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阁揽胜赏花泉(短长版本)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5366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阁揽胜赏花泉(短长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登阁揽胜赏花泉(短长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登阁揽胜赏花泉(短长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登阁揽胜赏花泉(短长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登阁揽胜赏花泉(短长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阁揽胜赏花泉(短长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阁揽胜赏花泉(短长版本)(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长版本各一份,建议用短版本。 【短: 1400 多字;长 2100 多字;长版本多有参考吴希林所著文章如皋文昌阁三教合一的精彩缩影,文章一并附于后供冒总参阅,加深文昌阁认识和对其演变的了解,便于日后介绍。另:匾上四个篆字为“文治光华”。 】登阁揽胜赏花泉东皋风雅,满城华章;雉水流韵,文脉恒昌。在千年古邑内城东南隅有一处彰显教育之乡崇文尚德、尊儒重教历史底蕴的建筑文昌阁。“辰宿司福禄,运数属文章”,自古以来,文昌阁多崇祀文昌帝君和魁星。文昌帝君即文曲星,系掌管功名、禄位、文运之神;魁星原为上天二十八宿之一,也称“奎星”、“奎宿”,后被尊为主宰文运之神。“文昌”寓文运亨通、教化昌盛。华夏大地,文

2、庙学宫、文昌阁等文化遗迹为数众多,但如皋文昌阁却又独具特点,她是如皋儒、释、道相渗相融、三教合一的精彩缩影。如皋文昌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初始,并不叫文昌阁,亦未供奉文昌帝君,而叫崇德楼,是学宫的配套景观设施,后供奉道都神祗文昌帝君,演变成为文昌阁,最终由释家入驻管理,并附建文殊禅院,而且一直是皋民祭祀祈祷、 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 此间,道家敬神,释家念佛,儒家作文,三教融合,相得益彰,显现一派和谐景象。文昌阁飞檐翘角, 黛瓦朱栏,建筑风格颇具特色。 周围树木参天,环境优美。尤其以高著称,其时,人们称之为望江楼。因此,向为游客登高观光的好去处。县志谓之为“江楼月色”,乃“东皋胜景

3、”之一。在康熙如皋县志 中作了这样的描述: “乘夜登之, 素月澄空,碧天无际,远睇郊原,烟光露影,与天上下;回眺城中,万屋参差。果是玻璃碧浸,身在斗牛之墟矣!”明、清诗人关于如皋文昌阁的诗也很多,如王臣有文昌阁 五言律诗:“杰阁俯城耸, 高秋入望赊。平皋逾万顷,聚落有千家。山色虚空碧,江流没远沙。倚栏高啸者,海上羡浮槎。”1938 年文昌阁毁于日军炮火,成为古邑之痛,重建文昌阁遂成如皋人的一大愿望。进入21世纪,如皋市政府决定恢复文昌阁,新阁于 2003年 5 月竣工,矗立于城河之滨,与千年古刹定慧寺和文庙大成殿隔路相望,互相映衬,使古城锦上添花。登阁揽胜,逸兴遄飞:城河碧波荡漾, 游艇来往;

4、河边杨柳依依,百花争艳;入夜灯光倒影, 彩彻云衢。真可谓“登斯楼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如今, 走进文昌阁又别有洞天, 这里已成为如皋文化交流的渊薮。奇珍异宝,琳琅满目;诗文楹联,文采斐然;更有民俗钱币,天下花泉。一楼为旅游文化商品展销区,但见丝绸制品,润泽华贵;传世古玩,蕴藏大千;瓷器杂件,妙手天成, 可玩、可购、可鉴、可赏。文昌阁内设民俗币展区,为中国民俗币学会苏中分会会长单位,民俗钱币古时雅称“花泉”,俗称“花钱”。这里有华国锋主席亲笔题词“百花齐放,天下花泉”,这里有镇阁之宝由一万多枚北宋古钱编制的大型古币鼎, 当然这里还有内容丰富、 令人大开眼界的珍稀花泉。相对于流通的行用钱来讲

5、,“花泉”的功能是用来表示祝福、驱邪、佩戴、把玩等,但由于其书体和图案不拘一格,工艺复杂,而且存世量非常有限, 大大低于行用钱,精品民俗钱币更是少之又少,是各朝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具有极其珍贵的收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二楼展区精心布陈的长寿庆生花泉和科举功名花泉等专题展柜,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如皋长寿养生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教育之乡如皋,一方水土,万家书香。三楼展示如皋历史文化、 特色风物或非遗物品、 古代文人咏文昌阁的诗词。流连其间,宛若穿行于古邑如皋人文积厚的历史记忆。四楼供奉文昌帝君像,介绍如皋历代名人以及文昌帝君的传说、历代祭祀文昌帝君的情况、 文昌阁重修记等。 既丰富了景观的文化

6、内涵,也满足了游客学子祭祀文昌帝君,祈祝文运昌盛的心愿。文章道德源流远,礼乐诗书韵味长。登阁揽胜赏花泉,归去犹带文脉香。祝愿皋邑,文道昌明;祝愿学子,万里青云;祝愿游客,福寿康宁。登阁揽胜赏花泉东皋风雅,满城华章;雉水流韵,文脉恒昌。在千年古邑内城东南隅有一处彰显教育之乡崇文尚德、尊儒重教历史底蕴的建筑文昌阁。“辰宿司福禄,运数属文章”,自古以来,文昌阁多崇祀文昌帝君和魁星。文昌帝君即文曲星,系掌管功名、禄位、文运之神;魁星原为上天二十八宿之一,也称“奎星”、“奎宿”,后被尊为主宰文运之神。“文昌”寓文运亨通、教化昌盛。华夏大地,文庙学宫、文昌阁等文化遗迹为数众多,但如皋文昌阁却又独具特点,她

7、是如皋儒、释、道相渗相融、三教合一的精彩缩影。如皋文昌阁最初由知县童蒙吉、 教谕谢绍祖倡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初始,并不叫文昌阁, 亦未供奉文昌帝君, 而叫崇德楼,是学宫的配套景观设施。如皋学宫,始建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几经易址,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知县黎尧勋将学宫移建于内城东南隅(今如师附小校址)。时隔 18 年后,童蒙吉调任如皋知县,在学宫前的城墙边垒台建楼, “思道德之盛,要当日积而月崇”,故曰“崇德楼”。至此,一座高大雄伟的崇德楼由儒家精心策划,矗立于皋邑大地。崇德楼高大雄伟,鸟瞰全城,眺望郊野,俯视学宫,古城美景尽收眼底。但终究只是空楼一座,在当时宗教兴盛的年代

8、,有人便想到为人间“司禄判桂”、“辅文开化”的文昌帝君,认为文昌帝君本来就是文人学子崇拜的神袛, 如果把他请到楼上,既不违背建楼的初衷,又丰富了景观的文化内涵,也满足了游客学子祭祀文昌帝君的心愿,真是善事一桩。 于是便有人出资塑造了文昌帝君神像和魁星、朱衣塑像,备齐香案祭具,一时间香火十分旺盛。从此,崇德楼便变成了文昌阁,亦曰文峰阁、文昌庙,成为道教观所。文昌阁虽然供奉道教神祗,但一直为知县、教谕倡建,并由地方绅董出资,因此,产权并不明晰, 长时间无人管理。 因其靠近定慧寺,至清朝便由定慧寺派僧人入驻,文昌阁便逐渐成了释家管理的场所,清嘉庆以后也一直由僧人出资维修。释家入主文昌阁, 亦自知于理

9、不顺。因此,于清亁隆以后,逐渐对文昌阁加以改造。他们认为,道教有掌管文运的神祗文昌帝君, 佛教也有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而且称谓上都带一个“文”字,何不将二文融合一体,共同掌管人间文运?因此,便别出心裁,在阁下建了“文殊禅院”,供奉文殊菩萨。并陆续砌建了禅堂、僧舍,使和尚入主文昌阁名正言顺。文殊禅院山门朝北,照壁墙上有“文治光华”4 字石刻。北边是玉莲池,东边是定慧寺,两处建筑浑然一起,更显气派。如皋文昌阁本由儒家创建的崇德楼,后供奉道都神祗文昌帝君,演变成为文昌阁,最终由释家入驻管理,并附建文殊禅院,而且一直是皋民祭祀祈祷、 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 此间,道家敬神,释家念佛,儒家作文,三教融合,

10、相得益彰,显现一派和谐景象。文昌阁飞檐翘角, 黛瓦朱栏,建筑风格颇具特色。 周围树木参天,环境优美。尤其以高著称,其时,人们称之为望江楼。因此,向为游客登高观光的好去处。县志谓之为“江楼月色”,乃“东皋胜景”之一。在康熙如皋县志 中作了这样的描述: “乘夜登之, 素月澄空,碧天无际,远睇郊原,烟光露影,与天上下;回眺城中,万屋参差。果是玻璃碧浸,身在斗牛之墟矣!”明、清诗人关于如皋文昌阁的诗也很多,如王臣有文昌阁 五言律诗:“杰阁俯城耸, 高秋入望赊。平皋逾万顷,聚落有千家。山色虚空碧,江流没远沙。倚栏高啸者,海上羡浮槎。”1938 年文昌阁毁于日军炮火,成为古邑之痛,重建文昌阁遂成如皋人的一

11、大愿望。进入21世纪,如皋市政府决定恢复文昌阁,新阁于 2003年 5 月竣工,矗立于城河之滨,与千年古刹定慧寺和文庙大成殿隔路相望,互相映衬,使古城锦上添花。登阁揽胜,逸兴遄飞:城河碧波荡漾, 游艇来往;河边杨柳依依,百花争艳;入夜灯光倒影, 彩彻云衢。真可谓“登斯楼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如今, 走进文昌阁又别有洞天, 这里已成为如皋文化交流的渊薮。奇珍异宝,琳琅满目;诗文楹联,文采斐然;更有民俗钱币,天下花泉。一楼为旅游文化商品展销区,但见丝绸制品,润泽华贵;传世古玩,蕴藏大千;瓷器杂件,妙手天成, 可玩、可购、可鉴、可赏。文昌阁内设民俗币展区,为中国民俗币学会苏中分会会长单位,民俗

12、钱币古时雅称“花泉”,俗称“花钱”。这里有华国锋主席亲笔题词“百花齐放,天下花泉”,这里有镇阁之宝由一万多枚北宋古钱编制的大型古币鼎, 当然这里还有内容丰富、 令人大开眼界的珍稀花泉。相对于流通的行用钱来讲,“花泉”的功能是用来表示祝福、驱邪、佩戴、把玩等,但由于其书体和图案不拘一格,工艺复杂,而且存世量非常有限, 大大低于行用钱,精品民俗钱币更是少之又少,是各朝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具有极其珍贵的收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二楼展区精心布陈的长寿庆生花泉和科举功名花泉等专题展柜,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如皋长寿养生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教育之乡如皋,一方水土,万家书香。三楼展示如皋历史文化、 特色风

13、物或非遗物品、 古代文人咏文昌阁的诗词。流连其间,宛若穿行于古邑如皋人文积厚的历史记忆。四楼供奉文昌帝君像,介绍如皋历代名人以及文昌帝君的传说、历代祭祀文昌帝君的情况、 文昌阁重修记等。 既丰富了景观的文化内涵,也满足了游客学子祭祀文昌帝君,祈祝文运昌盛的心愿。文章道德源流远,礼乐诗书韵味长。登阁揽胜赏花泉,归去犹带文脉香。祝愿皋邑,文道昌明;祝愿学子,万里青云;祝愿游客,福寿康宁。如皋文昌阁三教合一的精彩缩影吴希林儒、释、道三教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都有兴衰交替,曲折发展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 它们为了适应统治阶级万的要求,也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既有相互争论、相互排斥, 但更多

14、的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在一些时代和地区甚至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 历史文化悠久的如皋,不仅三教的传入和兴起都比较早,而且三教融合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如皋文昌阁就是三教合一的精彩缩影。儒家建楼如皋文昌阁最初由知县童蒙吉、教谕谢绍祖倡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开始,并不叫文昌阁,亦未供奉文昌帝君,而叫崇德楼,是学宫的配套景观设施。如皋学宫,始建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几经易址,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知县黎尧勋将学宫移建于内城东南隅(今如师附小校址) 至今,由于有两淮巡盐御史吴悌拨款资助,“规模十倍于旧”,建有气势宏伟的全楠木结构大成殿,及明伦堂、斋馆、号房、射圃、戟门、棂星门等设施,并

15、在门内凿泮池,立职官题名碑,可谓气象一新。不知是如皋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还是县官的政绩观使然,时隔18 年后,颇有文人风度的童蒙吉调任如皋知县后,又拓地12 亩 6 分,将学宫锦上添花,使其更显得“气象恢宏,规模阔大”。并将学宫周围的街道整修一新,建立了牌坊, 在泮池边加了石栏。但他还觉不够, “念事不安于小成,而功必期于大就”,还要“花上添景”。经过苦思冥想,决定在学宫前的城墙边垒台建楼,土台与城墙同高(二丈五尺),二层楼建于台上,犹如“建于东南城上”,在当时确实雄伟壮观,确有“揽乾坤之秀气”,“挹江海之奇观”的功效,难怪有人自豪地把它叫做“望江楼”。但知县童蒙吉念念不忘这是学宫的配套景观,

16、“思道德之盛,要当日积而月崇”,便决定“以德名楼”,曰“崇德楼”。他说,这是“实望师生之自勉”,并表示自己要“同诸生共勉旃。”至此,一座高大雄伟的崇德楼由儒家精心策划,矗立于皋邑大地。建造时, 知县童蒙吉按照如皋民俗,亲自编制了一首抛梁鸽子,比民间匠人编的鸽子更具文采,抄录于下:抛梁东,日出沧海晓天红,照临万域烟波净,无限光华到学宫;抛梁西,窗含晚照暮迟迟,文星出现光联斗,日月争辉天下知;抛梁南,长江深处老龙眠,一朝吐气成云雾,带雨飞腾上碧天;抛梁北,遥望一人御万国,象同列秀绕天枢,永为楼上光明烛;抛梁上,晴天万里无云障,光明心地与天同,性真露出真模样;抛梁下,濠河藏璧连城价,琢成大器献明时,商斝周瑚都不亚。道家敬神崇德楼虽然高大雄伟,也着实吸引了不少游客登楼游玩,鸟瞰全城,眺望郊野,俯视学宫,将古城美景尽收眼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又觉得,只是空楼一座,似乎缺了点什么。在当时宗教兴盛的年代,有人便想到为人间“司禄判桂”、“辅文开化”的文昌帝君,认为文昌帝君本来就是文人学子崇拜的神袛,如果把他请到楼上,既不违背建楼的初衷,又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