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流与黄河断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5929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断流与黄河断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断流与黄河断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断流与黄河断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断流与黄河断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断流与黄河断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流与黄河断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断流黄河下游最后一个水文站 利津水文站流量小于1 立方米 /秒时即称“ 黄河断流 ” 。断流情况及特点从历史上看,如遇持续干旱枯水年黄河干支流也曾出现断流现象。初步研究表明,古代黄河干流断流约数百年发生一次,支流断流约数十年一次。但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黄河断流频繁发生。1972 年1998 年的 27 年中,黄河有21 年发生断流,首次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天数不断增加,断流河段长度不断增加,下游大流量时也发生断流。70 年代 80 年代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小于750 立方米 /秒时,下游才可能发生断流。进入 90 年代以后, 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为1100 立方米 /秒时,也可

2、能发生断流。除黄河下游断流情况严重外,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控制站亦多次出现断流,黄河干流头道拐和潼关站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最小流量。断流原因主要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耗水量的迅速增加、水土保持拦蓄, 使本来就比较贫乏的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二是近期降雨、径流量明显减少。1990 年 1997 年期间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兰州以上降雨量平均355 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5%,河口至龙门411 毫米,

3、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0%,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1 毫米,比多年平均减速少21%。三是用水浪费现象严重。黄河流域灌区大多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程度差、渠道衬砌少、耗水定额普遍偏大。加上灌溉方式简单落后,不少还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只达30%50%,水量浪费严重。工业用水也同样存在浪费问题。四是水价太低。难以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控引黄水量,不利于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加重了引黄供水的紧张状况。五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水资源调度管理体制。对引水量无法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六是中游干流缺乏调蓄能力。七是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断流的

4、影响一是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影响。黄河下游以黄河为水源的城市有河南省的郑州、新乡、开封、濮阳,山东省的菏泽、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东营、青岛等城市以及中原、胜利两大油田。每年冬季还要向河北省调一部分水。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和分析,黄河下游1972 年 1996 年的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含油田 )累计经济损失约为268 亿元,年均近14 亿元 (1995 年价 )。从总体看,呈递增趋势。二是对河道淤积及防洪的影响。断流造成河道主槽淤积十分严重,呈现出水位抬升加快,河槽过洪能力减少的不利局面。漫滩流量由80 年代 6000 立方米 /秒左右,减少到现在的3000 立方米/秒左

5、右。三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它一方面引起河道萎缩,导致滩区土壤沙化,破坏洄游性鱼类产卵繁殖 ;另一方面恶化河口地区生态环境.使这一地区的淡水资源和各类富有营养的物质补给断绝。在海水入侵、土壤沙化、盐化的作用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缓解断流的对策(1)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建立以流域机构为主的黄河干流水资源统一管理及调度体制,加强用水管理,建立严格的用水管理责任制,以1987 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多年平均情况下水量分配指标为依据,执行黄河水资源管理法规,实行依法管水。(2)实行井渠双灌,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水。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井渠双灌。(3)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搞

6、好节约用水要增加对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各种节水技术。对现有工业项目,要限期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用水指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对今后审批建设项目,要把节水作为一个重要条件。黄河流域应限制发展高耗水产业要依法征收黄河水资源费,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用水。(4)合理确定水价。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控引黄水量。黄河断流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 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 25 年间,有19 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 年 3 次断流。 1987 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

7、995 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 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 683km , 占黄河下游 (花园口以下) 河道长度的80% 以上。1996 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 月 14 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 次,历时达136 天。 1997 年,断流达226 天,为历时最长的断流。成因浅析 :自然原因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致使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根据观测,2

8、0世纪 70 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太阳黑子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 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行星风成分。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 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间冰期根据考古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在第

9、四纪大冰期中,又分为几个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而当今世界处在第四纪的亚间冰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尤其在黄河流域,出现干旱气候。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 年1995 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大气层透明度变化地表气候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除受太阳本身变化影响外,到达地球的部分也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大,火山爆发喷出的灰尘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没有显著影响。据计算,火山尘埃散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散射地面长波辐射大30倍,尘埃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比大气分子强得多。根据实测结果,火山活动较多的年份,相应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较少。

10、1912 年以后至20 世纪 90 年代,北半球火山活动相对较少,大气混浊程度减少,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增高,形成一个温暖期,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燥。流域状况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 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 60% 的降水量集中在6 月 9 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天然河川径流量658 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 亿立方米。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 23。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最终导致黄河断流现象出现。下游补

11、给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上中游补给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人为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在黄土高原,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

12、土流失量惊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人口和经济迅速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 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 万公顷农田, 90 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 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在50 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 亿立方米, 90 年代初达到300 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与50 年代相比, 90 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 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 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

13、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管理不协调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水资源浪费惊人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 厘钱, 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 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 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 ,水资源浪费

14、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水体污染严重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 “矛盾更加尖锐。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加速了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干旱加剧。海洋沙漠化每年大约有18 亿吨的石油通过海上运往消费地。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轮失事等原因,每年约有18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另外,还有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有人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中的石油量达 200 万吨 1500 万吨, 其中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参与水汽输送的水量减少。 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的潜热的转

15、化,使海洋减小了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 “海洋沙漠化效应“。尤其在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我国近海越来越显著,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降水,使我国降水量有所减少。人为热释放随着工业、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长。仅 2000 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了 380 亿吨煤所放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气的干燥度,使陆地降水量减少。沿海城市气候截流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造成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因而形成局部的热力环流,其在大范围气压梯度小时,表现比较明显。在白天市区中心有强烈的上升气流。这样,市区因凝结核特别多,又有上升气流,所以,降水量比郊区多,一般可增加5% 10%。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城市发展规模大,数量多, 众多的城市群对进入大陆空气中的水分有明显的“截流 “作用, 使之在当地产生降水,减少了进入内陆(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量,使黄河主要补给区降水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