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01130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1.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在1946 年 2月 22 日由乔治凯南提出。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其特点是:既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行为组织有效对抗。对 20 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2.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在苏联已控制东欧

2、的情况下,修稳定成了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基点。二战后,各国经济遭到重创,各国共产党势力增强。此时,美国国内也面临生产过剩的危机。 1947 年 6 月 5 日,马歇尔公开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使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加深,同时也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和贸易壁垒,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遭到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1947 年 3 月 12

3、 日,在英国的建议下,杜鲁门决定对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中的两国提供援助,镇压了希腊和土耳其的革命,打击了这两国的共产主义势力。“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4.克什米尔问题: 1947 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从 1947 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1949 年 1 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巴基斯坦和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都分别分为两部分。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双方开始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和控制区内重兵布防。双方经过三次印巴战争,目前仍在争夺对该地区

4、的主权,并时有军事摩擦发生。克什米尔问题是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5.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 年 2 月 14 日签定的条约。其中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素的同盟关系。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保障中苏两国安全,也有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壮大。中苏经济合作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对两国建立永久的颠扑不破的友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中的部分条款也损害了中国的利益。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

5、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 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该原则对中国外交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7.华沙条约组织: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并加紧重新武装德国。在1954年 10 月签署的巴黎协定中,西德被批准加入北约组织。这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1955 年 5 月,苏东国家举行第二次“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缔结了以集体防御为宗旨的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就此建立。华沙组织的成立是苏东国家对西德加入北约

6、作出的公开反映,使苏联加强了与北约的抗衡实力,也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标致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形成。但1989 年东欧巨变,1990 年民主德国退出华约组织,随即于1991 年 6 月华约 6 国领导人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从而结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8. 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这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内容。三和路线以缓和代替全面对抗,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权和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平攻势迫使西方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赫鲁晓夫把美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要求其他社会

7、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服从苏联的国家利益,暴露了苏联的大国主义,并成为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9.U2 飞机事件:四国会议即将于1960 年 5 月举行。但 1960 年 5 月 1 日, 美国的 U2高空侦察机潜入苏联领空后被苏军击落,飞行员供认了搜索情报的使命。在此事件之后,苏联国内要求对美国采取强硬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赫鲁晓夫要求美国道歉,否则将拒绝参加四国首脑会议。但这一要求遭到艾森豪威尔的拒绝,四国会议也因此流产。10.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 年 6 月 5 日,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

8、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开始奋力抵抗。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多方利益的交汇点,既反映了阿拉伯民族国家和以色列民族之间的冲突,又背衬这苏联同美国之间的战略争夺。第三次中东战争把美苏之间的斗争由幕后推向了前台。美苏从各国利益出发,各自支持一方来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但又把中东冲突的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避免直接冲突。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持续着“不和不战”的局面。11. 万隆会议: 1955 年 4 月第一届亚非会议在印度的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列强参加情况下欢聚一堂。会议围绕着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和谴

9、责殖民主义等大会主题进行发言。最终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该会议极大增强了各国了解和友谊,确立了和平共处、国家安全、裁军和反殖等合作方向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但是由于出席会议各国间存在着历史隔阂,现实中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的挑拨,会议中存在一些矛盾和猜忌。 周恩来总理对此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了各国的赞扬与接受。12. 大规模报复战略:由于侵朝战争的失败美国国内对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展开了抨击。在这种国内背景下,1953 年上台后的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军事上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即依靠美国的战略核力量的优势对苏联形成有效地威慑。这是一种敢冒战争危险

10、,但又避免战争爆发的“战争边缘”政策。因为美国在核弹以及投掷核弹的重型轰炸机上面具有绝对优势,可以对苏联构成威慑,而且可以由此减少常规武器以减少军费开支从而实现“无财政赤字” 的目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后来被肯尼迪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13. 新日美安全条约:随着日本国际地位的上升和经济迅速发展,1951 年签署的日美安全条约对其发展造成了阻碍,再加上 1958 年爆发的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使得中美关系紧张并要求与美修约。为了巩固亲美的岸信介内阁防止日本采取中止条约的过激行为,美国同意修约。1960 年 1 月 19 日,美日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该条约突出了美日双方的平等性。但终因日

11、本民众的反对情绪而没有得以实施。14. 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Group of 77)是一个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易中被动地位的经济组织,于1964 年成立。 77 国集团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1963年在 18 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5 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一个联合宣言,当时称为 “75 国集团 “。后来在 1964 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 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自此称为77 国集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77 国集团为推动南南合作和

12、南北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5. 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东是一个矛盾错综复杂、利益交织纵横的特殊地区。1956 年 7月 26 日,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归为国有,英法决定用武力夺回运河,美却主张调节性谈判,实现国际共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10 月 29 日,以色列坦克到达运河附近,埃及以与反击;英法趁机出动飞机轰炸开罗等城市。对于英法的举动,美苏同时向其施压。12 月 22 日,英法被迫全部撤军。1957 年 5 月,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17. 艾森豪威尔主义:苏伊士运河危机对战后国际关系巨大影响。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已丧失殆尽,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趁机填补中东的力量真空。所以,19

13、57 年 1 月5 日,艾森豪威尔要求国会授权他为“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而使用美国武装部队,还要求国会在两年内而外拨款4 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这个军师援助与合作计划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希望以此手段来扶植中东的亲美势力。18. 戴高乐主义: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 , 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了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美法矛盾集中反映了戴高乐的外交思想与实践。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 它包括三方面思想: 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独立核

14、防务是戴高乐的首要目标,建立一支独立的核力量与摆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束缚成为其谋求法国大国地位的第一步。实现法德合作是其第二个目标,这是从摆脱美国控制和树立法国大国地位的战略角度出发的。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战略是其抗美独立的重要支撑点。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是戴高乐外交思想的核心,最终目的在于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19.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西欧部分国家为促成煤炭和钢铁工业一体化而成立的经济联合体。1950 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 即“舒曼计划” ) ,主张以法国和西德的煤钢工业作为基础,把西欧其他国家的煤钢企业联合起来进行统一管理。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开

15、始进行谈判。1951 年 4 月 18 日上述 6 国签订为期 50 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它标志着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功推动着欧洲联合进一步发展。20. 非殖民化:二战后, 英法等国的殖民力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反法西斯战争使得民族独立运动成了不可抵抗的世代洪流。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在被迫进行殖民地撤离时采取了尽可能保护本国的政策“非殖民化”。其强调的是殖民国家在殖民帝国瓦解过程中, 采取的旨在进可能地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行动,包跨各种撤退战略、策略与手法。这是民族主义强大而又非十分强大、殖民主义力量削弱而又非完全削弱的结果。法国在非洲殖民地实行“非殖民化”政策,使其在非洲重新

16、确定了自己的地位,避免了殖民政策所带来的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冲突。第九章1.尼克松主义:美国在国内面临着经济危机、反越战运动高涨,国外面临着越南战争沉重的负担的背景下实行了战略收缩,推出了尼克松主义。其新的世界战略的三根支柱为“实力地位”“伙伴关系”和“谈判时代”。其军事战略为“现实威慑”,即建立充足的核力量以维持美国的相对核优势,不再追求绝对核优势;盟国战略为调整美欧关系,采取美欧对话的方式,尊重盟国意见以达到美欧利益的一致性。其实质为在稳住西方盟国的同时让他们承担更多义务。2.新东方政策: 随着实力的增长, 联邦德国希望在国际事务中用自己的声音说话。1969年,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主张在保持与西方关系的同时与东方达成谅解;承认欧洲战后现状,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关系;承认两德并存局面,加强同民主德国的交往,在缓和环境中实现德国统一。其政策的第一步是苏联和波兰达成谅解;关键是两德关系的改善。3.上海公报: 1972 年 2 月 21 日,尼克松访问中国,并于28 日发表了上海公报。该公报采取坦率和现实主义的态度,阐明了双方的共同点与原则分歧,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