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教材系统解剖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92183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72 大小:21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教材系统解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新世纪教材系统解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新世纪教材系统解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新世纪教材系统解剖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新世纪教材系统解剖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世纪教材系统解剖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教材系统解剖学(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新世纪教材系统解剖学( 第五版 )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脊髓 脊髓 spinal cord 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尾部,与脑相比是分化较少、功能较低级的部分,仍保留着明显 的节段性。脊髓与31 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来自躯干、 四肢的各种刺激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杂的功能。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 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一、位置和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 腰椎体下缘,全长约4245cm,最宽 处横径为l 12cm。脊髓呈前

2、、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的膨大,即颈膨大 cervical enlargement和腰能膨大 lumbosacral enlargement 。前者自第4 颈节至第1 胸节, 后者自第 2 腰节至第3 骶节。 这两个膨大的形成是因为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与四肢的出现有关。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filum terminale。在第 2 骶椎水平以下硬脊膜包裹终丝, 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脊髓表面可见6 条纵行的沟,前面正中较深的沟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面正中较浅的

3、 沟称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二者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 沟,分别有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 沟 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是薄束和楔束之间的分界标志。 脊髓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节段性,但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的范围即是一个脊髓节段,因为有 31 对脊神经,故脊髓也可分为31 个节段:即8 个颈节( C)、 12 个胸节( T)、 5 个腰节( L)、 5 个骶节( S) 和 1 个尾节( Co)。 由于自胚胎第4 个月起,脊

4、柱的生长速度比脊髓快,因此成人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不等,脊柱的长度与脊髓 的节段并不完全对应。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对病变和麻醉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成人,一般的推 算方祛为:上颈髓节(C1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节(C58)和上胸髓节(T1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 方第 1 节椎体平对,中胸部的脊髓节(T58)约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第2 节椎体平对,下胸部的脊髓节(T912)约与 同序数椎骨上方第3 节椎体平对,腰髓节约平对第1012 胸椎,骶、尾髓节约平对第1 腰椎。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前、后根汇合形成脊神经,经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 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

5、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很称马 尾 cauda equina 。临床上常选择第3、4 或第 4、5 腰椎棘突之间进针行蛛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以避兔损伤脊 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2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central canal,围绕中 央管周围是“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 每侧的灰质, 前部扩大为前角 (柱)anterior horn(column ) ; 后部狭细为后角 (柱)Posterior horn(column ) , 它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三部分;在胸部和上部腰

6、髓(L13),前、后角之间还有向外伸出的侧角(柱) lateral horn(column );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为灰 质前连合anterior gray commissure和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连接两侧的灰质,因灰质前、 后连合位于中央管周围,又称中央灰质。 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anterior funiculu;前、后外侧沟之间为 外侧索 lateral funiculus;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posterior funiculus。在

7、灰质前连台的前方有纤 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安anterior white commisure 。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在颈部比较明显。 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管内含脑脊液,此管向上通第4 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40 岁以上的 人中央管常闭塞。 (一)灰质 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脊髓灰质内有各种不同大小、形态和功能的神 经细胞,其中大多数神经细胞的胞体往往集聚成群或成层,称为神经核或板层。在纵切面上灰质纵贯成柱,在横 切面上,这些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horn 。 根据 Rexe

8、d(50 年代)、 Schoenen 与 Faull (90 年代)等的研究,脊髓灰质可分为10 个板层,这些板层从 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I X命名。 Rexed 分层模式已被广泛用于对脊髓灰质构筑的描述。 板层( lamina ) 又称边缘层或Waldeyer 层,薄而边界不清楚,呈弧形,与白质相邻,内有粗细不等 的纤维穿过,故呈海绵状(称海绵带)。内含大、中、小神经元,此层在腰膨大处最清楚。它接受后根的传入纤 维。 板层( lamina ) 占据灰质后角头之大部,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此层几乎不含有髓纤维,以髓 鞘染色法不着色,呈胶状质样故称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

9、sa。此层对分析、加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 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板层( lamina )与前两层平行,此层与板层相比,其神经元胞体多数略大,形态多样,但细胞的 密度略小。该层内还含有有髓纤维。 板层( lamina )较厚,细胞排列较疏松,其大小不一,以圆形、三角形和星形细胞居多。 板层和板层IV 内较大的细胞群称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此二层都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 板层相当于后角头,向上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端相延续,是皮肤外感受性(痛、温、触、压觉)的 初级传入纤维终未和侧支的主要接受区,故属于外感受区。板层I IV 发出纤维到节段内和节段间,参与许多复 杂的多突触

10、反射通路,以及发出上行纤维束到更高的平面。 板层 V(lamina V ) 位于后角颈部,除胸髓以外,都可分内、外两部分。外侧部占13,细胞较大,并与 纵横交错的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网状核),尤其在颈髓很明显。内侧部占23,与后索分界明显 3 板层 VI(lamina VI) 位于后角基底部,在颈、腰骶膨大处最发达,分内、外侧两部,内侧部含密集深染的 中、小型细胞,外侧部由较大的三角形和星形细胞组成。 板层 VVI 接受后根本体感觉性初级传入纤维,以及自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的大量下行纤 维,因此,这二层与调节运动有密切关系。 板层( lamina ) 占带的大部,在颈、

11、腰膨大处,还伸向前角。此层含一些易于分辨的核团:胸核 nucleus thoracicus,又称背核或 Clarke柱,仅见于 C8 L3节段,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发出纤维上行止于 小脑。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 ,在第层最内侧、第X层的外侧,占脊髓全长,接受后根传入的 内脏感觉纤维。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位于 T1L2(或 L3)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 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再经白交通支到交感干。在S2S4节段板层的外侧 部,有骶副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12、nucleus,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 板层( lamina )由大小不等的细胞组成,在脊髓胸段,位于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仅限于前角内侧 部。此层的细胞为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板层的纤维终末和一些下行纤维束(如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侧 纵束)的终末,发出纤维到第比层,影响两侧的运动神经元,直接或通过兴奋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一运动 神经元。 板层( lamina )是一些排列复杂的核柱,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位于前角的最腹侧。 在颈、腰骶膨大处前角运动神经元可分为内、外侧两大群。内侧群又称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的固有肌;外群又 称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前角运动神经

13、元包括大型的- 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 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 元的纤维支配跨关节的梭外骨骼肌纤维,引起关节运动;-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骨骼肌纤维,其作用与肌张力 调节有关。 此层内的中间神经元是一些中、小型神经元, 大部分是分散的,少量的细胞形成核群,如前角连合核, 发出轴突终于对侧前角。有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名叫Renshaw细胞,它们接受- 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由 其发出的轴突与同一个或其它的- 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 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是锥体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也是部分其它下行传导束和后根部分纤维的终止处。当 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肉失去了来自运动神

14、经元的支配,表现为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 低下、位反射消失,称弛缓性瘫痪。 板层( lamina X )位于中央管周围,包括灰质前、后连合。某些后根的纤维终于此处。 传统的脊髓核团名称目前也还在使用,有必要了解它们与板层的对应关系。 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板层对应的核团或部位 4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后角颈、网状核 后角基底部 中间带,包括背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 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 前角内侧核和外侧核 X 中央灰质 (二)白质 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在胎儿和新生儿脊髓切片上,由于各束生 长髓鞘的时

15、间不同,染色深浅不一,比较容易分辨。而在正常成人的脊髓切片上,各种纤维束的边界不易划分。 纤维束可分为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 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靠脊髓灰质分布,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 间反射活动。 由躯干和四肢传入的冲动都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纤维粗,沿 后角内侧部进入后索,它们的升支组成薄束、楔束, 降支进入脊髓灰质。外侧部主要由细的无髓和有髓纤维组成, 这些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12 节,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dorsolateral fascic

16、ulus(Lissauer束), 从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内侧部的粗纤维 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 1上行纤维(传导)束(又称感觉传导束) (1)薄束 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 fasciculus cuneatus :这两个束是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 侧后索的直接延续。薄束成自同侧第5 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楔束成自同侧第4 胸节以上的脊神经 节细胞的中枢突。这些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分别至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 髓形成薄、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在第5 胸节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4 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由于薄、楔束的纤维是自骶,腰、胸、颈自下而上按顺序进 入的,因此在后索中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薄、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 半身和上半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