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导论教学大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4370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教育导论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学教育导论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学教育导论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学教育导论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学教育导论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教育导论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教育导论教学大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教育导论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 教学目的 高师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素称“五大板块”,文学教育论的阙如是一个缺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站在当代中外文学理论批评的学科前沿,向学 员系统讲授文学教育、 传播与评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侧重探讨文学教育过程中 感受与分析作品的规律和技巧, 帮助学员用新的观念和方法更新知识结构,扩大 理论视野, 提高鉴赏能力, 以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并在更专业的水准上丰富 文学修养。 (二) 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和评论写作等方法,贯彻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 着眼于对学员已有中外古今文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全面激活,引导 学员

2、运用当代最新的文学观念和方法去观察、分析文学现象, 弥补文学理论课程 的缺陷,培养文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三)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自编讲义,印发授课提纲。 参考书目:根据内容,随堂开列。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 第一章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第一节文学教育的意义 1、价值叩问:领受诗意情感;提升生命境界;感悟自由精神。 2、素质教育:社会进步的诉求;语文教育的依托;学生发展的 需要。 3、知识更新:了解文学新变;提高分析能力;整合学术成果。 第二节文学教育的目标1 、感知: (1)感受鲜明生动奇特幽默的文学形象; (2)感受叙事类作品情节 的连贯和完满;(3)感受作品真善美的意蕴;(4)感受文学

3、语言的技巧与美感特 色; (5)感受句式的均齐连贯美和变化回环美; (6)感受各种文学风格的表现特 征。2 、理解: (1)能对熟悉的作品进行体裁分类; (2)能比较生活原型和作品形 象的区别; (3)能形象地解释作品关键词的意思; (4)能理解和预测作品的完整 形象及其发展;(5)能对作品形象进行情感匹配; (6)能对作品主题进行形象的 理解和评价。3 、情感: (1)能感受、识别作品中常见的情感情绪类型; (2)个体情绪能被 激发而流露出兴奋之情;(3)能被作品情感所感动而产生共鸣与移情; (4)能感 受作品形式所表现的情感内容;(5) 能通过情感符号有控制地表达情感体验; (6) 能向现

4、实生活迁移文学情感。4 、创造: (1)能够运用并说出形象的隐喻的语词; (2)能够运用并说出语言 优美句式均衡的语句;(3)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表达事物; (4)能够有感 情有想象地朗诵作品;(5)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再造生动的形象; (6)能够围 绕原作展开想象并按己意改编。 第三节文学教育的境界1 、人文的境界:超功利的终极关怀;悲天悯人的人道精神;必要的乌托邦式 的价值理解;2 、审美的境界:纯净自然的审美心胸;生命的激情与灵性;人生的艺术化;3 、自由的境界:生命意识的自由表达;强烈的个性化的创造冲动;思想的超 凡脱俗;4 、专业的境界:诗性的语言;充沛的激情;清晰的思维;独特的

5、感悟。 第二章文学观念与文学解读 第一节中国诗教评点理论述略 中国古代诗文评点著作浩如烟海,它集圈点、鉴赏、批注和评改于一身,是 帮助作者评判优劣、认识得失,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学习写作的一种独特形式, 这是一笔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以往人们只是把它作为文学批评史的资料看待是 不够的,其实它作为文学教育史的资料意义更为深远。 中国的诗教传统由孔子开其端,而所谓“兴观群怨”说正是其文学教育的目 标所在。诗为六艺之一,作为文学教材,孔子赋予了它重要的使命:“小子何莫 学夫诗?不学诗,无以言。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6、 其犹正墙面而立者与?” 六朝时期梁太子萧统所编 昭明文选 成为我国最早的当代文学作品选本,代表 了鲁迅所称“文学的自觉时代” 的主流价值取向, 至唐代则有所谓“文选六臣注”, 成为文学解读的范本。其后比较重要的文学教育读本有:古文观止(吴楚材、 吴调侯编)、 古文辞类纂(姚鼐编、林纾选评)、 唐宋八大家文抄(茅坤编)、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编)。从宋代开始出现了比较专业的评点或文学教育著 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宋代楼肪编撰的崇古文诀有如下介绍:“ 崇古 文诀三十五卷,楼肪编。是集乃所选古文凡二百余首。陈振孙书录解题称 其大略如吕氏关键 ,而所录自秦汉而下至于宋朝,篇目增多,发明尤精,学

7、者便之” 。 “宋人多讲古文,而当时选本存于今者,不过三四家”。 “世所传诵,惟 吕祖谦古文关键、谢枋得文章规范及肪此书而已。而此书篇目较备,繁 简得中,尤有裨于学者。盖肪受业于吕祖谦,故因其师说,推阐加密,正未可以 文皆习见而忽之也”。 古文关键之无名氏就跋云: “ 古文关键一册,乃前贤 所集古文字之可为人法者,东莱先生批注详明”。该书只收韩愈、柳宗元、欧阳 修、曾巩、苏洵、苏轼、张耒之文,共60 余篇。书首是总论,有看文字法(看 韩文法、看柳文法等) 、论作文法、论文字病(如“深、晦、怪、冗、弱、涩、 虚、直、疏、碎、缓、暗;尘俗、熟烂、轻易、 排事;说不透、意未尽、泛面切)。 每篇文章前

8、有总提,如韩愈获麟解总提: “字少意多,文字立节,所以甚佳。 其抑扬开合只主祥字, 反复作五段”;文内有旁批: 如“麟之为灵昭昭也”,旁批: “起得好,先立此一句”。 “虽妇人小子皆知”,旁批: “见昭昭处”。 “角者我知其 为牛,鬣者我知其为马”,旁批: “造语健”。 古文关键的总论、总提、旁批等 成为后来评注者都采用的方式,现在见到的本子没有标抹,但据说原来是有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此本为明嘉靖中所刻,前有郑凤翔序。又别有一本,所 刻旁有钩抹之处, 而评论则同。 考陈振孙谓其标抹注释以教初学,则原本实有标 抹,此本盖刊板之时,不知宋人读书于要处,多以笔抹,不似今人之圈点,以为 无用

9、之删矣”。后来径直以圈点代标抹。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诗文评点类著作形式的产生, 主要目的在于“取便科举”, 正是为了配合科考,指导考生如何掌握诗文之法,才产生了最典型的评点著作, 如古文关键等三种,“格致法律,或详其体,或举其要,可为学者准则”。这些著作和后来的许多同类著作,尽管选的是古诗文,但都是以“时文之法”来分 析文章。 古文关键总论的看文字法、论作文法、论文字病;文章规范分为 放胆文和小心文两种, 声称: “凡学文, 初要胆大, 终要小心”;周弼三体唐诗 分七言绝句为实接、虚接、用事、前对、后对、拗体、侧体七格,分七言律诗为 四实、四虚、前虚后实、 前实后虚、 结句、咏物六格, 分五言

10、律诗为四实、 四虚、 前虚后实、前实后虚、一意、起句、结句七格,都是揣摩科考而订出的规则。清 古文翼序明确声称:国家以制艺取,煌煌谕令士子一趋于雅正清醇,殆欲羽 翼经书昭明大道而不流于诡异怪僻也。夫时文自明迄今, 名公巨卿以是擅场者不 可胜数。原其得力类皆泽乎古。 ”清代金圣叹选批的才子书(如水浒传、 西 厢记等)固然不算“取便科举” ,但他也加以比附:“某尝道水浒胜似史 记 ,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 因文生事”。 “ 水浒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 。而金圣叹的贯华堂选 批唐才子诗和选批杜诗则是有板有眼的诗歌作法,他的诗文评点达到了古 代文学教育的最高

11、境界。 中国古代诗教评点理论主张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章,因而所谓“文章 做法”主要就表现为字法、句法、章法。 (1)字法,主要表现为字形、字音、字 义的讲究; (2)句法,即修辞方法,包括比兴、用事、对偶、互文、照应等; (3) 章法,即布局谋篇的结构方法,包括立主脑、命意、起承转合、线索、虚实、疏 密等。总起来看, 古代评点理论作为师长对晚学后生的文学点拨与启发,大体可 以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广学识以明诗义,讲求识高、力厚、学富; (2)富历 练以察兴会, 体察寄兴、唤起共鸣; (3)谙作法以识匠心, 别出心裁、 风格独特; (4)知校雠以定是非,立说的是非、版本的是非。 第二节西方阐释

12、接受理论述略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历了几次大的震荡,理论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 化,简单说来可以梳理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一是侧重内容方面的人文主义潮 流,主要有精神分析、原型批评、存在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 义等;二是侧重形式方面的科学主义潮流,主要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 法国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等; 三是侧重主观理解的接受反应文论潮流,包括现象 学文论、解释学文论、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这也使西方文论在过去一百 年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范式转换: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读者中心 论。本节主要涉及第三种情况。 1、现象学理论:作为一股哲学思潮,胡塞尔是其创始人。现象学的

13、基本思 路是:真理的获得既不是在知识积累中去发现新事实,完成新理论, 又不是主观 与客观的相符, 而是要去除一些东西以后, 使真理自身显现出来。 现象学的要义 在于:必须摆脱、去掉一些非本质的东西, 真理才能彰显出来。 它包括以下命题: (1)回到事物本身,这是现象学第一原理。这“事物”是指一个人所意识到的 东西,或者说是呈现在一个人的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回到本身即回到“现象”, 回到意识领域。(2)悬搁或加括号,即将一切经验世界都圈在括号里存而不论, 从而追求绝对自明的开端。 真正科学的哲学应当没有任何预先的假设,也就是没 有任何先决条件(前提)的,悬搁假设,摆脱干扰,澄清被充塞的意识,转向事

14、 物本身。 (3)现象学还原,这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现 象的还原, 通过还原, 一切已知之物变为感官中的现象,这现象通过意识被直觉 认识到;第二步是本质的还原, 即通过本质直观, 从变化多样的意识中直觉到不 变的本质结构;第三步是先验的还原,本质还原之后,最后剩下纯粹意识,它包括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三个方面, 自我,即先验的自我, 我思,即意向性活动, 我思对象,即指先验自我通过我思活动所构成的对象。先验自我是一切意义的基 础。 (4)意向性问题,先验意识的本质结构。意向性就是指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 个对象,总是有关某对象的意识, 而对象也只能是意向性对象,只能是被意识到

15、的客体,所有意识体验都是对某物的体验。 胡塞尔的学生、波兰美学家英加登是现象学文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文 学的艺术作品、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 。他的文学的艺术作品一书重点 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和存在方式”,受到胡塞尔的影响。首先,他将 作品是对外在世界的反映还是对主观世界的表现问题“悬搁”起来,直接从作品 本身出发,强调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其次,他运用现象学还原方法,对艺术 作品的本质结构和审美经验的完整过程加以描述,对呈现在意识的“本质直观” 中的艺术本体进行详细分析; 再次,他强调意识的意向性活动, 将艺术看作是纯 粹意向性客体, 将艺术活动看作是纯粹意向性行为,但他又坚持作

16、品尽管是一个 意向性对象, 同时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在本体论上把文学作品界定为“意 向性客体”以后,英加登进而把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描述为由五个异质的层次构 成的一个整体结构:(1)语音层次;(2)意义单元层次;(3)再现的客体层次; (4)图式化外观层次;(5)形而上质层次。这一本文层次理论对人文主义和形 式主义文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解释学理论:当代哲学解释学的先驱是海德格尔。在海氏看来,西方哲 学的误区是它始终执着于“逻辑的东西” ,但逻辑的东西并非终极的本质,在它 后面有着更深刻的本体论根源, 所以哲学应当探讨 “先于逻辑的东西”,或曰“逻 辑背后的东西”,这同胡塞尔的本意是要打破逻辑法则的拘执,去直面逻辑背后 的真正本源是一致的。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第32 节论证了阐释的多样性,他发现了解释的 三种功能:“问此” 、 “设此” 、 “构此” 。所谓“问此”,是指任何一个解释者都不 可能处于对解释对象的“零”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