到200 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配套阶段,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武钢生产建设受到严重影响。19651966 年,基本建设以抢建轧板和完善初轧、大型厂生产设施为重点。1966 年的投资安排是第三个五年计划以来武钢建设的高峰。当时建设的重点是继续抢建轧板厂,续建、 配套项目主要有初轧厂的均热炉和板坯库等。同年 8 月,轧板厂建成并投

10、入生产。轧板厂竣工投产标志着武钢一期工程收尾结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6 年全年建设计划仅完成87.8%。1967 年至 1968 年,武钢基本建设处于低潮,只建成初轧均热炉和板坯库、大型厂主厂房及三号重轨加工线等少量配套工程。1969 年至 1971 年,武钢基本建设投资水平有所回升。在此期间,完成3 号高炉、程潮铁矿东采区、七号平炉、二烧结等项目的建设,还建成属于“双四百”配套项目的四号高炉、三烧一系列2 台 90 平方米烧结机、80 吨转炉及一炼钢主厂房的扩建等。至1971 年底,武钢年产200 万吨钢配套设计规模的主要项目已基本完成,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864 亿元,

11、其中包括四号高炉等“双400”万吨配套项目的投资7886.8 万元。 1969年, 武钢承担了轧制坦赞铁路钢轨的生产任务,5年间总共供应钢轨20.223万吨,为这条横卧东非裂谷的“彩虹”贡献了力量。1970 年 5 月,国务院业务组召集中央有关部委和武钢等单位负责人,研究了武钢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发展问题,并拟定了关于武钢发展问题座谈纪要。纪要决定武钢“四五”计划期间生产能力扩建规模为年产钢铁各400 万吨 ( 简称“双四百”) 。根据国务院安排,1972 年 11 月 30 日,冶金部下达了批准武钢扩建初步设计审查纪要, 1973 年 1月 27 日,国家建委和冶金部联合下达关于武汉钢铁公

12、司扩建初步设计几个问题的批复,除原则同意武钢扩建初步设计审查纪要外,还对扩建中对外协作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补充意见,作为武钢“双四百”扩建的主要依据。1972 年,中央决定为“双四百”配套的国产1.7 米轧机改为从国外引进。荆楚大地上, 历史又一次为武钢留下注脚 : 新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又将成为新中国引进西方技术投资最大的企业。二、钢铁巨人的三次腾飞第一次腾飞打破坚冰开先河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达20 余年的敌对状态。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陆续跟多个欧洲国家建交。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开始向

13、西方国家微微开启国门。中央决定在三五年内引进一批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其中包括13 套大型化肥设备、 4 套大型化纤设备、3 套石油化工设备、 1.7 米轧机等,共计外汇43 亿美元,所以称为“43”方案。其中, 1.7 米轧机身价最高,不计国内配套设施,引进费用6 亿美元,约合40 亿元人民币。经党中央、 国务院权衡再三,1972 年 8 月 16 日决定武钢原 “双 400 万”配套的国产1.7米轧机工程改由从国外引进。1973 年 3 月,邓小平副总理恢复工作后,十分关心武钢引进1.7 米轧机,并于同年12 月到武钢视察。1.7 米轧机工程于1974 年 9 月破土动工, 到 1978 年

14、 912 月各主体厂工程载负荷试车成功, 1981 年 12 月经国家验收正式交付生产,总投资40.52 亿元,系 20 世纪 70 年代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武钢热轧带钢厂、冷轧薄板厂、冷轧硅钢片厂和第二炼钢厂连铸车间。打破坚冰开先河,当1978 年中国步于改革开放元年时,武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方面已捷足先登。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中国兴建的这座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从设备到工艺保留着50 年代初苏联钢铁行业的特点,现在又引进现代西方技术的1.7 米轧机, 对此, 武钢能驾驭自如吗? 当 1.7 米轧机建成投产后,由于原有装备、 技术水平、 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要求,导致投产后很长

15、时间生产不正常,事故较多,不能达到设计能力。为了保证1.7 米轧机正常生产,从1982 年开始,武钢对1.7 米轧机系统的外貌、性能、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进行了“四恢复”,到1985 年 6 月,共完成技术革新与改造1021 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21 项。通过“四恢复”,整个设备系统运转正常,设备的日作业率、有效作业率、机时产量逐年提高,能耗逐年降低, 产品合格率和成材率逐年上升,为 1.7 米轧机达到和超过设计能力创造了条件。 1984 年 7 月至 1985 年 6 月,武钢对冶炼系统老厂进行了改造。包括对炼铁四号高炉、一炼钢厂三号平炉、烧结厂三烧二系列、二号烧结机和焦化厂五号焦炉同步进行大修

16、改造,简称“四同步”改造。被武钢人称为“淮海战役”的“四同步”改造大会战,共投入来自各方面的施工人员14000 余人,投资达 1.4 亿元。“四同步” 改造后, 冶炼系统设备能力、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同时,还相继对供电系统、煤气系统、供水系统等老厂能源介质和转炉、热轧等前工序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到1985 年底,武钢已能生产1.7 米轧机系统所需要的全部钢种,钢铁日产量平均达到“双超万吨”的水平,钢铁年产量达到“双400”万吨水平,第二炼钢厂于1985 年 3 月在中国首次实现全连铸。1.7 米轧机达到核定的设计能力。为了提升武钢的整体发展实力,在“七五”、“八五”期间,实施了“双500”、“双700”万吨技术改造扩建。“双700”万吨扩建改造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直接成为投资主体。这一时期,进行了8 大重点改扩建技术工程,分别是五号高炉工程( 即新三号高炉易地大修工程 ) 、矿石场技术改造工程、七号焦炉系统工程、碎铁 1500 吨打包机工程、 热轧四号加热炉工程、二号RH真空处理装置、冷轧原板轧机工程和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