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53581060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概念,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 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历史沿革,先秦时期: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植物、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秦汉时期: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本经),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补充和完善。 该著作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

2、择等原则; 各论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南北朝时期: 南朝刘宋时期雷斅著炮炙论 ,它叙述了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隋唐时期: 医药学有较大发展: 公元659年颁行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此时期还有本草拾遗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 食疗本草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宋代: 国家药局的设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一个制剂规范,是药学方面的重要文献。,明代: 李时珍(1518

3、年1593年)医药学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清代: 研究本草之风盛行,著名著作有: 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十卷载有 921种,新增药物716种,补充了大量民间用药,如金钱草、鸦胆子等; 本草求真(1769年),载药520种,对当代临床中药学的功效,分类,有重要影响。 还有邹润安的本经疏证及刘潜江的本草述。,民国时期: 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

4、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如张寿颐的本草正义精辟中肯; 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收录词目4300条,是近代有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当代的本草成就: 建国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从1954年,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 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中药大辞典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地位,也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进行了几次中药资源调查,使目

5、前中药总数达到12800种以上。,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中药事业的自身发展需求,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促进了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人们渴望健康,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已由过去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集预防、保健、治疗及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模式,中医药以其特有的优势,并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中药的范畴与分类,中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的总称。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中药材是中药饮片的原料。中药材指符合药品标准,一般指药材原植、动、矿物除去非药用部位的商品药材。药材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均指生药材,应按照附录药材炮制通则的净制项进

6、行处理。,药品范畴内的中药材仅指经过净制处理后的药材,对于未经依法净制处理的原药材不能列为药品概念下的中药材,只能是农副产品,一般不能直接入药。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15,中医临床用来治病的药物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而中成药的原料亦是中药饮片并非中药材。中成药是用一定的配方将将中药加工或提取后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类药品。,中药的性能,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简称。,一、四气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也是

7、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三性学说 寒凉寒(大寒、微寒) 温热热(大热、温热) 平性 寒凉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如石膏、知母等。 温热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概括出来的,是与药物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神农本草经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利用药物寒热温凉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二、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用以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性质,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 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在中药性能中,五味,主要用于反映药

8、物的某种作用特点: 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特点。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均多为辛味;化湿药、开窍药、祛风湿药、温里药,具有“行”“散”的特性,一般也多为辛味。,甘味: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和调和药味等作用。 补虚药、缓和药性的药物多为甘味。 酸(涩)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症的止汗、止咳、止泻、止血、固精止带的药物,多为酸味或涩味。,苦味:能泄、能燥。 “泄”具有降泄、清泄、通泄的作用。 降泄:指降泻肺气,止咳平喘,又指降泄胃气以止呕; 通泄:指通泄大肠以泻下通便; 清泄:与寒性结合,有清泄热邪作用。,“燥”是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湿及苦温

9、燥湿作用。 止咳平喘药、攻下药、清热药、燥湿药,一般多为苦味。 咸味:有软坚散结和软坚泻下作用。 能够消散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肿块的药物,多为咸味。,淡味:具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多为淡味。 三、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及其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给病证的治疗为依据而确定的; 归心经 麝香开窍醒神 朱砂镇惊安神 人参补气益智 归肺经 桔梗、杏仁治胸闷、咳喘 归肝经 全蝎息风止痉、止抽搐,经络与脏腑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成系统; 历代医家在诊

10、治疾病时采用辩证方法,有所侧重,有的用脏腑经络辩证,而有的用六经辩证,故归经的表示各有特色。 膀胱经 泽泻利水渗湿脏腑经络辩证 羌活发散风寒六经辩证,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补阴药、性味甘寒 沙参归肺胃经补肺胃阴 百合归心肺经补肺心阴 枸杞子归肝肾经补肝肾阴,四、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一种性能。 它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是通过药物对病证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概括的。 升即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 降即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即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 沉即收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 作用: 升浮药物: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沉降药物:有清

11、热泻下、渗湿利尿 、潜阳息风、重镇安神、消积导滞、降逆止呕、降气平喘及收敛等作用。,意义: 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可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 以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使其恢复正常; 有利于学习和深入理解某些药物的功用。,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与药物性味有关:凡辛甘、温热的阳性药物多升浮;凡酸苦咸淡,寒凉的阴性药物多沉降。 与药物质地有关:凡质轻,属花、叶、枝类药物多升浮;凡质重,属果实、种子、矿石、贝壳类药物多沉降。,与炮制有关:沉降药,酒制则升,姜汁炒则散;升浮药,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与配伍有关:沉降药与大量升浮药配伍,则随之升浮;升浮药与大量沉降药配伍,则随之沉降。,五、毒性 毒

12、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中药中部分药物标有大毒、小毒、有毒,而绝大多数药物无毒。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称:“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不良反应:将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或毒性,统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范围内出现的与治疗剂量无关的不适反应,对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容易消除。 毒性反应:指药物对机体组织或器官造成的损害,或对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 坚持“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原则,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药物作用特性的性能;而毒

13、性则是从安全用药的角度反映药物的另一特性。 它们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性能的重要内容。,中药应用基本原则,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织器官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病理上互相影响。同时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非常强调整体观念,临床中要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全面考虑,不能孤立的用一个任何症状而概括疾病全面。,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在治疗疾病中常称的理、法、方、药的高度概括。中医认为同一种病可以包括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

14、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因此中医诊治特别强调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中医认为“病”是代表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是疾病的根本性矛盾;“症”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单个症状;“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的概括,是由若干症状组成的证候群。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也叫证候。,中医的辩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可用于不同性质疾病的辨证诊断。 辨证使用中药就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

15、应用各种辨证方法,从多种症状的综合分析中确立疾病的证候属性,进而确立治法、处方用药,即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的辨证用药的完整过程,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既要看到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体质不同,或者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见到几种不同的证;又要看到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 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可以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辨证使用中药。,简而言之,同病异治即指同为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证候属性不同,则治疗方法不同; 异病同治系指虽为不同的疾病,却有相同的病因病机、证候属性,因此治疗方法相同。

16、 归根结底,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同证同治。,同病异治,风寒感冒 临床表现:主要是初起怕冷较重,发热较轻,头痛无汗,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涕,口不渴,多喷嚏,咳嗽时吐白稀痰,咽痒,疼痛不明显,舌苔白,脉浮紧。 辩证的最关键点:病人怕冷较明显,而发烧不甚明显,或是低烧。 治疗原则:采用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同病异治,风热感冒 临床表现:可见发热较重,怕冷较轻,有汗不多,头胀痛,四肢痠懒,咳嗽痰黄,咽红肿痛,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脉浮数等。 辩证的关键点:发烧,体温较高,怕冷的感觉不是太明显,咽喉、扁桃体红肿而疼痛,口渴想喝水。 治疗宜辛凉解表,疏散风热。,同病异治,暑湿感冒 多因暑季炎热,乘凉饮冷,或裸体露宿,阳气被阴寒所遏,导致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胀,胸膈痞满,腹痛肠鸣,呕吐腹泻,身乏无力,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等。 辩证要点:一是发病季节在夏季,二是表现为头昏胀重,胸闷泛恶。 治疗原则:采用芳香化浊,和中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