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民族的审美取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2055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民族的审美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由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民族的审美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由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民族的审美取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由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民族的审美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民族的审美取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民族的审美取向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而且是一种艺术品,人们对美的追求使汉字成为表达民族情感、 主观意识和审美感情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汉字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字形的美感特征上, 这与拼音文字在相互对照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审美价值是拼音文字所没有的。汉字具有优美的艺术构形,蕴藏着丰富的美感。现从汉字形体的美学特征来探讨汉民族的审美取向。1、追求外形美任何民族有这样一种审美意识:要成之为一门艺术,首先要具有外在的形体美。一种美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唤起人内心的审美情感,去享受和体验各种美。汉字能成为一门书法艺术, 而拼音文字不具有书法艺术性,最大的差异首先是汉字外在形式

2、的美,汉字以优美的形态展现出视觉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要从汉字的笔画说起,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 是汉字的最小构件。写字的时候, 从开始下笔到把笔提起叫做一笔或一画。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除少数几个字外(一、乙),汉字都是由多笔画构成的。对笔画的传统分类,是采用“永”字为代表的笔画名称:点、横、竖、钩、挑、长撇、短撇、捺。而笔画又可分单一笔画和复合笔画两种。汉字笔画的书写起落有致,形态万千, 晋代卫夫人论书法时说: “ 丶画如高峰坠石, 一画如千里阵云, 丨画如万岁枯藤, 丿画如陆断犀象 , ”因此, 我们联系生活物象,感悟汉字点画的形态之美,并尽量在书写时表现出来。同一笔

3、画在不同汉字中还呈现书写变化,如竖画在“半”、 “计”等字中表现为悬针,在“术”、 “蛛”等字中表现为垂露,“队”字的竖画略为右弓,而“糊”字中则略为左弓,从中可以享受到千变万化的美感。有的学者这样描述“写汉字像叠罗汉,有立的、有卧的、有扳肩的、有伸脚的,不但要整齐,还要叠成花样,而且是好多种不同的花样,这些花样都有一定的谱,不能别出心裁,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9 虽然各个民族都追求外在的美,但汉民族以具体可感的“象”来展现外形美,蔡邕说:“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 ”利用线条构成汉字, 使汉字进到意象的境界。各种各样的线条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了美的直观感受,但在书

4、写时又带有抽象性,这些线条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属性的一种抽象,既可以表示某种事物特有的性质美,也可以表达某类事物共有的性质美,甲骨文的“”既可以表示箭头、木刺的性质,又可以用来表示斧斤的性质。这种性质美不是绘画表现的写实的美,而是高度的形式美。汉字书法艺术实质上是线条艺术,有着深湛的艺术功力,点画形态的审美,是通过线条构成的点画表现出来汉字的姿态美,通过点画构成的形式特征品尝出来的性质美。各种各样线条组成了无穷的“象”,表达了汉民族对外形多样性的不懈追求,这样的“象”永远具体生动地活现在人们的心中。2、注重内蕴美汉民族不仅追求形式美,而且很注重内蕴美,内蕴美是汉民族审美艺术的

5、核心。汉字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最重要的是通过“象”传达“意”, “立象”是为了“尽意”,通过“象”显示“意”,光有“象”还不是真正的美,中国美学始终坚持“象”和“意”的统一。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因为“木”字甲骨文为,从构形来看, “木”只有枝干,比“叶”显得更单调,“木”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让人带上了一种落寞、忧愁感。 中国艺术不在于形象的逼真,而重在情感的表达,不同于古希腊的“艺术是现实的摹拟”理论。古人很讲究气韵, 淮南子说: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古人把“神”和“气”看作是审美感觉的主宰,没有了它就不会有成功的艺术创造。所以中国艺术

6、看重书法的“骨力”、 “神韵”和“气魄” 。从书法中可以表现人的情趣,不同的人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如王羲之恬静坦然,王献之洒脱英迈,张旭颠张恣肆。汉字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字体又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用笔特色和整体风貌。 汉字的形体不是一层不变的,从甲骨文算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形体的嬗变走过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等阶段。总的来说,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即纵势时代(秦篆) 、横势时代(隶书) 、方正时代(楷书) ,由图画性很强的文字转化为方块汉字, 是汉字逐渐美化的历程,在不同的演变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汉字的风格美是通过点画线创造的个性特色表现的气质美。小篆是秦始皇

7、统一中国后本着“书同文字”的思想强制推行的一种规范字体。笔划均匀一致,笔形圆转勾连,笔势舒展流畅,形体长圆,大小一致, 结构成分和方式空前统一,一个偏旁在字中任何位置都基本保持固定的形体。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政府倡导的规范化字体,外看起来圆转流畅,内却刚劲有力。 小篆匀圆整齐,优雅宛遒,富于委婉美,如鸟、鱼。隶书又称“汉隶”,是流行于秦汉之际、追求书写快捷的一种书体。笔划舒展平直,确立了汉字“横、竖、撇、点、折”的基本笔划系统,字形由长圆变为扁方,增加了厚度,给人一种虚幻的艺术空间。隶书“挑笔”一波三折,有时在收笔处出锋,富于飞扬美,有时回锋收藏,富于蕴藉美,如鸟、鱼。楷书是汉魏时期

8、在隶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规范书体,是采用毛笔为书写工具,在“横平竖直”的基础上,改变了隶书和魏碑的笔划波折,形成了独特的书体。楷书笔形平直,没有波折,笔势伸展、大方,字形由扁方变为方正,大小均匀工整,纵横相当,符合人们常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楷书均衡整齐,基调稳重,简朴素净,富于端正美,如鸟、鱼。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书,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那种不受压制、 不屈服于外界力量的自由引起了我们的美感。行书峻利洒脱, 呈现出浪漫气质,富于飘逸美,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汉字的形体创造了形态美,也蕴涵着气质美,汉字构形的意境幽远,反映了中国人历来把艺

9、术看作人的情感、精神和意志的表现的美学观点。3、达到和谐美中国传统文化浸透着汉民族固有的审美观:美就是和谐。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特质,只有和谐才能赏心悦目。方块的汉字分布在方形的框架里,比例调整得合理,不失之偏颇,就像处在黄金分割上,汉字的这种结构形式是独特的,与拼音文字有着明显的区别。拼音文字是线性的, 向一个方向展开,呈一维的直线; 而汉字的整体构形呈二维的平面,各个构件可以灵活组拼成字,有左右、上下、包围和穿插基本结构,但不论怎样组拼搭配,总是一字一块,成为和谐的一个整体。首先表现在汉字结构的有序性、层次性。 汉字不论有什么部件,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巧妙地组合在方块里,不能超越。 按照字形

10、结构是否可以再分,汉字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具有整体性,不可再分,数量有限,属于封闭性,如“日”、 “月” 。合体字具有分析性,可以再分,数量较多,属于开放性,如“明”、 “河”。在早期社会中出现了较多的独体字,反映了古人封闭的心理状态。后来造了大量合体字,部件按照一定次序一层一层地组装,形成复杂的汉字结构体。汉字结构体里有一种特殊的重体,如重二、重三、重四、重五,但以重三最为常见,如“晶” 、 “森”。在说文中有很多重体,如“彡”、 “巛” ,意义一般是在原独体的基础上加深。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具有稳固性,人们喜爱稳定, 品字结构的字避免了头重脚轻,重叠美成为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之一。其次是

11、对称美、 参差美。 早期的古文字常常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当汉字被纳入方块字形后, 有一个可以被视觉感知的中心点,在这个中心点上,所有的力都是相互平衡的,如果偏离了中心,就会失去平衡,显得不美观。汉民族很讲究偶对性,汉字结构也有对称,汉字中相同或相似构形元素之间相称的组合关系构成了一种平衡,字形有个中心轴,它两侧的笔画、构件分量相同。有的取的是左右对称,如“艸”,有的是取的是上下对称,如“圭”。这种对称不是几何图形上的相等或重合,对称中错落有致,参差不齐,如“察”字,字形有多种笔画组合而成, “横” 、 “竖” 、 “点” 、 “撇”在中心轴的制约下,于交叉散乱中呈对称分布,既有对称美,又显现

12、参差美,这正体现了古代孔子“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思想。最后是汉字的趋简与趋繁,指的是字形构件的繁简、笔画的多少。 从汉字表意和标声的角度看,繁比简优越,但从书写的角度看,简比繁优越,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当字形繁得不便于书写时,适当简化, 当字形简得不能表意或识读时,适当增繁, 形声字就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或声符。还要说明的是汉字的组成部分结构的宽度和高度与笔画的繁简成正比,一般说来,笔画复杂的,高度和宽度就大些,否则,与之相反。对称美、 参差美与趋简、 趋繁本身都是一对矛盾,但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华民族有着宽阔的胸襟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消融了对抗的一面,强调的是统一, 不同于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对立面的冲突,所以中国人总是在寻找两者的平衡点。总而言之, 汉字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风格美结合,形成了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美。方块汉字是一种造型艺术,汉字构形外部的平面组合和内部的层次组合调配得极为恰当,可以从汉字构形中看出汉民族的审美取向:不仅要有外在具体可感的形式美,而且还要有内在蕴涵的气质美,两者融合于一体,达到完美统一,反映了汉民族“和”的博大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