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原理及工艺3.0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02737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3.0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3.0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3.0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3.0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3.0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3.0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处理原理及工艺3.0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 测定淬透性的方法有哪些?P42 临界直径法端淬法2. 感应淬火的最佳频率P83 f最佳=600/ x23温差对相变驱动力的影响?P12 P13 答:随着过冷度或过热度增大,相变驱动力也增大,有利于相变的进行,而相变总是朝着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进行的。4. 细长杆经过淬火,表面和内部的应力性质。热应力引起残余应力:表面压应力,心部为拉压力组织应力引起残余应力:表面拉应力,心部为压应力5. 钨 W ,钼 Mo元素入钢以后二次硬化的原因?答:当钢中加入W 、Mo元素后,在马氏体中含有足够数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W 、Mo在 500以上回火时因为在位错区析出特殊细小的碳化物弥散分布,且与 相保持共格

2、关系,当温度升高时,碳化物数量增多、与相共格畸变加剧,导致硬度升高。6. 奥氏体形成过程?P40.P42 答:奥氏体的形成是一个由到的点阵重构, 渗碳体的溶解以及C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重新分布的过程奥氏体形核奥氏体晶核向及 Fe3C两个方向长大剩余碳化物溶解奥氏体均匀化7. 马氏体中含碳量与马氏体的形态的关系。0.3%C以下为板条状马氏体,1.0%以上为片状马氏体,0.3%-1.0%C 之间为板条状与片状混合组织。8. 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强韧性哪个好?为什么?P123.P124 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以下,其中碳化物颗粒较细小,分布较均匀,存在碳化物的弥散强化,故下贝氏体强度高。上贝氏体形成的温

3、度为350 -550,存在粗大碳化物颗粒或断续条状碳化物且分布不均匀,容易形成大于临界尺寸的裂缝,而在下贝氏体中,存在较小的碳化物颗粒不易形成裂缝,故下贝氏体韧性好。9. 粒状珠光体形成过程?第二相颗粒碳化物在基体中的溶解度与该颗粒的曲率半径有关;曲率半径小则碳化物在基体中的溶解度越大,即渗碳体越尖,则其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越大(曲率半径与所对应的溶解度处于平衡状态);这样使奥氏体中各处的碳浓度不同,导致碳的扩散;尖角处的碳在奥氏体内不断扩散以后碳浓度下降,使渗碳体在尖角处不停地向奥氏体内扩散,直至渗碳体被溶断,渗碳体呈球状,形成粒状珠光体。1.二次硬化:当马氏体中含有足够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时,

4、在 500以上回火时将会析出细小的特殊碳化物导致钢的硬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硬化2.马氏体相变硬化( 强化 ) :马氏体相变的切变特性造成了在马氏体晶内产生大量的微观缺陷,使马氏体强化,称为相变强化3.二次淬火:在回火冷却时发生的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的现象称为二次淬火4.奥氏体的热稳定化:淬火时因缓冷或冷却过程中停留而引起奥氏体的稳定性提高,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称为奥氏体的热稳定化。奥氏体的力学稳定化(机械稳定化):在 Md点以上温度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超过一定变形量时会使随后的马氏体相变发生困难,Ms点降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引起奥氏体稳定化,这种现象称为机械稳定化5.回火抗力:合

5、金元素阻碍相中碳含量降低和碳化物颗粒长大,而使钢件保持高硬度、2 高强度的性质称为钢的回火抗力,或“抗回火性”。6.球化退火:使钢中的碳化物球化,或者得到球状珠光体的退火工艺称为球化退火7.完全退火:将钢加热到Ac3 温度以上完全奥氏体化,再缓冷获得接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完全退火8.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 ACcm) 以上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9.调质:淬火和高温回火的综合热处理工艺10. 均匀化退火:在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AC3或 ACcm以上 150300oC)长期加热,消除或减少化学成分偏析及显微组织(枝晶)的不均匀性,以达到均匀化

6、目的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11. 淬火裂度: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最常用的表示方法12. 淬透性:淬火时获得马氏体难易程度13. 分级淬火:把工件由奥氏体化温度淬入高于该种钢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的淬火介质中,在其中冷却直至工件各部分温度达到淬火介质的温度,然后冷却至室温,发生马氏体相变14. 起始晶粒度:在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15. 实际晶粒度:在某一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16. 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在930+-10 保温足够时间(38 时)后测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17. Ms :奥氏体快速冷却(大于临界冷却速度)至

7、某一温度以下才能发生马氏体相变,这一温度称为马氏体相变开始点,用Ms表示18. Mf: 冷却至某一温度以下,马氏体相变不再继续进行,这一温度称为马氏体相变终了点,用 Mf 表示19. Md :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开始点,即可获得形变诱发马氏体的最高温度20. Ad:形变诱发奥氏体相变开始点,即可获得形变诱发奥氏体的最低温度21. Ac1:加热时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Ar1:冷却时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温度; Ac3:加热时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r3:冷却时奥氏体中析出铁素体的开始温度; Accm :加热时二次渗碳体溶入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rcm:冷却时奥氏体中析出二次渗碳体的开

8、始温度; (Ac1、Ac3、Accm为钢加热时的实际转变温度,Ar1、 Ar3、Arcm 为钢冷却时的实际转变温度)22. 共格界面: 界面上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界面上原子位两相所共有,这种界面称为共格界面23. 惯习面:金属固态相变时新相与母相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位相关系,新相往往在母相一定的晶面上开始形成,这个晶面称为惯习面24. 回火脆:随回火温度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25. 表面马氏体:将试样在稍高于Ms 点的温度等温保持,往往在试样表面会形成马氏体,若将马氏体磨去,试样内部仍为奥氏体,故称其为表面马氏体26. 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回火分解后得到的立方

9、马氏体加- 碳化物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27. 特殊碳化物的独立转变:单独形核长大,即直接从a 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并同时伴有3 合金渗碳体的溶解28. 魏氏体组织:工业上将具有片(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组织称魏氏组织29. 再结晶退火:经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和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再结晶退火2. 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动力学条件是什么?11P25 热力学条件: G 0相变驱动力: 新旧两相的自由能差和新相自由能较低,是旧相自发转变为新相的驱动力相变势垒:相变时改组晶格所必须克服的原子间引力方式:一

10、是原子热振动的不均匀性,二是机械应力。自扩散系数D,形变越易进行)动力学条件:T(过热度或过冷度)取决于新相的形核率和长大速度3. 影响 TTT曲线左移与右移的合金元素,TTT曲线的测定方法有那些?31 左移: Co和 Al 右移:除Co和 Al 以外的合金元素均使TTT曲线右移,即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TTT曲线测定方法:金相硬度法,膨胀法,磁性法,电阻法,热分析法4. 钢的组织转变时Fe,C原子是否扩散?P76(马),P62( 珠),P129( 贝) 奥氏体相变中,Fe、C原子都扩散马氏体相变中,Fe 原子不能扩散,间隙型碳原子也难以扩散珠光体相变中,较高转变温度时Fe、C原子都能够长距

11、离扩散,温度降低, C原子的扩散能力下降,不易进行较大距离的迁移贝氏体相变中,铁原子已难以扩散,碳原子尚能扩散5. 马氏体相变的驱动力与过冷度有关吗?80 马氏体相变驱动力是新相马氏体与母相奥氏体的化学自由能差( 0) ;由过冷提供相变所需的化学驱动力(T0一定时, Ms 相变驱动力,Ms必定在 T0以下 ) 6. 扩大或缩小奥氏体区的元素有那些?48 提高 A1点,缩小奥氏体区域:Cr,Mo,Ti,Si,Al,W,V 降低 A1点,扩大奥氏体区域:Ni,Mn,Cu 7. 弄懂冷却或淬火时残余应力的性质。残余应力是指冷却终了,残存于工件内部的应力。淬火冷却时, 由于热应力引起的残余应力表面为压

12、应力, 心部为拉应力;由于组织应力所引起的残余内应力,其表面为拉应力,心部为压应力。8. 共析钢、过共析钢、亚共析钢加热时晶粒长大的倾向一样吗?共析钢容易长大,过共析钢小一些,亚共析钢最小。9. 常见的两种马氏体的亚结构特点与性能特点是什么?板条状马氏体:亚结构主要为位错,性能特点是强韧性好;片状马氏体:亚结构主要为孪晶,性能特点是强度高,脆性大。10. 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体积是怎样变化的?表面产生什么样的应力?马氏体相变时会产生体积膨胀。组织应力表面是拉应力;热应力表面是压应力。11. 淬火时裂纹形成的走向与构件形状有关吗?有关:纵向裂缝是沿着工件轴线方向由表面裂向心部的深度较大的裂缝;横

13、向裂缝常发生于大型轴类零件上,其特征是垂直于轴线方向,由内往外断裂;弧形裂缝主要产生于工件内部或尖锐棱角、凹槽及孔洞附近,呈弧形分布。无关:表面裂缝分布方向与工件形状无关,但与裂纹深度有关。12. 淬火冷却开裂与热应力、组织应力有什么关系?表面裂缝,纵向裂缝,组织应力横向裂缝,弧形裂缝,热应力4 13. 贝氏体组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上贝氏体: 350-550 C 温度区间形成,组织为一束大致平行分布的条状铁素体和夹于条间的断续条状碳化物的混合物,组织在光镜下呈羽毛状,条状或者针状,易形成裂纹,贝氏体脆性下贝氏体: 350-Ms 区间形成,组织在光镜下呈暗黑针状或者片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的碳含量

14、远超于平均碳含量,高碳钢下贝氏体有高强度与韧性,不易形成裂纹14. 当组织形态呈片状或球状时,材料的应力学性能有什么不同?成分相同的条件,与片状球光体相比,粒状珠光体的强度、硬度稍低,塑性较高。片状: 随珠光体的片层间距以及珠光体团直径的减少,珠光体的强度、 硬度以及塑性均提高。珠光体片层间距较大的区域,抗塑性变形能力较小。球状:取决于碳化物颗粒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当钢成分一定时,碳化物颗粒愈细小,硬度和强度愈高。碳化物颗粒愈接近等轴状,分布愈均匀,韧性愈好。15. 淬火时工件表面冷却状况对淬火硬度有什么影响?当淬火介质不同时,硬度是否一样?冷却速度不够,冷却不足,导致硬度不足。冷却介质搅拌不

15、均匀,导致硬度不均匀。硬度不足:( 1)加热温度过低, 保温时间不足。(2)表面脱碳引起 ( 3)冷却速度不够 (4)钢材沾透性不够截面大处沾不硬(5)冷却不足或自回火(6)工具钢沾火温度过高,残余奥氏体量过多。硬度不均匀: (1)工件表面有氧化皮及污垢(2)沾火介质中有杂质(3)冷却介质的搅动不够( 4)渗碳件表面碳浓度不均匀(5)沾火前原始组织不均匀快冷:马氏体转变较充分,获得较高硬度层,但可能导致变形和开裂。慢冷:马氏体转变不充分,可能发生珠光体转变,导致淬火硬度不足,硬度不均匀, 有软点。16. 渗碳前的原始组织状态对性能有什么影响?P121 表面碳质量分数控制在0.9%左右良好的综合

16、性能。适当残余奥氏体量提高接触疲劳强度。表面粒状碳化物增多提高表面耐磨性及接触疲劳强度。但碳化物数量过多,又将使冲击韧性,疲劳强度等性能变坏。17. 常用的表面热处理工艺有什么?P96 渗碳(低碳钢) 、渗氮(中碳钢) 、碳氮共渗、渗硫。18. 感应淬火的残余应力有什么特点?P78 淬火冷却刚开始时,表面先转变为马氏体,体积变大,内部仍保持原样,也随表面膨胀,所以表面受拉应力,内部受压应力。相变一段时间后,内部由于温度降低收缩,所以表面受压应力(好)、次表面有残余拉应力(不好),内部受拉应力。19. 掌握退正火的目的和种类,熟悉适用范围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后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退火目的在于均匀化学成分,改善机械性能及工艺性能,消除或减少内应力,并为零件最终热处理准备合适的内部组织退火分类按温度方式:完全退火, 不完全退火 , 扩散退火 , 球化退火(临界温度以上)软化退火 , 再结晶退火 , 去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