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浙西清明习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99921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末民初的浙西清明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末民初的浙西清明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末民初的浙西清明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清末民初的浙西清明习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末民初的浙西清明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民初的浙西清明习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末民初的浙西清明习俗进蚕香新春佳节,四川还有蚕市。这是为了纪念蜀地的祖始神蚕丛氏而形成的习俗。当地蚕农在元宵前后,备香烛祭祀先蚕,饲养蚕桑的人家,祭先蚕后才开始育蚕种。在江浙一带,也有西湖香市,只是时间是在春天而已。据清代范祖述的杭俗遗风记载:乡下者,下至苏州一省,以及杭嘉湖三府属各乡村民男女,坐航船而来杭州进香, 准于看蚕返槕,延有月余之久, 其进香,城内则城隍山各庙;城外则天竺及四大丛林。惟行大蜡烛,则天竺一外;城隍庙间有焉。其法:造数十斤大烛,用架装住,两人扛抬,余人和以锣鼓,到庙将大烛燃点即熄,带回以作照蚕之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春天的杭州,正是桃红柳绿、百花争艳的时节,江浙

2、一带的蚕农正可以利用这一空闲时间,借佛游春,祈求蚕花丰收。为了祈求当年的蚕花丰收,烧香客可谓广结善缘,几乎是见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盛情祈求释道各菩萨“客串”蚕宝宝的保护神。乌镇一带的香客还有一种奇怪的习俗。据茅盾的散文陌生人描述:杭州岳坟前跪着秦桧和王氏的铁像。上杭州去烧香的乡下人一定要到“岳老爷坟上”去一趟,却并不为瞻仰忠魂,而为的要摸跪在那里的王氏的铁奶;据说由此一摸,蚕花能够茂盛。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土地老爷虽则也是忠臣,却没有冤家夫妇的铁像跪在庙前,因而,也没有“铁奶”可供乡下人摩摸,反而是乡下女人自己的肉奶在神座前被男性的手摸了一把就可以蚕花好。因此大奶奶的乡下女儿女一定要在土地老

3、爷的神座前挤一下。祛白虎杭嘉湖蚕乡时兴过清明节,其盛况仅次于春节,当地有“清明大于年”之说。自春节开始的闹桑田的习俗,在清明时节达到高潮。当地自古就有 “五日寒食共清明”之说, 即在清明前四天的寒食节起,蚕农就忙着过清明了。蚕农照例要上坟祀祖,不过是在寒食节至清明前日之间进行。清明这一天另有安排,一般不再扫墓祭祖。还在寒食节,杭嘉湖蚕乡的蚕农家家就要包裹粽子,而且都要包上好多好多粽子。粽子即方便又美味,是上坟、轧蚕花和招待客人的必备品。清明粽子品种多样,有枣子粽子、赤豆粽子、咸肉粽子,还有一种唯有糯米没放其他东西的粽子,俗称“白肉粽子”,可见当地蚕农的幽默。用粽子招待客人时,要放上一碗糖。当地

4、有关粽子的谜语为:“青壳田鸡活剥皮,白糖沾沾好东西” ,其出典就在于此。除了包粽子,还有做“甜麦塔饼”和清明圆子。清明圆子的制作方法和腊月祭蚕神用的蚕花圆子是一样的,只是还得加做一只名为“白虎”的象形圆子。当地蚕农把“白虎”当作一种蚕崇。蚕农把有害于蚕宝宝的“白虎”之类的鬼邪和病毒、虫害之灾称为蚕崇。由此可见,蚕崇是与蚕花娘娘相对的了。当地习俗,腊月十二祭蚕神是为了得到蚕花喜气,祈求来年蚕花丰收,而清明前一天的诸种仪式,意在祛除蚕崇,保佑蚕宝宝平安无事。这一天主要通过挑青、赶白虎、画灰弓和贴门神来祛除蚕崇。俗云:“清明螺,赛只鹅。 ”清明时的螺蛳最肥,且没有幼螺,其味极为鲜美。不过吃清明夜饭时

5、,吃螺蛳的方法非同一般。平时,炒螺蛳之前,要剪去螺蛳屁股,吃时用力从螺蛳壳内把肉吮出来。然而,那天的螺蛳是不能剪去屁股的,得用针或洗帚篾丝把肉挑出来吃,俗称“挑青” 。吃罢清明夜饭,要把螺蛳壳抛洒在瓦楞上。据说,“沙拉”、 “沙拉”的声响能赶走躲在瓦楞中的老鼠,而老鼠是蚕宝宝的大敌。夏天,瓦楞上会生长一种俗称“瓦蛭”的毛毛虫,这种瓦蛭会冷不丁地掉到人身上,刺得人即痛又痒,自然也会伤害蚕宝宝。瓦楞上有了完好无缺的螺蛳壳,瓦蛭就会躲进去作窝,也就不会掉下来伤害蚕宝宝了。那晚的螺蛳壳不剪去屁股,原因就在这里。祛白虎是在祭祀好灶神和蚕神后进行的。蚕农先将一白虎形的米粉圆子弃置于三叉路口,再在蚕室前后的

6、稻场上用石灰画上弧形的弓箭,意谓射祛白虎,还有弯弓。最后是在大门上贴上门神的画像,用意为神荼和郁垒把守大门,白虎之类的蚕崇不准进入蚕室。对于这种习俗,清周煌的吴兴蚕词作了很好的描述:好是风风雨雨天,清明时节闹桑田。青螺白虎刚祠罢,留得灰弓月样圆。贴门神是一种十分古老而又普遍的习俗。贴门神或贴春联都是在除夕时进行的,而在杭嘉湖蚕乡,门神的职责由泛泛的避邪而专门化了,成了蚕宝宝的专职保护神了。贴门神的时间也由除夕改在了清明,地点则是在蚕室的大门。至于用桃木来避邪,在旧时的蚕农中广泛盛行。在祛白虎的同时,蚕农还有“接青龙”的习俗。蚕室内,如发现有蛇,蚕农不敢惊呼,俗称青龙降临,随即斋供,任凭此蛇游向

7、他处。这大概是杭嘉湖先民龙(蛇)图腾崇拜的遗意。轧蚕花当地谚云:“清明圆子两头尖,吃了要发颠。”清明时节,正是蚕农颠来颠去“轧蚕花”的日子。所谓“轧蚕花” ,是指清明时节,蚕农们竞赴附近寺庙祭拜蚕神。由于人潮如涌,拥挤不堪,故才有了“轧”的情景。这种习俗在善琏、含山、新市、乌镇等地十分盛行。茅盾的散文香市就回忆了乌镇普济寺昔日轧蚕花的欢快热闹的情景。不过轧蚕花以含山最为热闹,近年来已演变成为闻名中外的含山“蚕花节”。含山位于湖州与桐乡的交界处,高不足百米,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相传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了含山地,留下了蚕花喜气,此后谁脚踏含山地,谁就会把蚕花喜气带回去,得个蚕花廿

8、四分。正是含山的仙气,把方圆几十里的蚕农吸引来了。含山轧蚕花时的重头戏为龙舟竞渡。宋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上阙):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可见在宋代就有清明时龙舟竞渡的习俗。另据同治湖州府志载:寒食节乡村以农船驾四橹,上设彩亭旗帜,列各种器械,互较技勇之艺,谓之哨船。驶行南北山前,而东乡双福尤盛。(按: 西吴里语云:擢小舟于溪上为竞渡,谓宜于田蚕。始于寒食,至清明日而止,谓之水嬉。今之哨船即其遗风)。龙舟,在含山一带,俗谓“快船”,也称“踏白船” 。快船是由农船临时改装的。在船舷上安上木桩,再把木桨系在木桩上。一般是十支木桨,对称排在两边。农

9、船平时为单橹,快船为双橹,得在另一边再装上一橹。船艄上两边各自伸出一块木板,扯绑者就站在宽为尺许的木板上。两边各有两人摇橹。另有一人擂鼓或敲锣,以鼓点或锣声为号,协调行动。摇快船者多为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只有扯绑者有时为“假小子”。快船是赛快的,为赛过人家,各村早就秣马厉兵,在河漾里操练开了。当地习俗,年夜饭宜晚,清明夜饭应早。祛过白虎后,蚕农都早早地上床休息。正清明早晨,也没有困蚕花的习俗,而是一大早就起床了。旧时不是乘船就是步行,所以要去一二十里路外“轧蚕花” ,得尽早上路。正清明的含山, 格外热闹, 方圆几十里的蚕农汇集在这弹丸之地,其拥挤状况可想而知。更何况,还有随之而来的小商小贩,耍猴

10、的、变戏法和映西洋镜的。这一天,当家人要身背蚕种包,上含山“踏蚕花路”。旧时,含山脚下有寺庙,山顶有蚕神殿和宋代笔塔。当家人先得去寺庙烧香,再沿着石阶路蜿蜒而上,去蚕神殿拜谒蚕花娘娘。俗云: “含山滩上比老婆。 ”那天,蚕妇都要穿绸裹绢、簪银戴金、面施脂粉,妆扮得格外俏丽。哪位蚕妇漂亮,被别人摸了乳房,反倒高兴,据说是“摸发摸发,越摸越发”,当年的蚕花肯定丰收。这当然是一种陋。在乌镇一带也有这种陋习,茅盾的陌生人就记载了这一习俗。在德清新市,有一条“蚕花弄”,清明那一天,姑娘插戴许多蚕花,去这条弄中挤。如果哪位姑娘身上的蚕花被小伙子纷纷挤落,她就有资格成为“蚕娘”,且能养得好蚕; 如果哪位姑娘

11、没人理睬,身上的蚕花完好无损,就没有资格成为蚕娘,只能来年再去“蚕花弄”碰运气了。当然,去蚕花弄挤的姑娘少不得要被小伙子摸乳房。在练市一带,轧蚕花时,蚕妇要披上绢质披肩,任男人拉扯披肩,俗称“扯蚕花绢头”。比起“摸蚕花乳房”来,这一习俗当然要文明得多。其实,这类习俗是上古时期性崇拜的遗风。“轧蚕花”时,最为抢手的要算是蚕花了。蚕妇们都争相购买蚕花来插在头上。相传,西施去越适吴时,途经杭嘉湖蚕乡,把一种蚕花分送给蚕妇,预祝蚕花丰收。那一年,果然是家冢蚕花廿四分。相沿成习,杭嘉湖蚕乡的广大蚕妇就有了簪戴蚕花的习俗。所谓蚕花,是一种用纸或绢剪扎而成的彩花。蚕花形如月季或玉兰,插在竹制的花箪上出售。茅

12、盾的小说春蚕就写了四大娘簪戴蚕花之事。含山滩上尽管有众多的小吃摊,但蚕农为了省钱,一般是自带粽子的,唯有这买蚕花的钱蚕农是决不会省的。蚕花为蚕妇平添一分妩媚,也增强了她们养好春蚕的信心。簪戴蚕花成了一种蚕妇的特殊的装饰习俗,朱恒武原竹枝词写道:小年朝过便焚香,礼拜观音渡海航。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作者原注:“纸花,号蚕花。 ”“轧蚕花” 的重头戏是在含山塘的河面上上演的。当地蚕农称宽大的河流为“塘” 。含山脚下古运河俗称 “含山塘”,宽阔的河面给蚕农竞展雄姿提供了水乡特有的舞台。但见塘河里大小船只,摩舷撞艄。擂台船上,各路拳师,雄姿勃发,或一人表演,或两人对打,或舞刀弄棍,大显身手;

13、标竿船上,以高高竖起的粗壮毛竹为标竿,爬杆者轻舒猿臂,表演各种惊险的杂技动作,令人惊叹;快船捉对赛快,紧锣密鼓,浪激飞舟。含山上、塘岸上、山塘桥上,挤满了围观者。他们或呼喊加油,或拍手叫绝,或欢呼胜利,或扼腕叹息,其情绪之激动,不下于球迷观看足球赛。桐乡县芝村一带的“龙蚕会”,其盛况不下于含山“轧蚕花”。此俗又称“芝村水会” 。每年清明节,蚕农用两只农船并列,搭成一体,船上搭佛台,将芝村龙蚕庙中的蚕花娘娘抬置其上,以千张、豆腐干等素食作供品。蚕农们则从四面八方摇船汇集于芝村漾,向蚕花娘娘朝拜,祈求蚕花茂盛。祭毕,再将蚕花娘娘抬回龙蚕庙。随后,各地来的船只就在水上表演各种节目,如“摇快船” 、

14、“龙灯船”、 “台阁船”、 “标竿船”、 “打拳船”。会期三五天,蚕农们才尽兴而返。嘉兴近郊的“闹清明”另有一番热闹情景。此俗又称“划船会”,每逢清明日,各村出一条“踏白船”,用松毛做棚,鸣锣鼓,在船上作各种表演。有的人簪戴蚕花,作妇人装束,先翻叶仙诗,预卜叶价高下;其次为把蚕、称茧、缫丝等事,以卜蚕丝之丰歉。又有人作田夫装,表演栽秧、踏车、耘苗、割稻、打稻等农事,以卜田岁之丰歉。也有人在船上表演拳脚功夫的。各地“轧蚕花”以正清明为最盛,一直要持续到谷雨边。龙舟竞渡,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起源于古代越族一支部落的图腾崇拜。后人说是纪念屈原,其实是误传。 不过赛龙舟、 裹粽子在大多数地方确实是在端午

15、时进行的。像杭嘉湖蚕乡那样,在清明时节赛龙舟、裹粽子, 在全国实属罕见。赛龙舟, 在当地古称 “水嬉”。据太平广记记载,唐诗人杜牧曾来湖州,趁端午“水嬉”之际挑选美妾。可见在唐代,当地还是在端午时赛龙舟的。 清明赛龙舟其实起源于宋代。除了张先的词, 南宋末吴自牧的 梦粱录 “ 清明节也有记载:“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杭嘉湖蚕乡的蚕农把赛龙舟安排在清明时节,自有其道理在。 当地谚云:“小满动三车。 ”“三车”是指丝车、油车和水车。在机械化缫丝没有兴起以前,当地蚕农都是自家缫丝的,且那时种的又是单季稻。所以,端午前后,当地蚕农正

16、忙于做丝、榨取菜油和车水种田,没有工夫像外地人那样忙乎过端午节。而清明时节,蚕乡已是桃红柳绿、百花争艳、春意盎然了。俗云:“三月三,鲈鱼上河滩。”河水转暖,连喜温怕寒的鲈鱼也不再躲在河底,游到河滩上交配产卵了。的确,清明时节的河水已不再刺骨寒冷,溅到身上,凉爽宜人;不慎落水,也不至于冻坏身体,实在是赛龙舟的好时机。加上清明时节比较空闲,利用蚕忙前的空闲时间,借助明媚的春光,大家借蚕嬉春,乐上一乐,岂不是赏心乐事?于是,乐观、务实、善于变通的蚕乡人也就随机应变,将端午节的乐事提前到清明时节乐了。清明节,实在是蚕乡的狂欢节。更何况,如此狂欢,还是宜于蚕事的呢! 戴荠菜花除了簪戴蚕花,在浙江、 江苏、 安徽、 四川等地还有 “戴荠菜花” 的习俗。 此俗也称 “戴地荠花”、 “簪荠花”或“戴喜喜菜”。民间以为三月初三是“荠菜花生日”,这一天,人们在踏青时,男女竞采荠菜花,男子佩于胸前,妇女簪戴发髻,作为装饰。民谚谓:“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蚕农以为荠菜花有明目驱睡之功效,也称“亮眼花”。据清顾禄清嘉录“野菜花 载: “荠菜花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