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1-历史血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2329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写作1-历史血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申论写作1-历史血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申论写作1-历史血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写作1-历史血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申论写作 2历史血脉 申论考试虽然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出现的,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其精神却悠悠远哉 它实际上与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一脉相承 。 所谓策论,即策与论两种相近文体的统称。 策试始于汉文帝。史载,文帝十五年(前165)九月,“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 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让 被荐者就 “朕之不德、 吏之不平、 政之不宣、 民之不宁, 四者之阙, 悉陈其志, 毋有所隐。” 把自己的意见 “著之于篇” , 加以密封, 由皇帝亲自打开, 亲自考查他们的见解恰当不恰当, 透彻不透彻。如确有辅佐之才,就可被朝廷录用。由于当时没有纸

2、,被荐者的意见都写在竹 简上。送交皇上考查的,都是好几张竹简穿联起来的“简策”,所以这种选拔方法又被称为 “策试”。当时汉初著名政治家晁错被举在内,汉书晁错传称“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 高第,由是迁中大夫” 。这是史上第一次对策。至汉武帝时普遍实行,一直延续下来,并成 为科举考试的常用文体。 许慎说文解字云:“策者,谋也。 ”策即策谋、策略的意思。明人徐师曾在其文体 明辨策中将策体细分为三种:“一曰制策,天子称制以问而对者是也。二曰试策,有司 以策试士而对者是也。三曰进策,著策而上进者是也。”前两种是专用于考试的,它们因策 问的主体身份不同而区分,制策由皇帝亲自出题,试策则是回答有司的策问。至于

3、进策,则 是平日臣子向皇帝主动上陈的建设性意见,其文体近似于“奏”,所以又称奏策。 从形式上分,有“射策”和“对策”。颜师古在汉书萧望之传的注中有具体解释: “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使彰显。有欲射 者,随其所取, 得而释之, 以知优劣。 射之言投射也。 对策者, 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 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 ”两种形式的区别,一是密封试题,抽签作答(射策);一是公开提 问,当场应对(对策) 。汉代有些大臣是通过“射策”选拔上来的,如著名的倪宽、萧望之 等;有的是通过“对策”选拔上来的,以董仲舒为最著。 对策作为一种文体,刘勰这样概括了它的特点:“

4、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 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 驭权变以拯俗, 而非刻薄之伪论; 风恢恢而能远, 流洋洋而不溢。 ” 译成现代汉语, 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 “对策”要求所论的事理要反映出对政治的深刻理解, 要紧密联系时下重要的事务;要考虑时代的发展,熔铸出合于当世的见解,而不是脱离时代 的高谈阔论; 要通权达变来克服世俗的不良风气,而不是发表刻薄的伪谬之论;文辞要有气 势,像吹得很远的劲风,又像流淌的江河,但又不溢出泛滥。这里,谈了对策文体的几个特 点:要紧密联系现实,有强烈的针对性;见解要卓拔超群,具有深刻性;方法要切实可行, 具有操作性;文辞要烣宏大气,具有表现力。应当说,刘勰

5、的这些概括相当深刻而全面。 与策体相近, “论”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散文文体,同时也是一种极具实用价值的应 用文体。“论”在科举制度实施后并未立即被选用。大概在唐高宗时期,由于进士科偏重试 策,读书人为了揣摩、应对策试,多偏重策文的练习、钻研。策主要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和思路,属操作层面的。这不仅削弱了经史的学习,而且直接影响到科举选才的质量、效度 与信度。 于是有人建议, 要加强认识层次的思想素质的教育。唐会要 卷七十六 贡举中 载: “, 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刘)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根据刘思立 程寿煌 .公务员录用考试引入申论考试的缘由 J.南方论刊 ,2006(10)

6、:69. 汉书晁错传 文心雕龙 议对 的建议,永隆二年(681)八月诏:“自今已后,考功试人 , 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 然后并令试策。 ”这里的杂文,是一个大概念,包括了箴铭论表之类。新唐书选举志记 载: “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 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 ”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大和七年 (833)载: “上患近世文士不通经术,李德裕请以杨绾议,进士试论议,不试诗赋。” 为什么要用“论”来取代诗赋,以弥补对策的“庸浅”?刘勰说:“圣哲彝训曰经,述 经叙理曰论” , “论也者, 弥纶群言, 而研精一理者也。 ”论既用来 “

7、述经”,又用来 “叙理”。 述经就是坚持用圣哲的思想为指导;叙理就是把圣哲的思想与实际结合起来。其功用是 “辨 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一 句话,解决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问题。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中说:论,“唐宋取士,用 以出题。”在宋代,当时“每试必有一论,且较诸它文,应用之处为多”。 宋代士子名次的 高下, 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论做的好与否。文献告诉我们,不只在唐宋, 在明清两代相当 长的时期内, 论都是一种科举必用文体。由于论的地位如此重要,当时人们就对它展开了研 究,并形成专门的学问论学,并撰写了论学绳尺之类的书籍。 由于科举考试中“策

8、”与“论”出现频率高,性质和表达方式者相近,侧重点不同,一 个重实际问题的把握和处理,提出对策,解决问题; 一个重对问题的理论认识、历史分析和 系统分析,逐将两种文体合称“策论”。例如宋史冯拯传 :“拯与王旦论选举帝前。拯 请兼考策论,不专以诗赋为进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申论”从考试的内容特质、目的指向、 形式、功能等, 无不与“策 论”相通。申论的“提出方案/ 措施”题类似于“策” ;而申论的论述题则类似于“论”。说 申论的考试形式是在借鉴策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应不为过。申论重在考查应试者解决社会 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与“策论”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当然,区别也是明显的:古代策论只有题干,没有今天申论的“给定材料”;古代策论 品类较多,如经策、子策、方略策、时务策,今天的申论仅类似“时务策”;古代策论可以 认定为一种文体 (因为它独立成篇,如晁错的 贤良文学对策 、贾谊过秦论、苏轼的刑 赏忠厚之至论者是著名的策论),而申论则是一个考试科目,其文本是由几个分题组合而 成的套题形式, 因而不能称它为一种文体。另外,虽然同是考试科目,但评卷标准则有重大 区别, 古代缺乏比较客观的评卷标准,而申论嫁接了现代考试制度的合理因素,其评分的科 学性和客观性是古代“策论”不曾有的品质。 四库全书总目 宋史 冯拯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