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乐府传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92192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大椿:乐府传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徐大椿:乐府传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徐大椿:乐府传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徐大椿:乐府传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徐大椿:乐府传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大椿:乐府传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大椿:乐府传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府传声序 清 徐大椿序乐之成,其大端有七: 一曰定律吕, 二曰造歌诗, 三曰定典礼,四曰辨八音, 五曰分宫调,六曰正字音,七曰审口法。七者不备不能成乐。何谓定律吕?考黄 钟大吕之本, 穷宫商徴羽之变是也。 何谓歌诗?上极雅颂, 下至谣谚与凡词曲有 韵之文皆是也。何谓典礼?郊天祭地,宴饗赠答,房中军中之所宜用是也。何谓 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古今乐器是也。 何谓字音?一字有一字之正音,不可 杂以土音;又北曲有北曲之音,南曲有南曲之音是也。何谓口法?每唱一字,则 必有出声、转声、收声,及承上接下诸法是也。七者不尽通,不得名专精之士。 然七音之学,非一人所能兼,则亦有可分习者。律吕歌诗典礼,此

2、学士大夫之事 也。其八音之器,各精一技,此乐工之事也。惟宫调、字音、口法,则唱曲者不 可不知。然宫调大端难越,即有失传,而一为更换,即能循板归腔,至字音亦一 改即能正其读,惟口法则字句各别,长唱有长唱之法,短唱有短唱之法,在此调 为一法,在彼调又为一法,接此字一法,接彼字又一法,千变万殊,此非若律吕 歌诗典礼之可以书传,八音之可以谱定,宫调之可以类分,字音之可以反切别, 全在发声吐字之际,理融神悟,口到音随。顾昔人之声已去,谁得而闻之?即一 堂相对,旋唱而声旋息, 欲追其以往之声而已不复在耳矣。此口法之所以日变而 日亡也。上古之口法, 三代不传;三代之口法, 汉魏六朝不传; 汉魏六朝之口法,

3、唐宋不传;唐宋之口法,元明不传。若今日之南北曲,皆元明之旧,而其口法亦 屡变。南曲之变,变为昆腔, 去古浸远, 自成一家。其法盛行, 故腔调尚不甚失, 但其立法之初,靡慢模糊,听者不能辨其为何语,此曲之最违古法者。至北曲则 自南曲甚行之后,不甚讲习,即有唱者,又即以南曲声口唱之,遂使宫调不分, 阴阳无别,去上不清,全失元人本意。又数十年来,学士大夫全不究心,将来不 知何所底止,嗟夫!乐之道久已丧失,犹存一线于唱曲当中,而又日即消亡,余 用悯焉,爰作传声法若干篇,借北曲以立论,从其近也;而南曲之口法,亦不外 是焉。古人作乐, 皆以人声为本, 书曰:“诗言志, 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人声不可

4、辨, 虽律吕何以和之?故人声存而乐之本自不没于天下。传声者,所以 传人声也,其事若微而可缓,然古之帝王圣哲,所以象功昭德,陶情养性之本, 实不外是。此学问之大端,而盛世之所必讲者也。乾隆甲子秋八月既望吴江徐 大椿书于洄溪草堂源流曲之变,上古不可考。自唐虞之赓歌击壤以降,凡朝廷草野之间,其歌诗谣 谚不可胜穷, 兹不尽述。若今日之声存而可考者, 南曲北曲二端而已。 北曲之始, 金之董解元西厢记,元之马致远岳阳楼之类。南曲之传,如元人高则诚 琵琶记,施君美拜月亭之类。宫调既殊,排场亦异,然当时之唱法,非 今日之唱法也。北曲如董之西厢记,仅可以入弦索,而不可以协箫管。其曲 以顿挫节奏胜,词疾而板促。至

5、王实甫之西厢记,及元人诸杂剧,方可协之箫管,近世之所宗者是也。若北曲之西腔、高腔、梆子、乱弹等腔,乃其别派, 不在北曲之列。南曲之异,则有海盐、义乌、弋阳、四平、乐平、太平等腔。至 明之中叶,昆腔盛行,至今守之不失。其偶唱北曲一二调,亦改为昆腔之北曲, 非当时之北曲矣。此乃风气自然之变,不可勉强者也。如必字字句句,皆求同于 古人,一则莫可考究,二则难于传授,况古人之声,已不可追,自吾作之,安知 不有杜撰不合调之处?即使自成一家,亦仍非真古调也。 故风气之递变, 相仍无 害,但不可依样葫芦, 尽失声音之本, 并失后来改调者之意, 则流荡不知所穷矣。 故可变者,腔板也,不可变者,口法与宫调也。苟口

6、法宫调得其真,虽今乐犹古 乐也。盖天地之元声, 未尝一日息于天下, 记云:斯须去身。人生而有此形, 即有此声,亦即有此履中蹈和之具,但无人以发之,则汩没而不能自振。后世之 所以治不遵古者,乐先亡也。乐之亡,先王之教失也。我谓欲求乐之本者,先从 人声始。元曲家门元曲为曲之一变,自元以前,歌已有南北之分,其法不传,而声调大略亦可 想见。至元则分宫别调, 独成一家, 清浊阴阳, 以别其声,长短徐疾, 以定其节, 宏细幽显,以分其调。其体例如出一手,其音节如出一口,虽文之高下各殊,而 音调无有不合者,歌法至此而大备,亦至此而尽显。能审其节,随口歌之,无不 合格调,可播管弦者,今人特不知深思耳。若其体则

7、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 曲,取俚而不取文, 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述古人之言语, 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 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若必铺叙故事,点染词华,何不竟作诗文,而立此 体耶?譬之朝服游山,艳妆玩月,不但不雅,反伤俗矣。但直必有至味,俚必有 实情显必有深意,随听者之智愚高下,而各与其所能知,斯为至境。又必观其所 演何事,如演朝廷文墨之辈,则词语仍不妨稍近藻绘,乃不失口气;若演街巷村 野之事,则铺述竟作方言可也。 总之,因人而施,口吻极似,正所谓本色之至也。 此元人作曲之家门也。知此,则元曲用笔之法晓然矣。出声口诀天下有有形之声,有无形之声。无形之声, 风雷之类是也;其声不可为而无 定。有

8、形之声,丝竹金鼓之类是也;其声可为而有定。其形何等,则其声亦从而 变矣。欲改其声,先改其形,形改而声无弗改也。惟人之声亦然。喉、舌、齿、 牙、唇,谓之五音;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欲正五音,而不从喉舌齿牙唇 处著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所以 欲辩真音,先学口法。口法真,则其字无不真矣。譬之箫管,欲吹尺字,必放尺 字之眼;欲吹工字,必放工字之眼,若放工而欲吹尺,放尺而欲吹工,虽神瞽不 能也。所谓其声可为而有定者也。 今则口法皆不能知, 而欲其声之真, 得乎?又, 喉舌齿牙唇,虽分五层,然吐声之法,不仅五也。有喉底之喉,有喉中之喉,有 近舌之喉;余四音亦然。

9、更不仅此也,即喉底之喉,亦有浅深轻重;其余皆有浅 深轻重。千丝万缕,层层扣住,方为入细。其开齐撮合之中,亦有半开、全开, 半合、全合之不同。其外又有鼻音、半鼻、抵腭、抵齿等法。其形亦皆有定。总之,呼字十分真,则其形自从;其形十分真,则其字自协,此自然之理。若不知 其形,而求其声,则终生不能呼准一字也。声各有形凡物有气必有形,惟声无形。然声亦必有气以出之,故声亦有声之形。其形 惟何?大小、阔狭、长短、尖钝、粗细、圆扁、斜正之类是也。古圣作字谐声, 皆由天籁,绝无一毫勉强,其义精微奇妙,不可思议。如大字之形大,小字之形 小,阔字之形阔,狭字之形狭,余数字无不皆然。惟口诀得传,则字形宛肖。不 得口诀

10、,则大非大,而小非小,出声之际已偏,引长其音,遂不知何字矣。能将 上数字炼准口诀,则余字尽可类推。如东钟韵,东字之声长,终字之声短,风字 之声扁,宫字之声园,蹤字之声尖,翁字之声钝。江阳韵,江字之声阔,臧字之 声狭,堂字之声粗,将字之声细。潜心分别,其形显然。其口诀大端,虽不外开 齐撮合、喉舌齿牙唇,而细分之则无尽,有张口者,有半张者,有闭口者,有半 闭者,有先张后闭者,有先闭后张者,有喉出唇收者,有喉出舌收者,有全喉全 舌者,有半喉半舌者。以上诸条,互相出入,不可胜计。其外又有落腮、穿齿、 穿牙、覆唇、挺舌、透鼻、过鼻,种种诸法,不可枚举。总在将此字识真念准, 审其字声从口中何处着力, 则知

11、此字必如何念法方确。 即知其形于长短阔狭之内 居何等矣。然后人之听之,无不知其为何字,虽丝竹杂和,不能夺而乱之矣。此 千古未发之微义也。五音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声出于喉为喉,出于舌为舌,出于 齿为齿,出于牙为牙,出于唇为唇,其详见等韵、切韵等书。最深为喉 音,稍出为舌音,再出在两旁牝齿间为齿音,再出在前牡齿间为牙音,再出在唇 上为唇音。虽分五层,其实万殊,喉音之深浅不一,舌音之深浅亦不一,余三音 皆然。故五音之正声皆易辨,而交界之间甚难辨。然其界限,又复井然,一口之 中,并无疆畔,而丝毫不可乱,此人之所以为至灵,造物之所以为至奇也。能知 其分寸之所在,一线不移,然后其音始的,而

12、出声之际,不至眩惑游移,再参之 以开齐撮合之法,自然辨晰秋毫矣。余详口诀篇内。四呼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此读字之口法也。开口谓之开,其用力在喉。齐齿谓 之齐,其用力在齿。撮口谓之撮,其用力在唇。合口谓之合,其用力在满口。欲 读此字,必得此字之读法,则其字音始真,否则终不能合度,然此非喉舌齿牙唇 之谓也。盖喉舌齿牙唇者; 字之所从生; 开齐撮合者, 字之所从出。喉舌齿牙唇, 各有开齐撮合,故五音为经,四呼为纬。今人虽能知音之正,而呼之不清者,皆 开齐撮合之法不习故也。余见口诀篇内。喉有中旁上下喉舌齿牙唇为五音,从内至外之言也。其位置实有五层,其音虽皆本于喉, 而用力之地,则层层有别,此人人所知者也

13、。至五音中,又各有五音,则前人之所未道者。天下之理,有纵必有横,喉舌齿牙唇,纵也,喉音中之五音,横也。 何谓?音高而清之字,则从喉之上面用力;低而浊之字,则从喉之下面用力;欹 而扁之字,则从喉之中间用力。故出声之时,欲其字清而高,则将气提而向喉之 上;欲浊而低,则将气按而著喉之下; 欲欹而扁,则将气从两边逼出; 欲正而圆, 则将气从正中透出, 自然各得其真, 不烦用力而自响且亮矣。 此非特喉音之字如 此,凡舌齿牙唇之字呼法皆然。但舌齿牙唇,虽着力之地各殊,而总不能离乎喉 也,故喉舌齿牙唇为经,上下两旁正中为纬,经纬相生,五五二十有五,而出声 之道备矣。此千古之所习而不察者也。鼻音闭口音喉舌齿牙

14、唇之外,又有鼻音、闭口音者。何也?盖声音之道,所以畅发天地 之和气,虽以清明疏亮为主,但皆清明疏亮,一往不返,则律吕之气有张无翕, 不能备四气之和,此鼻音、闭口音所以不能无也。如庚清二韵,乃正鼻音也。东 钟、江阳,乃半鼻音也。寻侵、监咸、廉纤,则闭口音也。正鼻音则全入鼻中, 半鼻音则半入鼻中,即闭口之渐也。闭口之音,自侵寻至廉纤而尽矣。故中原 音韵以东钟起,以廉纤终,终之以闭口音,犹四时之令穷于冬也。东钟则春令 之始也;但立春之时,阳气初动,故犹稍带鼻音,有出而未舒之象。自庚清正鼻 音之后,即从尤侯只合口喉音, 转入寻侵闭口, 亦以渐而收藏, 此天地自然之理, 编韵之人,虽未必有意为之,而天地

15、之音之终始,其序自然,而不可紊也。故能 知鼻音、闭口音法,则曲中之开合呼翕,皆与造化相通,然后清而不噍,放而不 滥,有深厚和粹之妙。故鼻音、闭口音之法,不可不深讲也。四声各有阴阳字之分阴阳,从古知之。宋人填词极重,只散见于诸家论说,而无全书。惟 中原音韵 ,将每韵分出, 最为详尽;但只平声有阴阳, 而余三声皆不分阴阳, 不知以三声本无分乎?抑难分乎?抑可以不分乎?或又以为去入有阴阳,而上声 独无阴阳,此更悖理之极者。盖四声之阴阳,皆从平声起,平声一出,则四呼皆 来,一贯到底,不容勉强,亦不可移易,岂有平声有阴阳,而三声无阴阳者,亦 岂有平去入有阴阳,而上声独无阴阳者。此皆极荒唐之说,后人竟不深

16、求,不得 不急为拈出,使天下后世作曲与唱曲之人,确然有所执持,而审音不惑。如宗字 为阴,宗、总、纵、足,皆阴也;戎字为阳,戎、冗、诵、族,皆阳也。上八字 岂可删去一字,亦岂可互易一字,亦岂可宗戎有阴阳,而下六字无阴阳,更岂可 纵足与诵族有阴阳, 而总与冗无阴阳?此有耳者之所共察,不必明于度曲者而后 知之也。余常欲以中原音韵 四声之阴阳, 每字皆为分定, 以息千古纷纷之说, 尚未遑而有待。但作曲者能别平声之阴阳,已属难事,若并三声而分之,则尤艰 于措笔,不必字字苛求,然不可以作曲之难而并字之阴阳亦泯也。北字凡唱北曲者,其字皆从北声,方为合度。若唱南音,即为别字矣。然北字之 异乎南者,十居四五,若必字字从北,则南方之人,竟有全不解者,此亦不必尽 泥也。盖当时之北曲,以北人造之,北人唱之,彼自唱彼之音,自然皆从北读, 若南人唱之,南人听之,则即唱南人之音,似亦无害于理,但以北字改作南音,则声必不和。何则?当时原以北字配调故也。 况南人以土音杂之, 只可施之一方, 不能通之天下;同此一曲而一乡有一乡之唱法,其弊不胜穷矣。愚有说焉:凡北 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