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再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12045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再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再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再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再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再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再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再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夹缝雁行阵”最合理与最糟糕的怪异组合北洋舰队战斗队形与战术火力再分析倪乐雄一、以往的主要观点在讨论甲午海战军事上的得失时,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一直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焦点。许华认为 “陆军出身的丁汝昌根本就不懂海军战术,在北洋海军的战役指挥方面,明显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失误: 一是在黄海海战中采用了极为不利于实施战场机动与发扬火力的错误阵法与错误战法,造成北洋海军在海战中损失惨重。”在分析战斗队具体形得失时,杨志本、许华论丁汝昌海上战役指挥失误问题( 近代史研究1988 年第 1 期)一文认为,北洋舰队一横队(雁行阵)迎敌,其舰炮最佳射击舷角的射击扇面只有25 度;而且雁行阵极其不利于实施战场机动。

2、若采用单行鱼贯阵(单纵队)迎敌,即以舰队的一舷拦击日军舰队,争取对敌舰队实施“T“ 字战法的攻击,迫使日舰队同北洋舰队形成同向异舷(或同舷异向)的交战,那么黄海海战的过程和结局就可能大为改观了。杨志本在另一篇文章中说的更详细:“主要有两点: 一是确定了错误的阵法和战法;二是间断了指挥。 ”“假如在准备迎战之际(时分)北洋舰队以单行鱼贯阵(单纵队)迎击;, ,以舰队的一舷拦击日舰队,争取对其实施字战法攻击。这样,日舰队或者被迫处于完全不利态势,或者被迫全舰队向左(或向右)作大角度(大于度)的鱼贯转,以致同北洋舰队形成同向异舷交战,战役的过程和结局就可能完全改观了。”许华、杨志本两先生的观点集中代

3、表了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海战失利战术原因的看法。二、战术火力是决出海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马汉对两千多年的海权的研究可归结这样一个结论:掌握制海权就能改变历史,制海权是通过一场海上决定性会战来获得,海上决定性会战的胜负是由当时交战双方的战术火力的强弱决定的。我认为马汉的观点才是解开黄海之战以及北洋舰队战斗队形疑团的关键。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早于马汉总结了火力强弱是海战的关键,他在著述里写到:“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所以,不要说在英国海军院校留过学的刘步蟾以及其他管带们,就是陆军出身、 已在海军里滚打多年的丁汝昌肯定知道这个常识,否则不会心急火燎催李鸿

4、章“添船换炮刻不容缓”。海军是技术性兵种,中、日两方的海军将领们对双方军舰器械武器的各种技术参数都了如指掌,对方多少艘主力舰只、每艘有多少门炮、火炮口径、射速等等更是烂熟于心。年夏, 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日本时,刘步蟾即以行家的敏锐发现新添了“严岛”、“松岛”、“桥立”的日本海军火力已经超过北洋海军,他告知丁汝昌、李鸿章“北洋海军购买军舰、更新旧炮已刻不容缓” ,李鸿章立即向朝廷上了一份十万火急的奏折,指出“, 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制胜利器,, ”。他要求拨款购买却被置之不理。因为朝廷已经同意不明事理的户部意见,停购海军装备军火两年。可见,包括李鸿章、

5、丁汝昌在内的将领们对海军作战火力强弱决定胜负完全清楚,都是行家里手,后来黄海海战的结果更是证明他们的判断力非常准确。正是因为战术火力决定海战胜负的常识,以及北洋舰队指挥官们根据这一常识来指导军事行动, 才能解释这场交战前后和过程中发生的情况。同样, 日本舰队也是根据这一常识选择战斗队形的,没有照搬流行一时的利撒海战出现的“横队”冲撞模式。三、 “舰首对敌”和“夹缝雁行阵”的合理与不合理我们知道两支舰队交战,最有利和最不利战位可用英文之母“”来表示,处于“”字一横战位是最为有利的,其特点是以最大受弹面积为代价,换取最大限度地发扬了整个舰队的火力;而处于“”字一竖战位则最为不利,其特点是以最大限度

6、放弃火力为代价,换取最小受弹面积。所以海战中,任何一方的舰队都极力避免处于、或接近于“”一竖的战位。“”字战位的效应同样也适合于舰对舰“单练”,处于一横战位的战舰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火力首尾重炮火力加上一侧舷火力,而处于一竖战位的战舰火力受到最大限制舰首炮加上小于度扇面射角的两侧舷火力(放弃尾部重炮火力) 。因此,舰对舰交战时,每一方都极力避免进入“”字一竖的战位。当北洋舰队决定作战基本原则舰首对敌、以及采取“夹缝雁行阵”战斗队形时,虽然整 个舰队没有处在 “”字一竖的位置上,但每一艘军舰必须要和成纵列队形在我阵前通过的任何一艘日本军舰形成一次“” 字形对抗, 而我方战舰在每一次对抗时都处于绝对不

7、利的“”一竖战位,日方战舰处于最有利的“”字一横战位。我方战舰有最小受弹面积的益处,但火力也降到最低限度(本来射速极慢再使尾炮置于无用武之地)。日方战舰虽有暴露最大受弹面积之弊端,但因我战舰火力已降至最低程度,无法利用其弊端给予致命打击,相反日方战舰却可毫无顾虑地发扬最大火力优势。由此来看,北洋舰队的“夹缝雁行阵” 似乎是最糟糕的战斗队形。但是, 上述情况之发生须有一个前提,即当交战双方舰队火力基本相等的情况下,“”形阵位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才能充分显示。北洋舰队将领不会不清楚这个海军交战常识,那么北洋舰队为何选择这一“最糟糕的战斗队形”?正如杨志本、许华、吴如嵩等先生指出的那样,正常情况下

8、,北洋舰队应采取日本联合舰队相同的单纵列队形,与对手同向或逆向行驶、进行舷对舷交火对抗应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比“夹缝雁行阵”更易发挥应有的火力。但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双方火力的严重失衡颠覆了常态的选择, 让北洋舰队的指挥官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舷对舷交火的纵队队形,而选择“舰首对敌”为原则的“夹缝雁行阵”。火力强弱失衡并非吨位和火炮数量差异造成的,而是双方火炮射速的悬殊差异造成的。四、中、日舰队火力比较后的选择日本联合舰队中型军舰如“吉野”、 “秋津洲”、 “松岛”、 “严岛”、 “桥立”等大量装备152 毫米和 120 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发。北洋舰队大量装备的是克虏伯1880

9、式 210 毫米后膛钢套箍炮,北洋水师的 “ 济远 ” 、“ 致远 ” 、 “ 靖远 ” 、“ 经远 ” 、“ 来远” 等舰均装备了此种口径的火炮,理论射速是每分钟发,北洋最具威力的1880 年 305毫米克虏伯炮,理论射速只有三分钟一发。根据现有材料, 以最保守的估计, 日本联合舰队的战术火力至少是北洋舰队的六倍左右,局部交战时还不止六倍。这就好比两个人拳击,在拳头分量和其它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其中一人击中对方一拳,自己却同时挨了六拳。一般情况下, 最后被击倒的一定是出拳慢的一方。因此, 如果北洋舰队采用联合舰队的战斗队形,与对方作同向或逆向行驶进行交战,虽然可将我舰队火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但

10、要以最大受弹面积对敌,而我方击中对方一炮,则自身被击中六炮。北洋舰队的指挥官们显然在“最大火力最大受弹面积”和“最小火力最小受弹面积” 两种选择间,经过了反复权衡和估算,最后一致认定,如果采取单纵列队形进行舷对舷交火,则比“夹缝雁行阵”更不利,这就是战前会议决定使用“夹缝雁行阵”的思路。与此可见北洋舰队将领深谙海上作战要义火力决定一切,“始终舰首对敌”战术原则的另一解读就是:绝对避免舷对舷交战。那么,以牺牲火力换取最小受弹面积的队形选择是否正确呢?以“第一游击纵队” 与 “超勇” 、 “扬威”对抗为例, “超勇”和“扬威”舰长 64 米、宽9.75 米、若以舷对舷交战,增加主战尾炮门和加大门主

11、战舷炮的扇面射角,从“舰首对敌”的度增大到度,但要放弃另一侧舷有度射角的主战舷炮门,比“舰首对敌” 时最多增加了倍多点的火力,但受弹面积却增加了6.5 倍,对抗的合理结果是增加对方一倍的损失,而自己则会更快地被击沉。北洋其它军舰火力、装甲虽强于“超勇”、 “扬威”,也一样遇到舷对舷交火时,受弹面积的增加数倍于火力增加,两相权衡得不偿失。由此可以理解,为何“舰首对敌”成为没有任何异议的作战原则,最糟糕的“夹缝雁行阵”恰恰又是“最合理的战斗队形”。日本联合舰队一向以中国海军为假想敌,对北洋海军主力战舰的火力弱势和自身火力的绝对优势十分清楚,以最大受弹面积最大火力发挥的单列纵队,实在是日本联合舰队顺

12、理成章的选择, 正如前述: 日方战舰虽有暴露最大受弹面积之弊端,但因我战舰火力已降至最低程度,无法利用其弊端给予致命打击,相反日方战舰却可毫无顾虑地发扬最大火力优势。从双方接战阵形看,日本联合舰队抓住了作战核心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扬火力”,一副“抡圆了打”架势。北洋舰队因火力的绝对弱势不敢摆这种架势。五、被击沉之“超勇” 、 “扬威”火力对抗分析以往的研究也注意到双方火力的强弱问题,但到底差距有多大并不清楚,这种不清楚源于忽视了“战术火力强弱决定海战胜负”的常识。我们先以“第一游击纵队”同“超勇”、“扬威” 在右翼对抗为例,来详细分析一下双方的火力差距(以双方毫米以上主战火炮计算)。 “超勇”、

13、 “扬威” 每舰各有阿姆斯特朗毫米主炮门,阿姆斯特朗120 毫米炮门(原始复进装置)。 理论上射速每两分半钟发弹。“吉野”有152 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 门,120 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8 门,理论上射速每分钟发。 “秋津洲”配有152 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 门, 120 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6 门,理论上射速每分钟发。“浪速”、 “高千穗”为同级舰,每舰配有“1880年式 260mm 克虏伯主炮2 门,理论上射速每、分钟发。1880 式 150 毫米克虏伯炮6 门,理论上射速每分钟发。从点分“吉野”向“超勇”开炮至点分“超勇”沉没,以双方交火持续分钟计算, 从理论射速上计算,分钟里,“吉

14、野” 可发射发炮弹、 “秋津洲”可发射发、 “浪速”发、 “高千穗”发,共计发。实战中日舰以侧舷交战, 故必须放弃另一侧舷火力,占总发射量约,因此理论上计算可发射发左右。分钟里,我方“超勇”和“扬威”按理论射速计算可各发射发炮弹,共计发。我“超勇”和“扬威”若以侧舷交火,同样要放弃另一侧火力,还要减去的火力,只能发射发。这样在理论计算上,日方“第一游击纵队”在局部战区内,对我二弱舰形成主战火炮38 门对 12 门、即 3.2 比 1 的数量优势,而射速上更是形成比的超绝对优势,即发对发。当然,实战中因各种因素干扰,双方实际发射弹数要小于上述理论计算数,但双方火力极为悬殊的比例是不会改变的。在日

15、舰迫近射击的情况下, “超勇”、 “扬威”无论采取舷对舷交火、还是“舰首对敌” ,都难逃厄运。 这就是 “超勇”在短短分钟里被击沉、“扬威”重创搁浅的原因。由此推及整个舰队交战,北洋舰队损失艘,而对方艘未沉是情理中的事情.。六、日“第一游击纵队”舰与北洋舰的火力之比较超勇、 扬威沉没后,“第一游击纵队”舰又先后同 “致远”、 “济远”、 “经远”、 “来远”、“靖远”、 “广甲”舰缠斗。最终击沉“致远”、 “经远”,击退“济远” 、 “广甲”,重创“来远” 、 “靖远”,迫使二舰退出战斗灭火自救。此种情形也只能从火力强弱的悬殊得以解释,下面仍以 毫米口径以上的主战炮火力作一比较:“致远”和 “

16、靖远”属同级舰,各配有毫米克虏伯炮门,射速每两分半钟发,阿姆斯特朗毫米炮门(旧式架退复进式速射炮),射速每分钟发。 “经远”和“来远”也是同级舰,各配有毫米克虏伯门,毫米克虏伯炮门,射速都是每分钟发。 “济远” 210 毫米克虏伯炮门,150 毫米克虏伯炮1 门。 “广甲”(铁胁木壳)150 毫米克虏伯主炮3 门,105 毫米克虏伯炮4 门,射速约每分钟发。以一小时战斗计算,北洋舰队战舰100 毫米口径以上主战炮理论上发射数据的最大值为:“致远” 72+120、 “济远” 48+60、 “经远”、48+120、 “来远” 48+120、 “靖远” 72+120、 “广甲” 180+240,共计可发射 1248 发。日军“第一游击纵队”舰100 毫米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