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生态形势与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00062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林业生态形势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林业生态形势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林业生态形势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林业生态形势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林业生态形势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林业生态形势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林业生态形势与对策(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我国林业生态形势与对策(甘肃农业大学王辉)一、我国森林资源变化动态2005 年 1 月 18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 6 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清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森林总面积1.75 亿 hm2,森林覆盖率 18.21%,森林蓄积量 124.56 亿 m3。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0.53 亿 hm2,蓄积量 15.05 亿 m3,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呈现出总量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结构渐趋合理的良好态势。我国森林资源变化的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森林面积增加1596.83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6.55% 增加到

2、18.21%,增加了 1.66 个百分点。二是森林蓄积量稳步增加, 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趋势。 森林蓄积量净增 8.89 亿立方米,年均净增 1.78 亿立方米。三是森林质量有所改善。 林分每公顷株数增加了72 株,蓄积量增加了 2.59 立方米,林木平均生长速度加快。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增加了3 个百分点。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四是林种结构渐趋合理。 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面积比例上升了21 个百分点, 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五是林业所有制形式和投资结构趋向多元化。森林面积中,非公有制达20.32% ;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制达41.14%。六是林业发展后劲较大。

3、 未成林造林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据统计, 2001年以来,全国每年增加造林面积 800 万公顷以上。中幼龄林比例已达67.85%。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 居世界第 130位。人均森林面积 0.132 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居世界第 134 位。人均森林蓄积量 9.421 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居世界第 122 位。二是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 34.27%,中部地区为 27.12%,西部地2 区只有 12.54%,而占国土面积 32.19% 的西北 5 省( 区) 森林覆盖率

4、只有 5.86%。三是质量不高。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 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84.86%,居世界第 84 位。林分平均胸径只有13.8 厘米,林木龄组结果不尽合理。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现象还比较严重。四是林地流失依然严峻。清查间隔期内有 1010.68 万公顷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改变为非林业用地, 全国有林地转变为非林地面积达369.69 万公顷,年均达 73.94 万公顷。五是林木过量采伐仍相当严重。一方面可采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全国年均超限额采伐量达7554.21 万立方米。中国与世界森林资源比较:据了解,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

5、界平均水平的1/2 ,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 ,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 。二、我国荒漠化发展态势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义务,国家林业局 ( 原林业部 ) 分别于 1994 年和 1999 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

6、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进入 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的相关义务,2004 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 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 3S技术, 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 4000 余人, 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 万个,获取各类信息 1.56 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

7、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1、荒漠化土地现状2004 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 ,分3 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 498 个县( 旗、市) 。2、沙化土地现状截至 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 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 889 个县( 旗、区 )。(二)土地荒漠化动态与 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

8、化土地面积减少37924 km2,年均减少 7585 km2。1. 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33673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5525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增加930 平方公里。2. 荒漠化程度动态变化。与1999 年相比,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9.07 万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1.73 万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3.17 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11.42 万平方公里。3. 各省区荒漠化动态变化与 1999 年相比,内蒙古、新疆等16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的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内蒙古减少16059 平

9、方公里,新疆减少14226 平方公里,河北减少 4029平方公里,宁夏减少 2329 平方公里,甘肃减少 1900 平方公里, 陕西减少 1257平方公里,辽宁减少772平方公里,吉林减少231 平方公里,山西减少149 平方公里。(三)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与 1999 年相同监测范围内的沙化土地面积相比,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 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1. 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流动沙丘 ( 地) 减少 15651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 ( 地) 减少 23098平方公里,固定沙丘 ( 地) 增加 33265平方公里。2. 各省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与1999年

10、相比,内蒙古等 27 省( 自治区、直辖市 ) 沙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甘肃减少836 平方公里,(四)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区域与 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区域分为四种类型:1. 上次就已好转本次继续好转的区域。包括科尔沁沙地、宁夏平原、毛乌素沙地南缘等地区,表现为沙化面积逐渐减少,植被盖度增加,生态状况进一步好转。2. 上次扩展本次变为好转的区域。包括浑善达克沙地、河北坝上等地区。这两个地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沙化扩展趋势得到遏制,植被明显恢复,生态状况明4 显改善。3. 上次扩展剧烈目前扩展趋缓的区域。包括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地区。这两个地

11、区通过应急输水和治理,局部范围植被开始恢复,植被衰退、绿洲萎缩态势得到一定缓解,但离完全恢复还有很大差距。4. 上次扩展本次仍在继续扩展的区域。主要包括甘肃民勤绿洲、三江源头、黄河首曲等地区。由于资源利用不当和干旱的共同影响,这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继续扩展,生态状况进一步恶化。(五)荒漠化和沙化发展特点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呈现以下特点:1、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同时减少2、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有所减轻3、大部分省 (区)的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呈现好转的态势(六)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6 月 14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监测

12、结果表明,上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已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绝大部分省(区)治理面积大于破坏面积, 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 3436 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 1283 平方公里。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已从 20 世纪 90年代末的破坏大于治理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三、全国水土流失形势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13、水土流失问题。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流失面积和强度总体上呈自东向西增加的趋势。水蚀面积居前 10位的省区依次是: 四川、内蒙古、 云南、甘肃、陕西、新疆、山西、黑龙江、贵州、西藏,其水蚀面积占全国水蚀总面积的67.4%。5 此外,在内蒙古东部和南部、黄土高原北部的长城沿线一带,存在面积约26 万 km2的水蚀风蚀交错地区,夏秋季以水蚀为主,冬春季以风蚀为主。建国以来,水利部在1955 年第 1 次对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了调查( 水力侵蚀部分) ,统计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3万 km2(新疆、西藏、上海、天津、台湾未作统计)

14、,当时的调查没有统一的标准。最新的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表明(90 年代末) ,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356.0万 km2,其中受水力侵蚀面积165.0 万 km2,受风力侵蚀面积191.0 万 km2,水蚀与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0 万 km2,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内陆河流的部分地区。全国水蚀变化的动态是东、中部好转,西部恶化。轻度水蚀区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中度水蚀区绝大部分在中西部,强度及以上的水蚀区主要在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一是流失面积大。 根据我国 2000年开展的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全国现有水力侵蚀和面积 165万 km2,水、风蚀交错面积25万 km2。二是分布范围

15、广。水土流失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也发生在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不仅发生在农村,城市区、开发区和工矿区的水土流失也日趋严重。 据统计,全国约 126.0 万 km2的耕地中, 有 4876 万 km2耕地存在着水土流失,占总耕地面积的38.6%。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留下难以治理的千沟万壑,水土流失面积现在为45.0 万 km2,占黄土高原面积的72.3%(土地总面积为 62.8 万 km2),其中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面积达27.6 万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9%。三是侵蚀类型多。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

16、因复杂。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冈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和草原地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和水蚀共同作用区, 年侵蚀模数在 10005000 t/km2a,局部超过 3.0 104t/km2a。四是侵蚀强度高。全国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达到了50 多亿吨,占世界总侵蚀量 (601010t) 的 13.3%20.2%。其中,长江流域23.9 亿吨,接近全国土壤侵蚀总量的1/2 ,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超过1 万吨/km2. 年; 黄河流域 16亿吨,接近全国土壤侵蚀总量的1/3 ,局部地方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超过3 万吨/km2. 年。四、全国生态形势总体评价从总体上说,我国生态状况已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对峙更加6 激烈、拉锯更加显著、任务更加艰巨的阶段。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步入治理和破坏相持阶段。表明我国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荒漠化、沙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五、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