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95223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高二语文备课组时间 2014-3-28 【学习目标】1、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鉴赏要点。2、学习怀古咏史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3、诵读品味贾生、长沙过贾谊宅,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抓住历史事实理解全诗。【学习重点】方法把握,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难点】主旨理解【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学案(第一学时)一、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

2、目的。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二、常见意象1.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2. 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3.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4. 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5. 其他:吴钩、 后庭花【附典故举隅】1

3、. 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商女 : 即歌女 ,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3封狼居胥: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而还。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2 4塞上长城 空自许:南史 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战国时赵

4、国的名将,赵王想起用他,恐其衰老,派人探视,廉颇仍能一饭斗米,肉十斤,报国之心不衰。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劳,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6燕然勒石 :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指刻石记功。公元89 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7台城 :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8. 乌衣巷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

5、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9. 淮水 :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10. 金陵、六朝 :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

6、业(今南京)。(2)东晋。公元317 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11. 隋宫 ,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12. 西塞山 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三、主题归纳(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对比失落型

7、: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杜甫的蜀相。3 (二)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

8、、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尤其是作为六朝古都,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刘禹锡的乌衣巷。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

9、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三)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 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1. 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 过度奢侈 / 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2. 或是理性分析, 独抒机杼, 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 赤壁。四、常用的技巧手法“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咏史”与“言

10、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五、鉴赏方法1. 弄清史实: 写了哪个历史古人,什么历史事件,什么历史遗迹?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2. 体会意图 :诗人的观点是什么?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诗人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因此,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3. 体悟感情: 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

11、. 分析技巧: 诗人运用什么方法表达这种情感?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4 【课前热身】( 一)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1-2 题。乌衣巷(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 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 答: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 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唤起读

12、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3-4 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 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答: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4.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

13、么看?答: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课内探究案(第二学时)【学习目标】运用怀古咏史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诵读品味 贾生 、 长沙过贾谊宅, 题乌江亭 ,抓住历史事实理解全诗。【学习重点】方法把握,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难点】主旨理解一、自主学习:5 1、回顾怀古咏史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鉴赏要点。2、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刘长卿、杜牧。3、运用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尝试理解贾生、长沙过贾谊宅,题乌

14、江亭。二、课内探究1、比较阅读:在下表中填上李商隐的贾生与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两首诗的相关内容。选取的史实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作者抒发的情感运用的手法贾生贾谊自长沙被召回,宣室夜对。晚唐武宗好仙,荒废国事。宦官弄权。牛李党争, 深受其害。 辗转藩镇,潦倒终身。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批判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议论、欲扬先抑长沙过贾谊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终不得大用,抑郁而死。诗人善写五律, 以“五言长城”自负。 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两次遭贬, 此诗作于被贬经过长沙之时。表 达 对 贾 谊 命 运 的 感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

15、的愤懑情怀。描写、借景抒情2、赏析两首诗运用的手法:( 1)欲抑先扬是贾生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这首诗在结构上成功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由“求”而“访”而“夜半前席”,层层推进,极写文帝的求贤若渴,“可怜”、 “虚”,由扬转抑,颠覆了文帝爱才惜才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自古以来贤才不得重用的叹息与自身留落不遇的感叹。(2) 长沙过贾谊宅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答: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出其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创造出悲

16、凉感伤的意境氛围。3、小结:针对同一个史实,不同的诗人着眼点不同,抒发的感慨可能有区别,运用的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比如贾生中,李商隐关注的是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情节,因此,李商隐道出了借古讽今的感慨。长沙过贾谊宅中,刘长卿关注的是贾谊如此有才学,却被贬三年的经历,因此,刘长卿抒发的是同病相怜的悲情。三、当堂体验阅读下面三首诗,回答1-2 题: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6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 江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答:第一首从兵家用兵的角度。第二首从民心向背的角度。第三首从节操(气节)角度。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